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莊圖

東莊圖

《東莊圖》是明代畫家沈周創作的紙本設色圖冊,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東莊圖》原為24幅,存21幅,每幅對頁有明代書法家李應禎的篆書景名,後附董其昌等人的14條題跋。《東莊圖》描繪了21種園林景色,其中以水作為重要元素,將東莊之神韻完美地表現了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莊圖
  • 規格:每幅縱28.6,橫33厘米
  • 幅式:冊頁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現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沈周
畫作內容,圖像內容,題跋鈐印,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意境,筆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圖像內容

第一開 東城第一開 東城
第二開 菱濠第二開 菱濠
第三開 西溪第三開 西溪
第四開 南港第四開 南港
第五開 北港第五開 北港
第七開 稻畦第七開 稻畦
第八開 桑洲第八開 桑洲
第九開 果林第九開 果林
第十一開 振衣崗第十一開 振衣崗
第十二開 鶴洞第十二開 鶴洞
第十三開 朱櫻徑第十三開 朱櫻徑
第十五開 艇子濱第十五開 艇子濱
第十六開 麥山第十六開 麥山
第十八開 竹田第十八開 竹田
第十九開 全真館第十九開 全真館
第二十開 續古堂第二十開 續古堂
第二十一開 拙修庵第二十一開 拙修庵
第二十二開 耕息軒第二十二開 耕息軒
第二十三開 曲池第二十三開 曲池
第二十四開 知樂亭第二十四開 知樂亭
此冊頁為對開形式,每幅描繪了一處東莊的景致,對頁都有書法家李應禎的篆書題名,恰好可以按李東陽的《東莊記》中的順序串成一個整體,分別是:(1)東城,(2)菱濠,(3)西溪,(4)南港,(5)北港,(6)稻畦,(7)桑洲,(8)果林,(9)振衣網,(10)鶴洞,(11)朱樓徑,(12)折桂橋,(13)艇子浜,(14)麥山,(15)竹田,(16)全真館,(17)續古堂,(18)拙修庵,(19)耕息軒,(20)曲池,(21)知樂亭。

