林家遺址

林家遺址

林家遺址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城鎖南壩西12公里東塬鄉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台地上。1976年發現,1977-1978年發掘秋梁地、破四格、陰窪坡子三處,遺址總面積6600平方米,前兩處地埂上發現大量彩陶片和殘石器。陰窪坡子崖邊地表1米以下有1-2米厚的灰層,內有大量彩陶片、殘石、骨器。曾發現房址幾十座,窯址五處及窯穴多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林家遺址
  • 外文名稱:Lin ruins
  • 地理位置: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新氣候
  • 占地面積:6600平方米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性質新石器時代古遺址
  • 所屬國家:中國
  • 發現時間:1976年
信息,簡介,林家遺址發掘,出土的陶器分泥質和夾砂兩類,林家遺址躋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圖信息,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甘肅省
林家遺址 VI-202

簡介

林家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城鎖南壩西12公里東塬鄉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台地上。1976年發現,1977-1978年發掘秋梁地、破四格、陰窪坡子三處,前兩處地埂上發現大量彩陶片和殘石器。陰窪坡子崖邊地表1米以下有1-2米厚的灰層,內有大量彩陶片、殘石、骨器。彩陶片復原有缽、盆、罐、壺、瓶等器形,施黑彩,花紋有平行線夾圓點紋、勾葉紋、格線紋等。陶質細膩,陶色橙黃,器表打磨光滑。曾發現房址幾十座,窯址五處及窖穴多處。出土大量彩陶、石器、骨器及炭粟、麻籽等農作物。還出土銅刀一把(長12.7厘米,寬2.5厘米)。林家遺址屬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文化遺存。 遺址位於甘肅省東鄉縣東塬鄉林家村北、大夏河東岸台地。該遺址地勢平坦,高出河床約 30 米,隔河與臨夏市上莊遺址相望。總面積約6.6 萬平方米。其主體遺存為馬家窯類型,台地東緣有少量的齊家文化遺存。發現的馬家窯類型房址中的早期房屋均為凸字形半地穴建築,門向大夏河。中期房址的房基經平整夯築,半地下淺穴,僅有一個淺坑低圈灶址。晚期出現平地築牆建房或室內分隔小間,室外續建前後相連小屋的建築形式。灰坑多為袋狀窖穴。發掘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有2000 余件,陶器有、碗、罐、壺、瓶等,其中的泥質紅陶大多為彩陶,均為黑彩,飾有平行線紋、圓點紋、格線紋、葉網紋。石制工具有刀、斧、鏟、、鑿、錐、紡輪、網垂等10 余種,且磨刃鋒利。骨制工具有骨錐、骨針、骨竿和極具特色的骨柄石刃器,精細實用。這裡出土的一件銅刀,由錫青銅模鑄而成,刀身薄厚均勻,短柄長刃,長12.5厘米,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銅器,距今約五千年,它的發現把我國使用青銅器的歷史提早了一千年。

林家遺址發掘

1977年至1978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臨夏州文化局、東鄉縣文化館共同對林家遺址進行了發掘。

1978年夏天,考古文物工作隊又到林家,舉辦了第二期學習班,人員擴大到40人。我們在考古隊老師的帶領下,遺址發掘又開始了。探方五米見方,每五至六人一組。白天發掘探方,清理、繪圖、拍片、記錄、採集陶片等遺物。晚上整理採集物、洗照片、抄送記錄等。照片是用海鷗像機照的,原保存有一些現場照片,找不著了。特別是日記本,每天的日記記得很細,探方編號、開挖時間、出土器物等都有記錄。因搬了一次家,丟了個乾淨。
陶器是當時人們主要的生活用具。東鄉縣林家遺址發現的馬家窯類型橫穴式陶窯,窯室為圓形,直徑1.3米,窯箅周圍有火孔,頂部與窯室間隔一層夯土,火膛呈長方形。陶的製作普遍採用泥條盤築法,出土的陶器分泥質、夾砂二類。早期的陶器數量少,有瓶、罐、盆、缽等。瓶多喇叭口,罐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缽為圓唇。紋飾以旋紋為主,線條流暢古拙。中期的陶瓶,口沿向外翻轉,頸部變長,罐的頸部變短,紋飾以弧形並列條紋為主,線條均勻細密,活潑流暢。晚期陶器數量最多,陶質較前者略粗,主要器形有盆、碗、壺、瓶、罐等,色彩也有變化,在黑彩間添加了白彩,白彩多為輔助裝飾,黑白對比強烈,紋飾簡化,線條以旋紋、平行為主,是晚期的特點。2005年,在修林家至河灘鄉間公路時,出土了很多陶片,有民眾把好看的陶片拿到了臨夏市舊花市出售。9月初的一天,我從市場上拍到了兩塊精美的陶片,一塊是鴨子紋,一塊是蝌蚪紋。若是完整器,那將是馬家窯類型的美輪美奐的彩陶大盆和大罐,應屬當時居民的祭祀用器。
重要的是在遺址20號房子的北壁下出土了一把青銅刀,還在54號灰坑中出土了銅渣。考古工作者龐耀先是林家遺址青銅刀的發現者,他說:編號F20的房屋結構是比較完整的,它們的房屋門道大都向著大夏河的一邊,屋基皆在生土層中,是半地穴式房屋,我們看得出來,單間房屋各自獨立,布局分散,他們比較講究生活,好多房屋遺址中都出現了兩個灶。在現場發現的不僅有一把銅刀,還出土了大量的骨器。在發現銅刀之前,我還發現了一把骨制的匕首。匕首非常精緻,兩面有刃,使用打磨成的細石器做的把,用動物的肢骨做成的刀刃,刀把則是用不知名的膠粘合上去的。長15厘米左右,刃面非常銳利,用手一摸有點被刺的感覺,就是這樣精美的一把骨刀,在拿到手的一瞬間就散了架,刀把與骨刃分離了。那把青銅刀是放在房屋的角落裡,角落正好在我們探方的橫樑下面,刀渾身布滿銅銹,它一定是被主人遺忘了,才得以倖存下來。”銅刀由兩塊范澆鑄而成,表面平整,有較厚的深灰色綠色銹,短柄長刃,刀尖圓鈍,微上翹,弧背,薄厚均勻,柄端有明顯的安裝木把的痕跡,刀長12.5厘米。1981年經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研究所檢驗,為含錫青銅。它是迄今為止發現時代最早的一件青銅器,其年代距今約5000年左右。此刀被譽為“中華第一刀”,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銅渣分別用岩相鑑定和中子活化法分析,證明銅渣不是天然礦石,也非煉銅殘渣,而是一塊經冶煉但已經分化成碎塊的含銅鐵金屬長期鏽蝕的遺物,這些銅渣在林家遺址中發現了三四快,都因為分化而成為碎塊,這證明當地以能進行冶鑄銅器生產。它的意義在於:把我國的青銅冶金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與最早發明青銅冶煉的中亞、西亞的一些國家的時間大致相同,這說明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和使用冶金技術的國家之一;同時也證明中國最早的冶金技術發源地在甘肅。用金屬代替石器作為勞動工具,是人類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變革,青銅器最早出現,有其劃時代的意義。到了龍山文化、齊家文化時期銅器的製造較為普遍。據考古資料得知,整個黃河流域從東到西都有銅器出土,其中有紅銅、黃銅和青銅。

