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良村(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大溪鎮下轄村)

東良村(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大溪鎮下轄村)

東良村位於廣東省揭西縣大溪鎮東面,創建於明朝末年。古稱原名:東寮村在文化革命時期改稱大東鄉,文革之後經地名委員會同意更改為東良村,村里常住人口4000多人,這裡風景秀麗迷人,民風善良淳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良村
  • 別名:東寮村
  • 行政區類別: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大溪鎮下轄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電話區號:0663(+86)
  • 郵政區碼:515433
  • 地理位置:環境幽雅背臨金山前有溪流環抱
  • 人口:4000人
地理環境,經濟來源,旅遊資源,名人,人才,李姓起源,

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幽雅背臨金山前有溪流環抱,溪流為榕江水系源頭。村民飲水引自山泉的自來水,四鄉六里聞名來伯公廟前取水飲用,水質優良清澈口感甘甜TDS值在6-8間,參考益力礦泉水TDS值為8,因此村民長壽者居多。

經濟來源

村民人均收入為3000元左右,村里特產是橄欖、荔枝、桂圓、楊梅、油甘果,主要經濟作物為淮山藥,村民收入部分來自此經濟作物。

旅遊資源

村里名勝古蹟遠近聞名,有建於明朝末年的村落,村落位置奇特四周有城池碧水環繞,村裡有東西兩道通路可進入古村,村內建築保持古代風格有兩大祖祠分別為3房4房祖祠,祠堂建設風格保留明清遺風,雕梁刻棟壁畫栩栩如生,木雕鎏金金碧輝煌。民居雖舊尤存建築風格保留潮汕民居之大成,對考古參考價值很高,對研究古代潮汕民居有很大的價值。古村外新建一廟宇曰:娘娘宮!村後山上有一古神廟曰:佰公廟,該廟由來已久歷史悠久香火旺盛,每年有固定祭拜時間!

名人

李天生為大溪鎮李姓創始人也是東良村民之宗族祖先。

人才

村里每年大學生輩出人才濟濟,他們在祖國各地政府機構、企業單位默默無聞的貢獻著東良人的辛勤力量!