題跋鈐印

董其昌對這套冊頁先後作了兩次題跋:
白石翁為吳文定公寫東莊圖二十餘幅,李少卿篆,稱為雙絕。余從王百穀聞之向藏長興姚氏,數令人與和會不獲見。今歸修羽收藏,遂得披閱,以快生平積想。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宕,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修羽博雅好古,已收鴻乙草堂十圖,今又得此以副之,嘉時勝日,神遊其間,何羨坐鎮百城哉!賞玩不足,聊題數語以弁其首。董其昌書,丁巳(1617)三月十有九日識。
白石翁為吳文定寫東莊圖,原有二十四幅,文休承所藏,因官長興失之,後為修羽千方蹤跡得二十一幅,余已化去,即沈翁長跋亦不可見矣。辛酉(1621)八月京口重觀,記此以俟訪之。董其昌。
鈐印:董其昌印(白文)、宗石顏(朱文)。
董其昌第一次題跋時年62歲,第二次時年66歲。
王文治有三次題跋,跋文如下:
此石翁動心駭魄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之。香光題識比之盧鴻乙草堂、李龍眠山莊,其歡喜!讚嘆真欲五體投地矣。李少卿篆書直紹斯冰絕軌,其質直處,覺鷗波尚遜一籌,西涯、衡山無不遠在下風。噫近世無通篆隸者,未易一一為俗人道也!此冊舊為吾郡培風閣張氏所收,不知何以流轉揚州,今復為耀卿購取歸潤,豈非楚弓楚得乎?原本廿四幅,今存廿一幅,或以為惜,不知修羽先生千方蹤跡已不可得,香光所見亦僅此而已。古今至寶照耀人間,即少留缺陷亦復何憾哉!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春正月,觀於蒼筤館因記,放下齋居士王文治。
鈐印:王文治印(白文)、曾經滄海(白文)。
癸丑(1793)秋八月,余歸自西江時,抱疾甫愈省女孫玳梁於揚州,孫婿汪詣成欣然持此冊示余,蓋詣成已於耀卿處購得之矣。此冊為石翁最上乘之畫,而李題董跋皆精妙無匹,前跋言之詳矣。唯是吾潤張氏之物,耀卿自揚州得之,未幾何時,又復自潤歸揚,煙雲過眼,從古如斯,楚弓楚得之說,誠為我見,未除余向者之言,不過隨順世諦而已。詣成方少年而留意法書名畫,頗勝他嗜,惜玳梁腕弱,不能臨仿耳!文治又記。
鈐印:王氏禹卿(朱文)。
乙卯(1795)春二月,余客揚州詣成裝池此冊甫竟,將歸之,夕又得重觀,翰墨之緣,良非易事。文治。
鈐印:夢樓(朱文)。
京江畫派領袖張盜、該派重要的畫家顧鶴慶、名宦孫爾準、蘇州收藏家潘奕雋四人長跋:
右白石翁為吳文定公所作東莊圖也,國初藏吾鄉張氏培風閣,後不知流落何所。幼曾見張禹村塗所臨圖冊,後只署名,未及其所本。禹村筆墨,固不能肖,而結構蹊徑、運筆用墨,是時即疑非白石翁不能。今經數十年,始得見真跡,乃知翁之高古樸雅渾噩沈摯,即在凡手摹之,已覺其迥異常品,何況睹茲妙聖乎?真驚心駐目之觀也!吾鄉左氏藏翁為楊文襄作廬墓圖,其高古不減此冊,奈散失過半,而主人秘不與人觀,雖知珍,而不知其所以珍,所以異乎?秭生之珍之也。秭生之所以珍,乃在天朗氣清、明窗淨几,擇其人之好古,明六法者共賞之、嘆之、題之、詠之,所以異乎左氏之珍之也。歲乙亥(1815)夏四月,過秭生瀆川方至堂出此冊共賞即題於後,自歸依室主收。
鈐印:張崟之印(朱、白文)、夕庵(白、朱文)。
鑑藏印:寶繢室所藏(朱文)。
吾吳白石翁墨妙著名於時者有二,一為《話雨圖》,一為《東莊圖》,皆為昊文定作,而東莊尤烜赫。李少卿之題、董文敏之跋,當時稱三絕。《話雨》,吾見之於歙州汪心農齋中,以未得見東莊為憾。今京口馮君秭生購得之,攜來吳門,因獲假觀留三松堂,晤對十日歸之。既嘆服秭生之博雅好古,又自念老眼獲覯奇蹟,翰墨緣深,為可慶幸也!嘉慶戊寅(1818)暮春中浣,榕皋潘類雋,時年七十有九。
鈐印:潘奕雋印(白文)、守愚(朱文)。
鑑藏印:退修庵(朱文)、虛齋秘玩(朱文)。
道光元年(1821)九月望前二日,金鐨孫爾準觀。
鈐印:爾準(朱文)。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儘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香光謂其如意自在,洵為確論,更不能贊一辭矣。自秭生購得此冊,余遂獲快觀數次,每一展對,如逢姑射仙人,覺人世面目語言無非塵俗,深思熟讀屢進益深。聞張夕庵曾藉此冊,觀撫累月,既以喜秭生之不吝,又不知夕庵胸次更作如何意境也!道光元年(1821)重九前四日,後學顧鶴慶敬志於瀆川方至堂。
鈐印:瞍庵(朱文)、顧鶴慶印(朱文)、乳山逸叟(朱文)。
張崟跋文如下:
白石翁此冊,每一展玩,令人寢食俱忘,可以奪神穢慮。又為徐武功寫園林冊及耕織圖謄,皆生平傑作,悉為吾宗惺齋名跡也。羅天池記。
鈐印:六湖(朱文)、弢庵(朱文)。
鑑藏印:退修庵(朱文)、萊臣心賞(朱文)。
吳榮光跋文如下:
春陽乍烈,滿道歊塵,閱此如游極樂世界,一霎清涼,殊念故園五畝也。道光壬午(1822)三月十四日,南海昊榮光題。
鈐印:吳氏伯榮(朱文)。

創作背景

沈周《東莊圖》是為其篤友吳寬的私家園林東莊所繪。沈周終生不仕,遁跡出世,恪守著隱逸人格的純粹性;而吳寬則以其敏銳的才思和廣博的學識,積極入世,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名事業。兩人的人生志向和身份旨歸迥然不同,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深情厚誼,成為親密至交。沈周曾前後繪製過兩次分別為十二景和二十四景(《東莊圖》)冊頁作品,其中,東莊十二景本見於斐景福《壯陶閣書畫錄》著錄,作於弘治十五年秋月(1502),時年沈周七十五歲,當屬其晚年之作,兩年後吳寬去世,該圖冊即不知所終。東莊二十四景本何時所繪說法不一,而據肖谷考證,當作於沈周五十至六十歲左右之壯年時(1477—1487)。

