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在東華大學化纖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源於1954年錢寶鈞和方柏容兩位教授創建的新中國第一個化學纖維專業。化纖學科歷經化學纖維研究室、研究所及化學纖維繫的建立和發展沿革,1986年被確認為重點學科。1992年建立了“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1994年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0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列為一級學科博士點,並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同年"材料學"被列為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學科之一。2001年再次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2002年原國家輕工業部玻璃搪瓷研究所併入。通過“211工程”一期的建設,學科的整體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在科研與教學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學院現擁有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複合材料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和化學纖維研究所等機構。此外,學院還擁有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性能纖維及製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玻璃製造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進纖維與製造技術創新引智基地、材料科學與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國家和省部級基地。目前學院正致力於創建有特色、開放型、高水平的學科體系,以纖維和高分子材料為特色,以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納米、智慧型和生物醫用材料,能源和信息材料為新增長點,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研究型和套用型並重的高層次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外文名: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onghua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1954年
  • 所屬地區:中國上海
  • 主要院系: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複合材料系,無機非金屬材料,化學纖維研究所
  • 主要獎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國家重點學科材料學
  • 一級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
  • 院士:2人
  • 創始人錢寶鈞方柏容李繁亭
學院簡介,學院概況,學院沿革,學校創始人,錢寶鈞,方柏容,李繁亭,孫桐,學院特色,學院組織機構,

學院簡介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源於1954年錢寶鈞和方柏容兩位教授創建的新中國第一個化學纖維專業,歷經化學纖維研究室、研究所及化學纖維繫的建立和發展沿革,於1994年正式成立。學院現擁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與工程、複合材料與工程,以及功能材料(新能源與光電材料)4個本科專業,另設有卓越工程師班和理科試驗班。
學院現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下設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學、納米纖維及雜化材料、功能與智慧型材料、生物與仿生材料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並建有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化學一級學科理學博士點並下設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博士點;同時建有材料工程專業學位碩士學位點。“材料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和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學科之一,“材料加工工程”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學院擁有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性能纖維及製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即國防科技類)、先進玻璃製造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進纖維與製造技術創新引智基地等國家和省部級基地。
組織結構組織結構
學院現有教職工128名,其中正高級43名,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37名,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973”首席科學家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4名,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才5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1名,上海市領軍人才、東方學者、曙光學者等61名。
目前學院在校生1875人,其中本科生1042人、碩士研究生548人、博士研究生249人、留學生36人。自1954年建立化學纖維專業以來,已培養畢業生近9000人。很多畢業生被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著名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錄用,近幾年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深造率保持在50%以上,名列同類專業前茅。學院的科學研究充滿活力,與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韓國等國家的著名大學、研究機構有廣泛的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科研碩果纍纍,近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及技術發明二等獎4項,省市部級科技獎勵36項;年均發表SCI收錄論文265篇,年均申請專利200項,年均授權專利125項。
學院以培養具有複合型知識結構、開拓和創新精神的人才為目標,在人才培養上取得了顯著成績,多次獲得教育部和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獎。(以上數據截止至2016年5月28日)

學院概況

材料學院現有教職工189名,其中教師132名,院士1名,高級職稱教師75名,約占教師總數的57%。顧問教授8人,其中院士1名。學科自創建以來,共培養人才4319名,其中碩士生415名,博士生124名,博士後11人(3人已出站)。在讀博士生94人,在讀碩士生163人。在科學研究方面已完成500多項,獲國家級科技獎10多項、部省市科技進步獎40多項,批准各類專刊30多項,1996年以來科研經費達8000萬左右。近五年來,發表論文千餘篇,其中SIC、EI、ISTP收錄近150篇。近十年來在教學上通過加強實踐環節、拓寬專業面等改革措施,在培養複合型人才方面也取得顯著成就,並獲得部市級教學成果獎三項。學院一貫重視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與國外30多所大學、研究所和跨國公司建立了長期和穩定的合作關係。改革開放為該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急迫的任務。
目前,學院全體教工正齊心協力投入“211”工程二期重點學科的建設任務,為把學科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纖維材料科研和教學中心而奮鬥。