李姓起源

堯帝時,皋陶(約公元前2178~2078年)曾擔任理官;舜帝時,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據記載,禹享年一百歲,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173~2073年;禹攝政十年,在位七年;夏啟守孝三年,於公元前2070年即帝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 夏朝。皋陶在禹登上天子之位後兩年(約公元前2078年)逝世;皋陶逝世,其子伯益繼任理官。因此,皋陶應該是與禹年齡相仿的人。
據史籍記載,皋陶以善於治理刑獄著稱於世,促進了當時社會秩序的穩定。又皋陶為上古東夷族的首領,因曾擔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獄的官職),其子孫歷經禹、夏、商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皋陶因而被尊為血緣祖。
商朝末年,紂王(公元前1075~1046年在位)暴虐無道,皋陶之後裔理徵出於忠心,屢進諫指出紂王的過失並勸其改正,為紂王所不容,終遭殺身之禍。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幼子理利貞逃跑。路上,母子飢餓不堪,發現一樹上結有果實,便採摘下來充飢,遂保存了母子性命。母子倆輾轉到達了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定居下來。利貞畏於紂王追捕而不敢姓理,為了銘記“木子”保命之恩,將木與子組成李,作為自己的姓氏。因而李利貞被奉為得姓祖。
據史書記載,皋陶之後歷經禹、夏、商廿六世至理徵。李氏受姓前世系如下:
少典 ... 黃帝 ... 昌意(常羲) ... 顓頊 ... 大臨 ... 女修 ... 大業 ... 女華 ... 大費 ... 大廉 ... 龍降 ... 申容 ... 叔達 ... 孟戲 ... 1、皋陶 → 2、伯益 → 3、恩成 → 4、仁道 → 5、知周 → 6、羲集 → 7、忠卿 → 8、勇元 → 9、孝生 → 10、友儒 → 11、睦順 → 12、任長 → 13、謙吉 → 14、讓泉 → 15、中正 → 16、和豐 → 17、純粹 → 18、懿宗 → 19、恭懷 → 20、儉實 → 21、莊嚴 → 22、敬修 → 23、齊心 → 24、肅炳 → 25、平明 → 26、康強 → 27、理徵
從得姓祖李利貞到唐高祖李淵的世系如下:
1、李利貞(公元前1069~992年)→ 2、李昌祖 → 3、李彤徳 → 4、李慶 → 5、李宏隆,又名李承 → 6、李碩宗 → 7、李顯 → 8、李爽 → 9、李環鼎,又名李重公 →10、李爵 → 11、李寅龍 → 12、李熙宏 → 13、李堯性 → 14、李輝 → 15、李連順 → 16李乾 → 17、李耳 (公元前571~?年)→ 18、李宗 → 19、李滋,原名李同 → 20、李克,又名李兌 → 21、李躋 → 22、李恪 → 23、李洪 → 24、李興族 → 25、李曇 →26、李崇(隴西郡始祖)→ 27、李瑤,又名李平瑤 → 28、李信 → 29、李超 → 30、李仲翔 → 31、李伯考 → 32、李尚 → 33、李廣 → 34、李敢 → 35、李禹 → 36、李丞 → 37、李先 → 38、李長宗 → 39、李君況 → 40、李本 → 41、李次公 → 42、李軌,又名李歸軌 → 43、李隆 → 44、李艾 → 45、李雍 → 46、李柔 → 47、李龠 → 48、李昶 → 49、李暠 → 50、李歆 → 51、李重耳 → 52、李熙 → 53、李天賜 → 54、李虎 → 55、李昺 → 56、李淵(公元566~635年)
李淵生有二十二子,其中第二子為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650年)。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頒布《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註:老子李耳曾任周守藏室柱下史之職,專管圖書典籍)……尊祖之風,貽之萬葉。”他尊認老子李耳為“聖祖”,稱“太上老君”;詔令天下親王天潢、公卿士庶,凡屬隴西李氏宗支,當追而溯。
李耳,字伯陽,號聃,楚苦縣歷仁鄉曲仁里人,生於公元前571年(周靈王元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據《鹿邑縣誌》記載),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28歲時官拜周守藏室柱下史,公元前516年(周敬王4年)56歲免職歸隱於秦修道,乘青牛過函谷關時著《道德經》上下篇五千言。
老子的《道德經》(又稱《道德五千言》)通過描述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創立了以“道”為核心的學說,闡明了厚德載物、尊道貴德、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柔弱勝剛強的思想精華。“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亦是萬物存在和發展所遵循的法則。“道”落實到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身的關係,就成了人的社會行為方式和處世待人的準則。循其道之所得即是德;德,眾人直心也,引申為以誠相待;社會上的人、家庭成員如果能夠做到以誠相待,社會、家庭也就和諧了。老子“萬物負陰而葆陽,沖氣以為和”表達了尊道而貴德的思想。所謂“和”,就是和諧、平衡、有序、正常的狀態。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全世界所有的人彼此相處達到“和”,就是太平盛世;一個家庭、一個家族所有的人彼此相處達到“和”,就是幸福安康之家庭、精誠團結之家族。
唐朝建國後,隴西宗支的李氏宗室諸王甚多,宗室子孫都被封到各地為王,並在各地居住繁衍,衍生出許多支派,促成唐朝宗室李姓人口的激增。唐朝宗室後裔南遷到福建,及後遷徙到潮汕地區,繁衍發展,芬芳正茂。
隴西李氏宗支的子孫,不管走多遠,都以“隴西”冠之。尤其在潮汕地區,只要你留意民居,凡隴西李氏宗支居住的地方,在大門的門匾上可見“隴西舊家”四字。
謂:隴西衍慶十八子,道德傳家五千言。又謂:李起柱下道傳遠,家和由德世澤長。
雖為隴西李氏子孫,但各地有各地的輩序,這對尋根認祖很不方便。民國年間,李氏知名人士李宗仁曾號召天下李氏統一輩序,並完成宗譜的編修,以實現一統族譜。
國民黨將軍李漢魂在1938-1945年任廣東省政府主席期間,在李宗仁的安排下,會同當時的潮汕鎮守使李揚敬,發起了李氏宗親同排百字輩序的活動,並在當時的汕頭市山尾李屬地建有李氏大宗祠一座,定為“抱一堂”。該宗祠已被毀掉。
1942年春,李氏大宗祠建成,並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活動,這次活動稱為會宗祠。百字輩序在入祠那天由李漢魂、李揚敬和各地代表共同通過生效。
李氏百字輩序如下:
隴西開統緒,冠冕盛大唐。將相功勳偉,經書道德詳。守成嗣續職,創業祖宗光。詩禮家聲顯,士師世澤長。學文兼習武,修紀並立綱。孝友充庭宇,臣鄰重贊襄。平居講仁讓,報國效忠良。積善有餘慶,承先自永昌。箕裘欣克紹,蘭桂喜騰芳。燕翼貽謀遠,椒蕃萬載香。
據統計,李姓是全國第一大姓,人口約一億二百多萬,占全國人口7.94%。潮汕有姓氏546個,李姓是潮汕第六大姓,人口約54萬,占潮汕人口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