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菜(中藥)

東風菜(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風菜,中藥名。為菊科植物東風菜Doellingeria scaber (Thunb.) Nees和短冠東風菜Doellingeria marchandii(Lévl.)Ling的根莖及全草。東風菜分布於我國北部、東部、中部至南部各地區。短冠東風菜分布於浙江、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明目,利咽之功效。常用於風熱感冒,頭痛目炫,目赤腫痛,咽喉紅腫,急性腎炎,肺病吐血,跌打損傷,癰腫疔瘡,蛇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東風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東風菜屬
  • :東風菜、短冠東風菜
  • 採收時間:根莖:秋季,全草: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別名

仙白草、仙蛤蒿、盤龍草、白雲草、尖葉苦蕒、山白菜、小葉青、菊花暗消、胃藥、山蛤蘆、雌雄劍、冷水丹、焮菜、野芋頭、鑽山狗、疙瘩藥、草三七、土白前

入藥部位

根莖及全草。

性味

味辛、甘,性寒。

歸經

入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明目,利咽。

主治

風熱感冒,頭痛目炫,目赤腫痛,咽喉紅腫,急性腎炎,肺病吐血,跌打損傷,癰腫疔瘡,蛇咬傷。

相關配伍

治蘄蛇咬傷:鮮東風菜全草適量搗爛,取汁一小杯,內服;渣外敷傷口周圍。(《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全草搗敷。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根莖,夏、秋季採收全草,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1、東風菜:多年生草本,高1-1.5m。根莖粗短,橫臥,棕褐色,旁生多數鬚根。莖直立,中部有時略帶紅色,有糙毛。葉互生;葉柄長5-15cm,具翅;葉片心形,長9-15cm,寬6-15cm,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兩面有糙毛,邊緣有具小尖頭的齒,基部急狹成窄翼長10-15cm的柄,花後凋落;中部以上的葉片卵狀三角形,先端急尖,兩面有毛。頭狀花序直徑1.8-2.4cm,排列成圓錐傘房狀;總苞片約3層,不等長,邊緣膜質;外圍1層雌花約10個,舌狀,舌片白色,條狀長圓形;中央有多數黃色兩性花,花冠筒狀,上部5齒裂,齒片條狀披針形。瘦果倒卵圓形或橢圓形,有5條厚肋,無毛;冠毛污黃色,與筒狀花冠等長。花期6-10月,果期8-10月。
2、短冠東風菜:本種與東風菜的區別在於:葉片心形,長寬均7-10cm,葉柄長達17cm以上,中部葉柄不具翅。頭狀花序直徑2.5-4cm;總苞片3層近等長,僅內層總苞片的邊緣膜質。瘦果被粗伏毛;冠毛褐色。

生長環境

1、東風菜:生於山地林緣及溪谷旁草叢中。分布於我國北部、東部、中部至南部各地區。
2、短冠東風菜:生於山谷、水邊、田間、路旁。分布於浙江、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莖圓柱形,稍有分枝,長80-120cm,粗0.6-1.2cm,表面黃棕色,有多條細縱紋,下部光滑,上部有白色柔毛,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多皺縮,破碎,展開後,完整葉卵狀三角形,質厚,長9-22cm,寬6-16cm,綠褐色,柄有窄翼,邊緣有鋸齒或重鋸齒,表面粗糙,兩面有細毛。有時可見多數黃色的頭狀花序;總苞半球形,總苞片邊緣乾膜質。質脆,易碎。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

1、提高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
2、抗氧化作用。
3、降低血漿脂質、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和肝膽固醇。

現代套用

治療跌打損傷,消化不良,食少和外傷出血等。

相關論述

《綱目》:“按裴淵《廣州記》云:東風菜,花、葉似落妊娠,莖紫。宜肥肉作羹食,香氣似馬蘭,味如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