學院沿革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1994年,但化學纖維和高分子學科的發展卻有50多年的歷史。現已發展成以纖維學科為特色,有機高分子為主導,擁有無機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的全面型材料學科。
1954年夏,高分子學科纖維科學專家錢寶鈞、方柏容倡議,經原紡織工業部教育司批准,在原華東紡織工學院染整化學工程系(簡稱染化系)增設化學纖維專業,為此染化系改名為紡織化學工程系(簡稱紡化系).1954年8月招收第一屆化纖專業學生54名。
1956年成立化學纖維教研組,方柏容任主任,有李繁亭、吳宏仁、吳宗銓、陳稀等教師, 董紀震、阮畫文、林琰去蘇聯莫斯科紡織工學院進修“化纖工藝學”、“高分子化學”一年,吳宏仁赴丹東化學纖維廠及國內紡織設計院等學習,準備學生的生產實習,畢業設計教學環節。方柏容等籌建化纖工藝實驗工場,開始從事化纖用漿粕、棉絨的質量分析檢驗和粘膠纖維生產工藝控制分析、準備學生的工藝實驗。
1957 年孫桐去蘇聯莫斯科紡織學院攻讀副博士,1961年回國。同年吳宏仁等指導54級化纖專業生產實習,實習後留下10名學生在丹東化學纖維廠工作一年,參與老廠的恢復及試開車,培養了一批粘膠廠生產的技術骨幹。
1958年從西德引進一套不鏽鋼單頭粘膠纖維生產試驗機,用於師生進行研究工作。同年,化纖專業第一屆學生畢業,朱介民、王慶瑞、穆淑華等充實教師隊伍。
1959年受紡織部委託代辦化學纖維技術人員訓練班(簡稱化訓班)先後辦兩期共招收300多名學生,均由全國各紡織廠選派的技術人員進校學習三年。化訓班畢業生成了我國各化纖企業的技術骨幹。同年化纖專業開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錢寶鈞、方柏容為指導教師,首個研究生為王慶瑞。9月成立了化學纖維研究室,錢寶鈞任主任。這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化纖學科研究基地之一。
1960年北京化纖工學院成立,董紀震、吳宏仁等去北京工作。同年,原印染工場改造成化纖實驗工場。
1961年在錢寶鈞、方柏容帶領下,積極探索粘膠纖維新原料-棉絨漿粕的研究,為我國大規模生產棉絨漿提供了粘膠纖維生產原料的技術基礎。
1963年在錢寶鈞領導下,化纖研究室研製成功“三超”粘膠帘子線用的粘膠絲,為我國粘膠帘子線生產提供了工藝技術及設備設計依據。
1966-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基本上無教學和科研活動。
1972年化纖專業開始招收學制三年的專科生,共招5屆409名學生。由於“文化大革命”中解散了基礎部、部分教研組,成立了“專業連隊”,除化纖專業教師外尚有化學、力學及機械製圖等教師參加,實行“開門辦學”。教師們結合教學編寫了一批教材。與工廠合作也完成了一些科研項目。
1975年專業連隊帶領學生參加金山腈綸廠、維綸廠的生產設備安裝工作。同年校辦化纖工廠的滌綸短纖維實驗生產線進行籌建,安裝與試驗生產,成為校內的合成纖維熔紡生產實驗基地。
1975年方柏容提出組建環境保護專業建議,得到教育部批准,成為全國最早創辦環保專業的高校之一。
1977年恢復全國統一招生,化纖專業招收了95名本科生,並被確定為紡織部重點專業。1978年恢復研究生的招生,化纖專業招收了“文化大革命”後第一屆碩士生程正迪等16名,並在9月30日批准建立化學纖維研究所。錢寶鈞任所長,這是學校建立的第一個研究所。
1979-1981年化纖教研室以孫桐主任為首參與了化纖專業4本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為全國化纖專業的教材更新做出了貢獻。
1981-1985年先後中年教師孫桐、梁伯潤等出國作訪問學者二年。1981年8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點,1984年批准為博士點,是國內第一個化纖專業博士點,錢寶鈞、孫桐為指導導師。同年,國家教委批准化纖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錢寶鈞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李繁亭任第二任化纖所所長,為化纖所的籌建和發展,特別是國家滌綸長絲的“高速紡”和滌綸短纖維的“多孔紡”產業化作出重大貢獻。1985年1月在趕往金山石化公司的路上不幸因公殉職,吳宗銓任代理所長,副所長主持工作。
1985年7月化學纖維繫成立,由原屬紡化系的化纖教研室和高分子材料科學教研室組成,孫桐任系主任,兼任化纖所副所長。化纖所與化纖係為並列的行政部門。系與所分別成立領導班子,而系所由同一總支領導。一切行政管理工作由化纖系辦公室分管,1986年國家教委批准化學纖維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
1990年在錢寶鈞領導下,走產、學、研的道路獲得了多項國家教委、科委、紡織部、上海市的獎項,化纖所被國家科委評為“科技工作先進集體”。錢寶均獲首屆中國工程院“光華獎”,全國科技大會二等獎。
1991年任命胡學超為化纖所所長,陳彥模為化纖系主任,金惠芬為黨總支書記。化學纖維專業拓寬為高分子材料專業。1992年國家計委、教育部批准籌建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重點實驗室)。《化學纖維實驗教程》獲1992年國家級優秀教材獎。
1993年3月化纖系改名為高分子材料工程系。錢寶鈞再次評為上海市優秀指導教師。
1994年高分子材料系、化纖研究所、金屬加工、複合材料等專業和材料測試中心聯合組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胡學超任副校長兼任學院院長。
1995年9月任命陳彥模為材料學院院長及重點實驗室主任。經國家計委批准與上海石化聯合籌建國家合成纖維工程中心。同年通過國家“211”工程預審。
1996年上海市教委批准“高分子材料”為重點建設學科,列入“九五”“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同年“重點實驗室”通過國家級驗收。
1999年上海紡織專科學校紡化系高分子材料教研室併入學院。
2000年,“材料學”被遴選為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重點學科之一;“材料科學與工程”批准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
2001年朱美芳任院長。“材料學”再次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通過了“九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驗收。
2002年原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55人和校部化纖工程中心併入學院,使學科領域進一步拓寬,同年完成了延安校區“材料大樓”的建設及搬遷入住工作。“纖維材料科學與工程”被列入“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2003年3月“重點實驗室”通過了科技部驗收,10月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高分子材料學科建設通過上海市評估驗收,成績為優秀。自主設立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2005年朱美芳任副校長,陳大俊任院長。
2006年申報成功“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二級學科博士點。通過“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驗收。批准立項建設“先進玻璃製造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學院現有7個博士學位點,7個碩士學位點,3個本科專業方向。本科教學注重拓寬專業面,加強教學實踐環節,在培養複合型人才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學院科研能力強,現承擔國家,省市重點科研項目50餘項,科研經費一直名列全校第一。學院一貫重視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與國外30多所大學,研究所和跨國公司建立了長期和穩定的合作關係。

