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坡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板坡村)

板坡村(廣東省茂名市金塘鎮板坡村)

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區金塘鎮板坡村,是金塘鎮南塘村委會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坐落在茂南區最大的平原文林垌平原上。位於金塘圩的東面,距離金塘圩0.5公里。

全村有300多人,分成2個村民小組。

板坡村,由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部分陳氏族人遷居於此而建村,是文林村開基祖翠庵公次子東園公後裔。

該村年例是正月十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板坡村
  • 外文名稱:Banpo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區金塘鎮南塘管理區
  • 電話區號:0668
  • 郵政區碼:525025
  • 地理位置:北緯 N21°45′09″,東經 E110°50′54″
  • 人口:300
  • 方言:粵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姓氏堂號:陳氏(潁川堂)
  • 村民民族:漢族
地屬沿革,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歷史源流,祖先足跡,文林陳氏,板坡建村,堂號堂聯,祠堂土廟,人口語言,自然資源,習俗與慶典,年例,做福,分籺,拜山祭祖,地圖信息,

地屬沿革

滿清中期至同治時期,板坡村屬高州府茂名縣延五都;滿清鹹豐年間,板坡村屬高州府茂名縣文田分局金塘鄉;光緒年間至滿清末年,屬茂名縣茂南局金塘團;
民國元年(1912年),撤高州府,板坡村屬高州綏靖處(後改名高雷道、南路綏靖專員公署等)茂名縣文田鄉;
1936年,廣東省第七區茂名縣文田鄉與金塘鄉並存,板坡村屬金塘鄉;
1941年,屬廣東省第七區茂名縣二區文田鄉(鄉公所在金塘墟);
新中國成立初期,茂名縣先後屬南路專區、高雷專區、粵西行署、湛江專區,板坡村屬茂名縣二區文田鄉;
1950年5月,屬茂名縣三區(區府設在公館墟)文田鄉;
1953年茂名縣農村劃為21區261鄉,板坡村屬茂名縣十區(金塘墟);
1957年12月,茂名縣改設34鄉1鎮,板坡村屬茂名縣金塘鄉;
1958年國務院批准成立茂名工礦區市,1959年茂名市(縣級)成立,茂名市與高州縣並立,期間,板坡村屬茂名市金塘人民公社;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茂名市由省直管,轄信宜、高州、電白、化州四縣,金塘人民公社改為金塘區,板坡村屬茂名市金塘區;
1985年茂名市茂南區成立,板坡村屬茂名市茂南區金塘區;
1987年金塘區改為金塘鎮,板坡村屬茂名市茂南區金塘鎮

地理位置

經緯度位置:位於北緯21°45′09″,東經110°50′54″。
衛星地理圖衛星地理圖
該村位於106鄉道北側,東臨大路尾村,南臨光松林村,西臨金塘圩,北臨南塘村。

氣候特徵

板坡村地處亞熱帶,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短夏長,陽光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時數1900小時),熱量豐富,年均氣溫23℃,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1600毫米)。
有洪澇(汛期5—9月,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81%)、有寒露風、颱風、乾旱等氣象。

