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山鳥圖(南宋林椿創作絹本設色畫)

枇杷山鳥圖(南宋林椿創作絹本設色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枇杷山鳥圖》是傳為南宋林椿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枇杷山鳥圖》中,碩大的枇杷葉和成熟的果實,在盛夏的陽光中金碧璀璨,閃爍著誘人的魅力。俊俏的小鳥立於枝上,伸著尖細鋒利的嘴巴,緊瞅著爬在枇杷上的螞蟻,生動細密的構圖,使畫面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作者以精雕細刻的畫筆,對花果、鳥、蟲的形象都作了生動的描繪。小鳥娟秀的形態,光潔的羽毛和那炯炯有神的緊盯螞蟻的眼睛,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就是小如針孔的螞蟻,它的頭尾足須都畫得清晰可見,說明了作者紮實的寫生功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枇杷山鳥圖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作者:林椿(有爭議)
  • 創作年代:南宋
  • 規格:縱26.9cm,橫27.2cm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作品別名:枇杷繡羽圖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枇杷山鳥圖
畫面描繪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誘人。一隻繡眼鳥翹尾引頸棲於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現其上有一隻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生動有趣。
本幅鑑藏印有:“宋犖審定”朱文、“宣統御覽之寶”朱文。裱邊舊題簽:“宋人畫枇杷山鳥。”

創作背景

宋代花鳥小品大多為團扇斗方,其構圖形式大多為折枝構圖。與全景式構圖不同,折枝構圖的特點是截取描繪對象最精彩的一部分入畫,如花草的一枝或兩三枝,並且對所選取的實物進行藝術處理,使其與外界有聯繫,《枇杷山鳥圖》就採用了這樣的構圖方式。
此幅作品無名款,舊題為林椿作,也有人認為作者並不是林椿。

藝術鑑賞

主題

此圖繪一折枝枇杷,枝上碩果纍纍和翠碧葉子,尤其誘人注目的熟得黃透了的枇杷果實,散放著香甜的果味,在盛夏的陽光中煥發出金碧璀璨的光彩,閃爍著誘人的魅力。這畫真是一句詩“江南產橘五月黃”的真實寫照。枇杷果汁的甜蜜和香味,招來了小鳥和蟲蟻對它的青睞。一隻長得十分俊俏的“繡眼”小鳥,棲息於枝上。俯視著枇杷果上爬行的螞蟻,山鳥俯首翹尾,身披華麗的羽毛,腹部和頸下部的羽毛呈潔白色,雙爪抓住枝上。它伸著尖細鋒利的嘴巴,好像要給這貪婪者以致命的一擊,這是很有趣的情節,畫家將這瞬間的鏡頭,如照相機一樣的攝在這幅圖上:通過畫家的畫筆精雕細鏤,對花果蟲鳥,作出生動的描繪。觀者從碩果纍纍的枝葉和靈動的山鳥身上,可以感受到林椿對自然景物的熱愛。

形象

該圖中小鳥正用眼睛緊瞅著一隻爬在枇杷上的螞蟻,似乎顯得既驚奇又羨慕萬分,小小螞蟻,可情態十足,畫得清晰可辨,它正在歡快地吮吸果汁。

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李湜:枇杷枝仿佛隨著繡眼的動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顫動,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繡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暈染,隨後以工細而不板滯的小筆觸根根刻畫,表現出鳥兒背羽堅密光滑、腹毛蓬鬆柔軟的不同質感。枇杷果以土黃色線勾輪廓,繼而填入金黃色,最後以赭色繪臍,三種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從而展現出枇杷果成熟期的豐滿甜美。枇杷葉用筆致工整細膩的重彩法表現,不僅如實地刻畫出葉面反轉向背的各種自然形貌,且將葉面被蟲兒叮咬的殘損痕跡亦勾描暈染得一絲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鳥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水平。

歷史傳承

該圖歷經清人宋犖、清內府收藏。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圖經《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九、《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4、《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晉唐兩宋繪畫·花鳥走獸卷》、《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繪畫編》3等影印;《石渠寶笈·三編》、《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第二冊著錄。

作者簡介

林椿(生卒未詳),宋代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1174—1189)時為畫院待詔,賜金帶。工花卉、瓜果、翎毛。小品較多,體現自然形態。“花鳥瓴毛師趙昌色輕淡,深得造化之妙”。作品有《葡萄草蟲圖》《果熟來禽圖》《綠桔圖》《梅竹寒禽圖》《四季花鳥圖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