學校創始人

錢寶鈞

(1907~1996) 錢寶鈞先生1907年生於無錫,早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工業化學系,1935年考取第三屆瘐款留學,赴英深造,1937年在英國曼徹斯特理工學院紡織化學系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曾任金陵大學化工系教授、系主任。1951年起任中國紡織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院長,名譽校長等職,他是《紡織學報》、《中國紡織大學學報》、《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高聚物加工雜誌》等期刊編委和《高分子通報》顧問。
錢寶鈞先生是我國化學纖維學科的創建人之一。五十年代初他在我國開始以棉絨作為粘膠纖維的原料的研究,此後他又進行了超強力粘膠帘子線的研究,解決了我國第一家萬噸粘膠帘子線廠在工藝技術上的一些難題。六十年代後他首先在華東紡織工學院籌建化學纖維專業和化學纖維研究所,使之成為我國最早的培養化纖工業人才以及從事化學學科研究的教學和科研基地。他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化學纖維結構性能和成形機理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建立溶脹熱分析新方法研究纖維的織態結構、新型纖維熱機械分析儀器的研製、滌綸高速紡絲的線上實驗測定和研究、聚丙烯腈纖維乾濕法紡絲成形機理和特徵。晚年他又致力於大分子纏結的研究,他採用溶脹熱分析和流變學等方法研究了分子量、溫度、濃度、剪下應力和時間等對大分子纏結及解纏的影響,他把大分子纏結和聚合物加工成形條件以及最終產品的結構性能緊密聯繫起來,這些研究成果在凍膠紡高性能纖維的研製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6年,由於他長期對中國工程技術事業所做出的貢獻,而獲得了首屆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 錢寶鈞先生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可稱桃李逾九洲,生前他曾捐款在中國紡織大學設立五愛獎學金。逝世後,他又將畢業積蓄作為學校的科研教學獎勵基金,鼓勵後學。

