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縣鬱林觀東岩壁紀

東海縣鬱林觀東岩壁紀

《東海縣鬱林觀東岩壁紀》摩崖題刻,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花果山景區隋代鬱林觀遺址“飛泉”東側的崖壁上。刻石面南,淨面高2.1米、寬5米,由右向左豎刻,首行篆書題名,正文連同落款計24行,行17字,字徑18厘米,全文共392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海縣鬱林觀東岩壁紀
  • 文物類別:摩崖石刻
  • 建造年代:唐
  • 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來源,

簡介

《東海縣鬱林觀東岩壁紀》摩崖題刻,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花果山景區隋代鬱林觀遺址“飛泉”東側的崖壁上。刻石面南,淨面高2.1米、寬5米,由右向左豎刻,首行篆書題名,正文連同落款計24行,行17字,字徑18厘米,全文共392字。

來源

《東岩壁紀》刻於唐開元七年(719年)。它既是一篇紀實性的優美散文,生動地描述了雲台山的自然景觀“霧夕與碧海同深,霞朝將赤城爭峻”,“懸流噴水,藏宿雨而時來,臥石埋雲,觸搖風而不散。歷時花木,紅紫無名”,同時也因官場沉浮,表現出作者出塵遁世,尋求“紫翠之房”、“洗我塵慮”,脫離現實的思想的流露。
從《東岩壁紀》的落款“崔逸文”來分析,應為海州司馬崔惟怦之子崔逸著文並書寫。《新唐書》中崔惟怦有傳,曾任海、沂等州司馬,其子曰“鏡邈”,而鏡邈以下即無記載,疑即為崔逸,字鏡邈。清河崔氏是唐代的望族,僅李唐一代崔氏入閣拜相的即有二十三人。
《東岩壁紀》問世以來,得到書壇有識之士的極力推崇,雖僻在海隅,其拓本卻流傳極廣。早在宋代就被渡江南下的著名金石家趙明誠的夫人李清照收入他們合編的《金石錄,九百三十五、九百三十六、九百三十七唐鬱林觀東岩壁紀中,清吳玉扌晉 著錄於《金石存》。清葉昌熾在其《語石.卷二》中再予收錄並有記:“海州古朐山縣地,明以前尚有漢刻東海廟碑。吾鄉顧氏藝海樓尚藏孤本,而原石之亡久矣。然鬱林觀東岩壁紀,天挺偉表,鸞翔鵠跱,漢石門、析里兩頌無以尚之。以僻在海東,見之者少。山左趙佑齎兩本到京,余得一通,吳蔚若前輩懸之省館壁間,見者未睹年月,驚為漢隸。”
關於《東岩壁紀》的書法藝術,可能受清葉昌熾《語石》中“漢石門、析里兩頌無以尚之”的影響,當代不少學者總是和《石門頌》對比,認為其用筆布白,極富《石門頌》特色,認為諸字和《石門頌》皆神似、形似,而省文管會的劉謹勝先生在其《江蘇碑刻》中作了中肯恰當的評價:“從筆法上看,書家有意識地想超越晉魏,直入漢隸之室的追求是很執著的。它不取唐隸通行的那種整肅平正、豐腴雍容之態,而求通過瘦勁挺秀的線條,規整中見飄逸的結字,反映出它自身的藝術個性”。“唐隸”於198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東岩壁紀》刻石對面平整的“廉石”上有一塊宋祖無擇三言詩碑和唐東岩壁紀互映生輝,堪稱花果山摩崖題刻中的雙璧。祖無擇三言詩刻位於唐隸石刻的斜對面,刻於“廉石”的北立面上。詩刻高約5米、寬約6米,小篆字型,字徑8寸,正文14行,行7字後一行5字,共95字。前三行21字是撰文、書篆、鐫刻者的籍貫、姓名、字號,後11行74字是三言詩正文,記述了祖無擇、蘇唐卿、王君章三人暢遊雲台山的感受,最後是21字的落款分2行,總計126字。詩刻的時間為北宋慶曆甲申年(1044年),距今已有950多年。三言詩刻為祖無擇撰文,蘇唐卿書篆,王君章鐫刻,各取三人文、筆、刀之長,史稱三絕名碑。清吳玉扌晉 廣收古今墨拓,將三言詩刻編入古今篆刻之次,載於《金石存》。明、清兩代皆收入地方志書。建國後,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編印的《各種書體源流淺說》里,在介紹宋人小篆時,特別推崇三言詩刻,“宋篆”於2002年與唐隸合併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