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蘆頭村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趙姓由萊陽縣郝格莊來此定居建村。當時此地有東西走向的一片蘆葦地,因建村於蘆葦地東部,故命村名為東蘆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蘆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海陽市
  • 地理位置:海陽市北部
  • 人口:450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趙姓由萊陽縣郝格莊來此定居建村。當時此地有東西走向的一片蘆葦地,因建村於蘆葦地東部,故命村名為東蘆頭。後來王姓也由萊陽遷入。
東蘆頭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1°05′,北緯37°07′。周圍有小侯家、西蘆頭、姜家、長沙堡等村。原屬山西頭鄉,2000年12月,隨山西頭鄉撤銷而隸屬徐家店鎮。
全村有耕地10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人口450人,146戶。除1戶馬姓外,其餘皆為趙姓、王姓,全屬漢族。

大事記

1941年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7年本村15名青年踴躍參加人民解放軍。
1954年村民王克祥由海陽縣財稅局保送,進入清華大學學習,成為建國後本村的第一名大學生。
1975年開墾土地7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9年首次進行村民委員會直選。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僅為60公斤。建國後,進行了一系列農田基本建設。1982年,在村東建成面積0.2公頃的蓄水工程。1983年,建成長200多米的水渠,可自流灌溉糧田數公頃,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當年,糧食畝產達到26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414公斤,總產24.2萬公斤。 1982年以後,村里曾數次大規模栽植水果及乾雜果,主要有蘋果、大棗、板栗等。 本村素有養兔的傳統,曾一度發展到1000餘只。20世紀末以來,養牛、養羊、養豬戶迅速增加。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341.6萬元,其中農業120.7萬元,畜牧養殖業212.5萬元,林業1.9萬元,其它6.5萬元。
第二產業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發展了石材加工業。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50人,收入148.7萬元,其中工業116萬元,建築業32.7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村內有少數小商小販和從事運輸的。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為20人,總收入16.6萬元,其中運輸業5.7萬元,商飲業10.9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本村一直沒有學校,學齡兒童需到其它村國小就讀。自建國至2002年,有12人考取各類大中專學校。 村里經常為村民播放各類科教片,引導村民運用科技發展生產。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生活困難,吃不飽,穿不暖。1978年後,特別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民眾生活逐步提高。2002年,大多數村民已有了電話、彩電和機車。 村莊建設建國初期,村內街道不整,房屋破爛不堪且擁擠,到處是牛羊糞便。1991年,村對街道、房屋進行了規劃,劃出了專門的牲畜飼養小區,村莊面貌大有改觀。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不足6平方米,擴大到1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本村建起合作醫療站,對村民實行優惠治療。1981年,村里用上電網供電;對幼兒入園、孤寡老人等,實行優惠待遇。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村裡有了第一批中共黨員。同年8月,成立黨支部,王汝考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成立後,組織了反掃蕩、大參軍等活動。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王汝考、王克勝、王汝學、王汝芝、王克良、王汝芹、王汝福、王克利、王振海、王福海、王克波。2002年,全村有黨員25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8月,成立村公所,王克勝任首任村長。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克勝、王汝春、王汝梅、王汝學、王汝明、王汝芹、王汝海、王克良、趙典秋、王汝福、王克福、王福川、王克波、王福海、王福臻。2002年5月起,王克波再任村委會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