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鶴樓菜館

松鶴樓菜館

蘇州松鶴樓菜館坐落在觀前街中段,劈對大成坊,地處繁華的鬧市區,是素負盛名的正宗蘇幫菜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鶴樓菜館
  • 坐落在觀前街中段
  • 創於:清乾隆年間
  • 初期:麵館
創立,地位,歷史,

創立

松鶴樓為著名蘇幫菜館,始創於乾隆年間,店史逾200餘年。但是,松鶴樓“乾隆始創”的牌子,遲至40年代才掛出來,其原因何在呢?據該店店史記載,松鶴樓雖系一家老店,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店主只知搞好經營特色和周到服務,而未認識自己古老店史的招攬作用。後來推出“乾隆始創”的牌子,完全是在與同業激烈競爭中逼出來的。日軍侵占蘇州時期,蘇州是日偽江蘇省省會所在,市面畸形繁榮,酒樓茶肆應運而生。在短短的太監弄,新開設的飯店有大春樓、三吳、味雅、蘇州老正興、鴻興館、新新菜飯館等7家,再加上北局的月宮菜社, 察院場的中央飯店菜部,觀西的新雅、紅葉、大成坊的鶴園船菜,連同早已開設的老丹鳳、松鶴樓、共達14家之多,其中尤以太監弄最為集中,所謂“吃煞太監弄”之說,即始於此時。這么多菜館開在一起,自然產生激烈競爭。當時,松鶴樓的技術力量接連被他店挖走,營業日下,店主面對如此困局,苦無良策。一日於煙榻上長吁短嘆,旁有煙友進計曰:“最近范玉山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內有大鬧松鶴樓一折,何不請人寫個‘乾隆始創’的金字招牌,廣招顧客?”店主聞言立即照辦,請書法名家周梅谷寫了“乾隆始創,譽滿全國,和記松鶴樓菜館”的招牌,再把門面裝修一新,配上霓虹燈,入晚光彩奪目,果然具有吸引力。正是靠著這塊金字招牌,松鶴樓得以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老招牌的作用於此可見。

地位

中國四大名店之一(北京全聚德揚州富春花園,蘇州松鶴樓,杭州樓外樓)。蘇州的"天下第一食府"之稱也源自松鶴樓。
松鶴樓菜館
據碑刻記載,松鶴樓原為麵館,加入面業公所,蘇州面業公所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在乾隆四十五年重建公所時建立的石碑上所列出錢資助的商店中,就刻有松鶴樓的名字,推算它的始創年月,應在1780年以前,迄今至少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光緒十八年,修葺面業公所時立的碑刻上,在揖助者的名單中,列第一位的就是松鶴樓。
光緒二十八年,一向經營麵點的蘇州松鶴樓擴大為菜麵館,並資助面業公所從宮巷原址遷至東美巷新址。
1957年,三號服務員孫榮泉提出“三勤,四快,五心,六滿意”的服務工作先進建議,得到領導支持。三號服務員孫榮泉的為先進事跡,傳為美談。滑稽劇團以此為素材創作了《滿意不滿意》,隨後改編為電影,引起了全國反響。1959年孫榮泉赴京參加全國群英大會後,向全市服務員提出“十快、十心”競賽倡議,經過全店職工的積極工作,蘇州松鶴樓菜館在蘇州的市財貿系統中第一個被評為“五好八滿意”先進單位。
在黨的撥亂反正方針指引下,松鶴樓又煥發了青春。為適應和發展旅遊事業,店樓先後進行了擴建,總面積達三千六百多平方米,比解放前擴大了將近六倍。大樓設計新穎。內部陳設典雅大方,還配上空調設備,上下三層共設大不二十個餐廳,取名:松鶴、蟹泉、乾隆、鳳凰、鴛鴦、友誼、迎賓、醉月、吟風、和合、紫薇、寒山。高峰時一次可容納二百桌筵席,接待二千人用餐,在江蘇省菜館業中名列前茅。
松鶴樓作為正宗蘇幫飯店,近百年來名廚輩出,成為繼承和發展江南烹飪技藝的基地、1983年11月,該店名廚劉學家參加了在首都舉行的“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鑑定大會”,當場表演“早紅桔絡雞”的全套操作過程,博得了專家、同行和與各界人士的讚賞,滿堂彩聲不斷,榮獲大會頒發的“全國優秀廚師”的獎狀和獎盃,載譽而歸。這一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為特級紅案(掌勺)、白案(桌面)廚師有:張宜根、劉學家、陸煥興、孟金松、屈群根、朱阿興、劉祥發,還有服務員技師顧應根等同志,都是出身於松鶴樓。與這一批同輩的名廚還有周桂生(現在台灣)、朱敖大(在美國)、湯泉明(在日本)。他們把松鶴樓蘇幫烹飪技術帶到了海峽對岸,也送到大洋彼岸,解放後,松鶴樓精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秀,輸送到全國各地和駐外單位。
松鶴樓菜館
為了豐富首都人民的生活,北京與蘇州聯營的“蘇州松鶴樓”,於1984年7月15日正式在台基廣大街開張營業,飯店面積一千三百平方米,工作人員107人。蘇州主要提供烹技術,先後有十八名紅、白案特級和一、二級名廚輪流操作。當年就被評為北京市先進集體。