方柏容

1911—1995),男,江蘇省溧陽市人,教授,九三學社社員。方柏容1941年獲義大利米蘭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師從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世界著名高分子科學家Giulio Natta,曾先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貝爾實驗室工作。1947年回國後先後在南通學院、華東紡織工學院和中國紡織大學任教授,系主任。他曾歷任國家科委化學纖維專業組成員、第二屆上海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化學纖維分卷主編、《辭海》紡織分科主編等。1996年, 入選《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方柏容是我國紡織教育家、化學纖維和環境保護專家,早在1943年他在美國貝爾研究所從事有機化合物合成研究,其成果用於反法西斯戰爭,獲得美國政府嘉獎。1954年,他與錢寶鈞共同創建我國化學纖維專業,是我國化學纖維專業創始人之一。他在對等規聚丙烯纖維研究方向有很深的造詣,編著並出版了《化學纖維的原理和製造》、《等規聚合體纖維工藝原理》、《粘膠纖維的製造》等學術著作和論文。方柏容也是我國紡織系統環保專業的奠基人,1976年建立了環境工程專業,並從事於環境污染的治理研究,他主持完成的“洗毛污水綜合治理研究”項目於1980年獲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方柏容畢生從事紡織教育和化纖、環境治理研究,並為國家培養碩、博研究生10多名和一大批科技人才。

李繁亭

(1931~1985) 副教授,曾任化纖研究所所長。
1968年,華東紡織工學院化纖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曾擔任本科生、研究生的"化學纖維工藝及理論"主講教師和畢業論文指導,組織並參加教材編寫、譯著工作。組織科學研究選題。主持或參加的科研項目:"腈綸複合纖維", "腈綸高速紡絲", "腈綸一步法聚合工藝研究","煙濾咀用醋酯纖維研究"等,多項獲上海市及紡織部科研成果獎,"滌綸長絲高速紡絲工藝與設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是我國最早對"多孔紡絲","碳纖維原絲研究"探索者,為我國化纖工業和學科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孫桐

(1929~)教授、博導,曾任紡化系系主任,化纖研究所副所長。
194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57年蘇聯莫斯科紡織學院留學,獲副博士學位。
1981年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現在美國。
孫教授為本科生、研究生主講過"高分子物理""化纖成形原理"和"高聚物流變學"等九門課。曾邀請去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等學校講學,出版多本著作,指導了一大批青年教師、博士生和碩士生。
孫教授在高分子流變學、纖維結構與性能理論研究方面造詣很深,曾對粘膠纖維、纖維素醚纖維、腈綸、滌綸、氨綸、 芳綸、維綸等多種化纖的成形進行理論研究。科研成果十幾項五次獲獎,其中包括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共發表論 文近百篇,其有中幾十篇發表在國外雜誌上。多次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作學術報告。

學院特色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源於1954年錢寶鈞和方柏容教授創建的新中國第一個化學纖維專業,歷經化學纖維研究室、研究所及化學纖維繫的建立和發展沿革,於1994年成立。2002年原國家輕工業部玻璃搪瓷研究所併入。學院現擁有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複合材料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和化學纖維研究所等機構。
長期以來,學院在服務化學纖維工業升級換代中發揮主力軍作用。先後攻克了高性能、功能性、生物質等新型纖維的共性基礎問題。功能共聚酯、細旦丙綸、納米複合功能纖維、大容量聚酯直紡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為我國躍升世界化纖生產第一大國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積極研發國防軍工所需的戰略性材料,特別是在高性能纖維研製中取得重大進展,解決了我國在粘膠基碳纖維、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芳香族聚醯胺纖維等戰略材料的空白,為我國邁入纖維強國奠定基礎。先進玻璃材料在神舟飛船上的成功套用顯示了學院在無機材料研究方面形成新的特色。
目前學院正致力於創建有特色、開放型、高水平的學科體系,以纖維和高分子材料為特色,以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納米、智慧型和生物醫用材料,能源和信息材料為新增長點,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研究型和套用型並重的高層次人才。

學院組織機構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