歷史源流

祖先足跡

陳氏之源陳氏之源
祖先源自河南潁川郡,由於人口發展、升官發財、被貶謫官遷居,或者為了躲避戰燹兵亂和災荒等各種原因,遷徙各地。三世文川公在族譜序文中用猜測的語氣寫道“嘗聞唐朝時,吾族有先祖進士自汴梁(今河南開封)到南雄講學授業,於是定居於廣東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因為是猜測語氣所以唐朝一說有待考證)
三世祖陳文川公版本族譜序文記載,宋朝度宗登基繼位後,宰相賈似道權勢日增,鹹淳九年(1273年),珠璣巷發生癸酉歲亂,民眾被迫離開四處逃生。鹹淳十年(1274年)正月,始祖陳迪公(公,乃尊稱,不是名字)攜家眷喬遷至廣州府東莞縣南柵村,開基傳嗣數代,子孫亦農亦工、為士為商。
也有另一說法,迪公非避戰亂,是在廣州遊宦(當官)之後,搬遷至東莞南柵村。1863年版、1902年版、1942年版族譜序文均有記載。
興祥分支遷居於東莞龍眼村,本族分支居於南柵村。南柵陳氏一脈子嗣偏少,族親增長緩慢,直到九世人口才變多。南柵瀕海田地湫隘,非子孫長久繁衍之地,陳帥養(即陳翠庵,1462-1527)和陳帥保(即陳竹庵,1471-1549)遂與族人商量搬遷。
二世東野公學得堪輿術後,與叔父一世竹菴公商量後一起到高州府茂名縣一帶尋找新的居住環境,在考察田疇寬廣之地時,對比里麻、白土、桂山等地後,選擇風水寶地文林作為遷居地點。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陳帥養、陳帥保兄弟二人變賣所有家產田地和出售舊有祀田佛子凹,帶子攜侄離開東莞,前往高州府茂名縣延五都,是為文林陳氏肇基;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在茂名縣延五都(延五都是明清時的行政區劃地名)。自此,陳氏族人在文林村這一片熱土上開荒墾殖、開枝散葉。
另,陳琳公(翠庵公的堂兄弟)跟隨族人搬遷到文林村之後,有一名後裔名陳本立,遷回東莞萬家灶。

文林陳氏

因宗族的發祥地為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故稱“文林陳氏”,其後裔分布於茂名市、湛江市等四十多個自然村落,據說甚至有族人遠遷陽江市、韶關市,乃至遷至廣西、海南、香港、美國。
文林陳氏族譜文林陳氏族譜
從文林村遷出的族裔子孫,遷至地有如下地點:
金塘鎮文林村、金塘光松林村、金塘大路尾村、金塘背底坡村、金塘板坡村、金塘克泥塘村、金塘崩塘村、金塘洪山村、金塘鎮陳屋村、金塘勒角塘村(立角塘)、金塘山溪湴村(山溪𡌶村)、金塘鎮垌尾村、金塘石氹村、金塘新龍村(大山龍)、
公館鎮油甘窩村、公館佛子嶺村、公館河之口張屋村、公館黑泥塘村、公館大塘坡村、公館石車村、公館橫山村、公館垌心村、公館垌心墩村、公館油甘窩書房嶺村、公館林底村、公館坡積嶺村、
山閣鎮竹山村(上竹山和下竹山)、山閣鎮雞山村(現名佳山村)、新坡鎮狐狸埇村(現名橋東村)、鰲頭鎮車仔村、鰲頭鎮西溝村、
高州市石鼓鎮低村、石鼓密山村、石鼓塘表村、石鼓屋昌村、石鼓大坣村、石鼓門前坡村、石鼓低坡村、石鼓林保嶺村、鎮江鎮低山村、鎮江鎮柑村(鎮江鎮陳屋村)、
電白區馬踏鎮鳳門黨村、化州南盛銀山村、化州市市區飛馬街、遂溪縣遂城鎮後坑村、遂溪縣嶺北鎮調樓村、吳川市梅菉圩(街)、吳川市梅菉頭、吳川市黃坡鎮、吳川市梅菉鎮下菜園村、
湛江市雷州國營收穫農場、陽江市陽春縣八甲圩、
海南省海口市居仁坊、
廣西博白沙河鎮莪子林村、廣西博白沙河鎮陳屋村、廣西博白沙河鎮大肚田村、廣西博白沙河鎮坡禾地村、廣西防城港市牛長藤村、廣西靈山(具體地點不詳)、廣西橫縣(具體地點不詳)、
傳說三世祖時有一支遠遷至韶關。其它年代有遷居佛山、湖南長沙的後裔。
還有遷徙到香港、台灣、美國等地。