林家遺址出土的石、骨器有2000餘件。石器為最,有石錛312件,石斧211件,石刀209件石鑿189件,石紡輪49個,還有敲砸器、研磨器、磨臼、石杵、磨石、石鑽、石鏃等;次為骨器,骨錐358個、骨針236個、骨鏃44個、骨刀15個;石刃骨柄刀12件、石刃骨柄匕首6件。林家遺址F21晚期陶罐內盛有稷、粟和大麻籽。H19灰坑底部有大量炭化稷、部分穗頭、稷粒、枝幹等,穗頭上帶有較長的細枝,捆成小把,整齊放在坑底,厚達40厘米,計可達2立方米。這說明,林家已有較發達的原始農業,兼事狩獵和採集。其石錛、石斧、石刀、石鑿為農業生產中的主要使用工具;另外三處窯穴也有炭化稷粒,大量稷的發現,從帶穗的細枝割斷痕跡,是用石、陶刀割下來的;磨臼、石杵是大量穀物加工,說明粟是當時居民的主要糧食之一。石紡輪、骨針、骨錐的出土,證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取植物纖維或獸毛,用紡輪捻成線,用原始的織布機製成粗毛、麻布,用骨針縫製衣服。F8、F10、F11房址殘陶罐中均有發現大麻籽。大麻籽可食用,其纖維,以紡輪捻織麻布;出土的石、骨鏃、石蛋是人們獵取鹿、獐、兔等野生動物的明證。

出土的陶器分泥質和夾砂兩類


主要採用泥條盤築和捏塑法製作。根據地層堆積,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數量較少,主要有瓶、罐、盆、缽等,瓶多為喇叭口,罐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缽為圓唇。彩繪為黑色,漆黑髮亮,紋飾以旋紋和弧線紋為主,線條粗健古樸;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轉,頸部變長,罐的頸部變短,紋飾以弧形並列條紋為主,線條均勻細密,活潑流暢;晚期陶器數量最多,陶質較粗,主要器形有盆、缽、碗、壺、瓶、罐等,色彩也發生變化,出現了白彩,紋飾簡化、潦草,以旋紋、平行條紋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為輔助裝飾,黑白分明,對比強烈,是晚期的突出特點。
林家遺址的發掘,弄清了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地層堆積關係,為文化遺物的分期提供了明確的地層證據。特別是陶器,階段性特徵非常明顯。發展和演變情況比較清楚,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林家遺址躋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牞東鄉縣新石器時代林家遺址名列其中。
林家遺址位於東鄉族自治縣大夏河東岸的黃土塬上牞文化內涵以馬家窯類型為主牞包含有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存牞是馬家窯類型的代表性遺址。1978年牞甘肅省博物館文化工作隊、州文化局、東鄉縣文化館共同進行了發掘牞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發現馬家窯時期房屋遺蹟27處牞制陶窯址3處牞灰坑985個。發掘和採集各類遺物3000餘件牞其中各類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餘件牞包括石器、骨器、陶、蚌、角器等。其中一件青銅模鑄刀具牞為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器。林家遺址的發掘牞能夠幫助人們了解馬家窯類型早、中、晚期的地層堆積關係牞為文化遺物的33期提供了明確的地層關係。

地圖信息

地址: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540鄉道東5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