藝術鑑賞

主題

雖然圖畫是以實景為基礎的,但是其並非對園林景色的簡單繪製與臨摹。它經過了作者的藝術提煉與加工,並在繪畫過程中融合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將其對園林的理解與感悟融入其中,充分表達了作者對理想人文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這一圖冊就是沈周將自身主觀情感融入其中的對實景園林的藝術重構。沈周作為吳寬的友人,對東莊景物的熟悉與把握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其中摻雜了濃厚的個人主觀情感。沈周精確地把握著東莊園林中的特色,將幽靜淡雅而俊逸靈動的園林之精髓含蓄而有力地表達了出來。

意境

《東城》一圖以粗獷的筆觸對東莊所在的城東景色做了闊筆描繪,將園林的地理位置及大致特點充分地表現了出來。《菱豪》描繪的是河灘景色,對菱舟、菱叢、板橋、屋舍等做了細緻的刻畫;《西溪》描繪的是溪水、溪岸、小橋、修竹的秀美景色;《北港》則是對溪流一角滿池荷花的靜態表現;《稻畦》《果林》《麥山》則分別是對稻田、果林、麥田進行的細密而繁複的如實描畫;《折桂橋》則刻畫了折桂時節的小橋及溪流的幽美景色。《續古堂》是描繪一座樹木掩映之中靜謐而肅穆的祠堂,筆觸較為莊重正式;《拙修庵》則是表現了一個適合靜思讀書的簡樸書齋及其周圍景色;《耕息軒》重點描繪了園內可以作為屏障的冬青樹之景致;《曲池》表現了初秋時節溪流入池,水中青草綠波與出水蓮荷相映成趣的怡人景色;《朱櫻徑》中,沈周以青綠山水之技法將園林中幽深小徑中一人獨自穿行的境況描摹得讓人如臨畫境;《桑洲》與《鶴洞》描繪了池水桑林一處景致與園林的圍牆一角,兩景相對而望,相映成趣;《全真館》描繪秋景中黃葉飄落而蘆葦於風中搖晃,頗有幾分秋風蕭瑟之意。

筆法

沈周非常善於畫面的布局,以較為窄小的畫幅而茲毫不見刻畫粗陋之處,處處精雕細作,細筆之處精妙絕倫,粗筆勾勒寫意傳神,是山水園林畫作中之精品。在色彩運用方面,以淡雅的水墨作為主色調,同時採用淺絳的色彩、偶爾的石色作為點綴,從而構成了清透水色與濃重墨色、淺淡絳色的相匯相融,取得了出色的色彩表現效果。同時,作者採用“效法與敷色並重,而效筆略顯模糊”的設色方法,這既有取法於前人畫作的技法,亦源自沈周本人花鳥畫的創作實踐。

後世影響

《東莊圖》對後世園林繪畫影響很大,很多園林繪畫如文徵明《拙政園圖》、沈士充《郊園圖》和張宏《止園圖》等都受《東莊圖》的影響。這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展示性:與李東陽的《東莊記》手書被裱在屏風上供人觀看類似,沈周的《東莊圖》同樣經常向賓客們展示;二是收藏曆程:《東莊圖》從吳寬家族散出後,先後被文徵明次子文嘉、浙江長興姚氏和江蘇丹徒張覲宸收藏,輾轉多人。這兩個因素使很多人有機會看到《東莊圖》,因而能夠在繪畫和造園時進行效法。

歷史傳承

由於屢經遞藏,《東莊圖》在明末時即已散失了三幅,現存《東城》《振衣岡》《折桂橋》《續古堂》《拙修庵》《耕息軒》《朱纓徑》《全真館》《知樂亭》等二十一幅。所缺三幅,經肖谷實地踏勘,並結合諸多歷史文獻求證,認為應是《桃花池》《瓜圃》和《桂塢》。
《東莊圖》從吳寬家族散出後,先後歸文嘉、浙江長興姚氏、江蘇丹徒張覲宸收藏,清初從張覲宸之孫張孝思家流入揚州,乾隆時歸耀卿、汪詣成收藏,嘉慶以後經馮秭生、潘仕成、潘延齡、羅天池、伍元惠、龐元濟等人遞藏。
在民國年間,該冊被譽為中國書畫收藏當代第一人之稱的龐萊臣所有,並著錄在其《虛齋名畫錄》中,建國之後由其家人捐給南京博物院。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作者簡介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書畫家。自幼藝術薰陶,其父沈恆吉,伯父沈貞吉都擅長書畫,是元代文人畫風的繼承者。沈周秉承家學,出入於宋元各家,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名重當時,成為明代“吳派”山水的一發宗師。與唐寅、文徵明、仇英合成”明四家”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就圖》、《滄州趣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