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魯見狄博通

《東魯見狄博通》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詩。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廖廖數句就刻畫出詩人與久別重逢友人狄博通的深厚友情,深深地印在了讀者的心上,足見李白清新脫俗的詩風。此詩語言通俗易懂、言簡意賅、信口成章,生動詼諧地描寫了友人狄博通“掛席度滄海”、“游江東”的形象,亦似是喻已。詩中“掛席”、“度”、“滄海”、“長風”,使得詩意具有飛揚跋扈,側面襯托出詩人不滿足於“孤臣孽子”的凌雲壯志,也體現了李白與友人狄博通之間的真摯友誼,抒寫了詩人對友人狄博通的深切懷念和重逢的喜悅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東魯見狄博通》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東魯1見狄博通2
去年別我向何處,有人傳道游江東3
謂言掛席4度滄海5,卻來6應是無長風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東魯:魯郡之別稱,唐屬河南道,即今山東兗州市。如魯國、魯中等。
  2. 狄博通:戶部郎中光嗣之孫,李白的好友。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是梁國公狄仁傑的曾孫。
  3. 江東:長江流至蕪湖,呈南北走向,江以東為遼東,即今安徽、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區。
  4. 掛席:掛風帆。
  5. 滄海:此指東海。
  6. 卻來:返回之意。
  7. “謂言”:這兩句意為:本說渡海,而今返回,當是無長風之故。

白話譯文

去年我們相別,有人傳話說您游江東去了。
又說您掛帆東海,直渡滄溟,一路上平安無事,風平浪靜。

創作背景

此詩是天寶五載(746)李白在魯郡瑕丘(今兗州)所作。
天寶中葉,自玄宗天寶元年(742)到憲宗元和十五年(820)的七十九年里,是唐朝從政治上由盛到衰的轉變時期。這段時期,唐朝國事益非:內則屢興大獄,屠戮驅逐忠良;外則窮兵黷武,內政不修,濫事征伐。李白以孤臣孽子之身心流落江湖,為了生計不得不四處奔波,勉強維持生活。所以李白的憂憤情愫極為深切,時常有抨擊時政的詩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去年別我向何處,有人傳道游江東”運用鋪敘手法,講述詩人與久別重逢的友人狄博通的親切慰問,突顯出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別我向何處”、“傳道游江東”為李問狄答,增加了詩人與朋友間的相思離別之苦。詩詞新穎別致、平淡無奇,又給人以信增親切之感,似是客套之話而實為肺腑之言。
“謂言掛席度滄海,卻來應是無長風”緊扣上文,拉近朋友之間的距離,字裡間處處充溢著詩人對友人狄博通的關愛之情,噓寒問暖,無微不至,抒寫了詩人對友人狄博通的深切懷念和重逢的喜悅之情。“度滄海”能表達李白凌雲之志,“長風”,則形容在大浪襲來時的情景,飄逸灑脫,無拘無束,豪情萬丈。詩人運用“長風破浪”的意象來表達自己高遠的志向,這恰恰是突顯出詩人所追求的人生氣質。比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廖廖數句就刻畫出詩人與久別重逢友人狄博通的深厚友情,深深地印在了讀者的心上,足見李白清新脫俗的詩風。此詩語言通俗易懂、言簡意賅、信口成章,借用“掛席”、“度”、“滄海”、“長風”等有巨大氣勢的事物和表現大起大落的動詞,使得詩意具有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氣勢,生動詼諧地描寫了友人狄博通“掛席度滄海”、“游江東”的形象,亦似是喻已,側面襯托出詩人不滿足於“孤臣孽子”的現狀,嚮往著“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凌雲壯志、沖天豪情,表達了詩人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想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此詩字裡間處處充溢著詩人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體現了李白與友人狄博通之間相互關心的真摯友誼,抒寫出詩人見到從江東歸來的好友狄博通的欣喜心情。

名家點評

唐·李白《李白詩歌全集》:“謂言”句:謝靈運詩:掛席拾海月。“卻來”句:《宋書·宗愨傳》: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近代·廖仲安《唐詩一萬首》:解評:傳聞狄博通游江東。可是他說本想渡海,而今復回,當是無長風之故。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