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葉散

枇杷葉散

枇杷葉散是出自明·方賢著《奇效良方》的藥方,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噁心,頭目昏眩。

醫書記載,各家論述,

醫書記載

奇效良方
【處方】枇杷葉(去毛.炙)、厚朴(姜制)、陳 皮、丁香,各半兩;白茅根、麥門冬(去心)、乾木瓜、甘草(炙),各一兩;香薷,七錢半。
【製法】上為細末。
【功能與主治】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噁心,頭目昏眩。
【用法與用量】每服二錢,生薑湯或冷水調下,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組成】枇杷葉(去毛,炙) 陳皮(湯,去瓤,焙) 丁香各15克 厚朴(去皮,塗薑汁炙)120克 白茅根 麥門冬(去心,焙) 乾木瓜 甘草(炙)各30克 香薷23克
【用法】上藥搗羅為末。每服6克,用水250毫升,入生薑2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溫水調下亦得;如煩躁,用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小兒三歲以下,可服1.5克。
【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口於煩渴,肢體睏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
《雞峰》卷十三
【組成】人參半兩,枇杷葉(去毛,以棗汁炙令黃)半兩,白朮半兩,陳皮半兩,前胡半兩,藿香葉半兩,白茯苓半兩,桔梗1分,甘草1分,白豆蔻半兩,半夏曲半兩。
【來源】《雞峰》卷十三。
【主治】食飲易傷,腹脅痞滿,口乾多渴,常欲飲冷,四肢倦怠,大便不利。
【功效】調適陰陽,和養脾胃。
【方法】上為細末。
【用法】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3片,大棗1個,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聖惠》卷十一
【組成】枇杷葉3分(拭去毛,炙微黃),麥門冬3分(去心),葛根3分(銼),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來源】《聖惠》卷十一。
【主治】傷寒乾嘔,煩渴不止。
【用法】上為散。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聖惠》卷二十
【藥物組成】枇杷葉1兩(拭去毛,炙微黃),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訶梨勒皮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2兩。
【處方來源】《聖惠》卷二十。
【方劑主治】風痰氣逆,不能食。
【製備方法】上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枇杷葉氣味苦辛,入手太陰、足陽明,最能下氣,冬夏不凋,得天地四時之氣;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茅根氣味甘寒,入手太陰、足陽明,能除伏郁之熱;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使以生薑、檳榔末,取其辛通而能下行也。此嘔吐,中脘如痞,膈間之氣不利,苦辛之藥以下其氣,急以甘溫補中之品護持中土,則土旺而濁不侵犯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