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瘤鏽病

瘤鏽病又稱癭瘤病,分布於黑龍江陝西四川河南湖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廣西、雲南等省,危害樟子松、油松、馬尾松、黃山松、黑松、雲南松等多松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瘤鏽病
  • 又稱:癭瘤病
  • 發病率:均達50%以上
  • 生在:松樹的主幹或側枝上
簡介,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清除病源,加強成林管理,藥劑防治,

簡介

瘤鏽病又稱癭瘤病,分布於黑龍江、陝西、四川、河南、湖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廣西、雲南等省,危害樟子松、油松、馬尾松、黃山松、黑松、雲南松等多松樹。安徽黃山海拔700米左右的黃山松、湖北老君山海拔400米以上地區和四川縉雲山上部的馬尾松,發病率均達50%以上;雲南海拔2500米以上的雲南松,少數林分發病率為30%;陝西海拔1000米以上的油松及黑龍江大興安嶺局部林區的樟子松、發病也較為普遍,但在長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區馬尾松並不常發病。轉主寄主為櫟類樹木,其中感病最重要有麻櫟、栓皮櫟、槲櫟、白櫟、鳳梨櫟、短柄鉋等。

症狀

癭瘤生在松樹的主幹或側枝上,通常圓形,直徑大小 不一,大的可達60厘米,小的則為5厘米。癭瘤表面的皮層作不規則的破裂,破裂處當年生出新的皮層,來年再破裂。久之皮層完全脫落,露出浸透松脂的木質部,其顏色變深。癭 瘤上部的枝條或樹幹日久即枯死或風折。
每年早春從癭瘤的裂縫處溢出蜜黃色的液滴,其中混有性孢子。以後在裂縫中產生黃色泡狀的銹孢子器。根據歷年在安徽黃山的觀察結果,銹孢子器一般於4月下旬成熟,然後開裂散出黃粉狀的銹孢子,侵染櫟類樹木(短柄炮及黃山櫟)。5月下旬,在櫟葉的背面出現鮮黃色小點,即夏孢子堆,葉正面相應的部分色澤較健康部舟淡。夏孢子時期約月余,到7月上旬,在夏孢子堆中生出許多褐色至暗褐色的毛狀物,即冬孢子柱。冬孢子時期可以延續到9月下旬。

病原

此病真菌中的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鏽菌目柱銹屬的櫟柱鏽菌所引起。這是一種長循環型的轉主寄生菌,其性孢子和銹孢子產生的多種松樹上。這一階段釀致的病害即所謂的瘤鏽病或癭瘤病。在安徽黃山調查的資料表明:在孢子器呈扁平泡狀,黃色,成熟時作不規則地開裂。銹孢子球形或橢圓形,橙黃色,孢壁有一平滑區,其餘部分具小突起。銹孢子於4月下旬散放,侵櫟樹而轉入另一寄主。
銹孢子落於櫟樹的葉上,當溫濕度適宜時,即萌發自氣孔侵入 葉內,並產生夏孢子和冬孢子。這一階段釀致病害即葉鏽病。夏孢子 堆於5月下旬出現,呈半球狀,黃色。夏孢子圓形或卵圓形,橙黃色,孢壁具細刺。冬孢子柱於7月上旬出現,褐色,長約2毫米,包含許多豎行排列的冬孢子。冬孢子呈長橢圓形,黃褐色。冬孢子成熟後,當年即可萌發,產生擔子及擔孢子。擔孢子圓形,無色。

發生規律

擔孢子隨風傳播,落在松樹枝幹上後便萌發芽管自傷口侵入皮層中,以菌絲狀態越冬。病害潛育期一般為2-3年。當癭瘤形成後,每年2月在癭瘤的皮層下產生性孢子器,4月產生鏽孢子器,成熟後散出銹孢子,隨風傳播到櫟樹的葉上,萌發後由氣孔侵入,5-6月產生夏孢子堆,進行重複侵染,7-8月產生冬孢子柱,8-9月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子及擔孢子,又侵染松樹。病菌菌絲體為多年生,年年產生新的性孢子及銹孢子,並刺激癭瘤逐年增大 。
根據歷年在安徽黃山觀察結果,當氣溫在12-14℃時,即有少數癭瘤上散出銹孢子,隨著溫度的升高,散出的銹孢子越多。在22-25℃的溫度範圍內與連續的飽和濕度下,櫟樹大量發生葉鏽病,嚴重的整個葉片布滿孢子堆。病害的傳播方向和流行區域常決定於當地的主風向,這在黃山地區最為明顯。
病害分布與海拔高有一定的關係,黃山松瘤鏽病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之間,並以700米處發病最烈。油松、馬尾松及雲南的瘤鏽病分布範圍,也同樣受海拔高度的限制。
病害發生與地形也有關係。蔭潮濕的山谷最適宜發病,所以黃山雲谷寺一帶多為發病中心;而同地區的山頂向陽之處,則很少發生病害。

防治方法

清除病源

結合林木撫育工作,在春季銹孢子器未成熟以前,剪除枝上病瘤或砍伐重病株。在適合發病的地區,不營造松櫟混交林,並儘量清除距松林1公里以內的櫟類轉 主寄主。

加強成林管理

保持成林適當的疏密度,及時進行修枝、疏伐,使林間通風透光,促進林木健壯成長。

藥劑防治

幼林噴灑1%波爾多液,65%可濕性代森鋅500倍液,65%可濕性福美鐵或65%可濕性福美鋅的300倍液,有一定的效果。使用0.025-0.05%鏈黴菌酮液噴灑樹幹,兼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