歷史

創於清乾隆年間。初創時為麵館,乾隆四十五年(1780)面業公所重修時,松鶴樓即為資助商號之一。當時,松鶴樓以滷鴨和囟鴨面聞名。蘇州農曆六、七月有食素齋風俗,有“雷齋素”、“三官素”等名目,食素者以上玄妙觀雷尊殿進香、松鶴樓吃滷鴨面作為“封齋”象徵,滷鴨成為松鶴樓延續200餘年的佳肴。
清同治、光緒年間,松鶴樓為三開間一角樓面菜館,店主徐金源精心經營,以特色麵點和中低檔菜餚取勝,聲譽很高。宣統二年(1910)徐金源病故,其子徐培根接管店業,但他不問店務,僅在年終由上海來蘇取看“紅賬”而已。初因原班人馬兢兢業業,收入頗豐,後因經營人員營私舞弊,每況愈下。至民國5年(1916)已山窮水盡,甚至顧客點菜餚,連生坯也取不出,只能溜出後門現買現燒,應付台面。徐培根自知無回天之力,決意“破產出盤”。徐金源生前摯友、臨頓路天和祥菜館和西中市金和祥菜館業主張文炳聞訊後捷足先登,以招牌年租60石大米( 時每石合7元銀元)、生財出盤800元銀洋、10年為期租盤。 張文炳邀蘇子和、王覺初、鄒景高、陸仲康、沈增奎等6人全股1200元銀洋(每人一股200元)合夥經營松鶴樓,張文炳被推為經理。7年,正式接盤, 易號為“和記松鶴樓”。
張文炳又名阿大,武進縣橫林人,自幼學廚,曾在太倉州衙司廚,光緒二十年(1894)來蘇辦天和祥菜館。他熟諳菜館經營之道,隨後金和祥菜館掌勺廚師陳仲曾(又名阿八頭)、天和祥菜館陸桂馥等調入松鶴樓作幫手,又從無錫大新樓請來劉俊英(又名三大)、顧榮桂等名廚掌勺,並聘請擅長京幫、蘇幫點心製作名師張福慶坐作。和記松鶴樓擇吉開張後,一改昔日面貌,以經營蘇幫傳統特色菜餚、承辦中高檔宴席為主,一時名廚薈萃,推出數十種四時名菜佳肴,名聲大振。民國13年,加入蘇州總商會。
民國18年觀前街拓寬時,松鶴樓在原址(今觀前街141號) 翻建擴建為600多平方米,樓上隔為大小9間,可設30桌;門懸高僧悟憚大和尚手書金字招牌,牆上書有“各色大菜,馳名京滬;只此一家,並無分出”字樣,19年1月18日落成開張,店容煥然一新, 成為地方名流宴請首屈一指大菜館。30年代,京劇界“四大名旦”之魁梅蘭芳偕金少山、馬連良等來蘇賑災義演,馮玉祥、李烈鈞等愛國將領蒞蘇,地方各界都假松鶴樓設宴。松鶴樓營業應接不暇,但仍堅持經營部分低檔菜餚,並接洽向附近旅館、酒店及居民家中外送小菜,以薄利多銷取信於眾。23年張文炳病故,由其次子張之鈞繼任經理。因其有鴉片癖,又缺乏經驗,全憑協理陸桂馥及其父生前原班人馬撐持。日偽統治時期,一度落到借鄰店楊同泰酒堂賣麵點的地步。抗日戰爭勝利後,欲圖發展,但物價飛漲,入不敷出,勉強支撐。37年10月,又遭兵痞敲詐,落到經理被押作人質,職工逃亡他鄉的境地。
解放初,經理張之鈞抽逃資金後出走,協理殷某也脫離松鶴樓,一時店務無人主持,在市人民政府關心下,松鶴樓由工會負責人張雪康等8人組成臨時維持生產委員會,45名職工靠自己集資 800 元維持經營。1956年公私合營後,松鶴樓恢復傳統特色經營和優質服務,繼承和發展了蘇幫傳統菜餚,有四季冷熱菜餚達182種之多。高檔菜熊掌、 燕窩也可預定,常年供應蘇幫傳統菜70餘種。3 號服務員孫榮泉首創“三勤、四快、五心、六滿意”工作法,在全國飲服業推廣,1959年出席全國群英會。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松鶴樓被易名“東方飯店”,名菜名餚悉遭“禁閉”,只供應大眾化菜餚,名店老菜館失去了特色。
改革開放後,松鶴樓幾經改造,80年代初面積已擴至3600多平方米,新建三層大樓,內設蟹泉、松鶴、友誼、乾隆、鳳凰、鴛鴦、和合、迎賓8大餐廳。其中,“友誼”為外賓接待廳,辟有寒山、虎丘、 滄浪、太湖、九龍5間雅室,全部採用蘇州傳統工藝品裝飾,融書法、 繪畫、雕刻藝術於一體,具有江南古典庭廳風格。全樓可設200餘桌, 能同時接待2000餘人就餐, 列蘇幫名菜館之首。名廚名師萃聚, 常供名菜名點百餘種。1984年營業額達267萬元,為1966年的10倍。1984年7月15日,應北京飲食界之邀,“蘇州松鶴樓”在北京台基廠大街開業,面積1300平方米,設12個以蘇州園林命名的餐廳,可容400人同時就餐。 如今,松鶴樓已風光不再,顯出一片蕭條冷落之相,其面臨觀前街的主門面已掛上“上海榮化雞松鶴樓分店”“松鶴舞廳”的牌子,其東面一樓已被“愛維時裝店”占領,其南面臨太監弄,雖仍有“百年老店、乾隆始創”的招牌,但僅有麵食店還像模像樣,基本以出租店面維持自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