板坡建村

據族譜顯示,板坡村陳氏族人是從茂名市金塘鎮文林村遷徙而來;與石鼓鎮低村密山村塘表村大坣村屋昌村等村,同為文林村開基祖翠庵公次子東園公後裔。
根據該村村民的口頭傳說,板坡村、大路尾村、光松林村,都是陳氏族人為“守田”而遷居繁衍出的村落。

堂號堂聯

堂聯:潁川世澤,文范家風。

祠堂土廟

天后娘娘廟,村民也稱為阿媽(讀音馬)廟,位於板坡村村內。原土坯房天后廟年久殘破,2013年由板坡村和大路尾村村民集資以及熱心人士捐資,在原址重新建造,並在當年重新進神拜祭。
天后廟天后廟
每當大節日慶典時,比如二月初二起天神、臘月廿十還天神、三月廿三小年例、八月初三灶君誕等,大路尾村的村民才會過板坡村拜祭天后娘娘。
土廟,位於106鄉道南側,大路尾村的高村之內,是大路尾村、板坡村的共同土廟,社境為鴉山境,村民稱鴉山境主為公王,土地廟也被稱為公廟。土坯房公廟建造之時,廟門前的邊上曾經栽有榕樹,可惜榕樹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被毀。
公廟公廟
1994年原土坯房公廟被颱風吹塌,1995年村民集資重建,也同時聘請民間工匠為土主重新雕刻木身,同年開光拜祭。

人口語言

除了嫁進該村的女姓村民外,全村姓氏單一,皆姓陳,村民全部是漢族,廣府民系。戶籍人口在300左右。母語為粵語

自然資源

板坡村村位於平原地帶,位於北回歸線以南,農作物可一年三熟。
主要以耕種水稻為主,輔以栽種經濟作物,有甘蔗、香蕉、花生、小麥、玉米、圓椒、玉豆、木薯等等。 由於平原地帶,水田為主,栽種荔枝均收成較差,以致村民根本不栽種荔枝。

習俗與慶典

年例

每年的正月十五為該村的大年例,三月廿三為小年例(也叫翻秋年例)。年例大過年,是指年例的隆重。
遷徙到粵西,陳氏族人也隨鄉入俗,有了自己的年例,文林村定正月二十為年例,而板坡村定正月十五為年例,確定年例的時間側不清楚起於何年,但已經約定成俗。
板坡村供奉拜祭媽祖建有天后廟,三月廿三翻秋年例就是為了慶祝媽祖誕從而演變成年例。板坡村與大路尾村的土地廟相同,大路尾村也就一起做三月廿三的翻秋年例。

做福

做福,俗稱分豬肉。
每年的年初一,在公廟門口,把全村(包括大路尾村)每家每戶的戶主名稱寫在籤條上,按照一年十二個月加上特殊節日抽取等量名額,定為福頭,在農曆每月的初一,幾個福頭湊錢買整頭豬或大量的豬肉,拜祭完了公王之後,按戶分,每戶一份,全年的分量都相差不大。
糯米籺和艾葉籺糯米籺和艾葉籺
這個方式曾經一度存在,隨著村民的生活條件改善,做福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以前是做福之時,豬肉全村每戶都分,如今是輪到哪幾戶,那幾戶就湊錢買豬肉拜土主求福,然後就這幾戶人分。

分籺

,每當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做籺過年,一般是糯米籺。
煎堆籺煎堆籺
如果有哪家哪戶在來年正月十三要點燈,那么,在正月初三過後,十三之前,點燈的那戶人家,就要做糯米籺或者煎堆籺(有的地方稱油鼓籺)來分給所有的村民(大部分時候也分到大路尾村)。

拜山祭祖

文林村大眾山掃墓拜祭開基祖日期:每年春分之前的星期六。
2018年3月17日板坡村有村民眾到谷爆龍掃大眾山2018年3月17日板坡村有村民眾到谷爆龍掃大眾山

地圖信息

地址:茂名市茂南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