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孝婦

東海孝婦

東海孝婦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本名周青,出自《列女傳》和《漢書·於定國傳》。孝婦很早死了丈夫,又沒有兒子,但贍養婆婆非常周到。婆婆因不想拖累她,上吊自縊。而孝婦卻由此入獄,並屈打成招,最終被太守殺死。孝婦被斬時,許下三宗願,如系冤殺,血將倒流、六月飛雪、大旱三年。(三願見於後期版本,早期並未見)孝婦被殺後三年,郡中果然大旱,直至新太守親自祭奠孝婦之墓並表彰其德行,天才下起雨來。乾寶在《搜神記》中記載孝婦死時青黃色的鮮血沿著長竹竿向上流,到了竿頂才沿著幡而流下。東海孝婦的故事對後世影響深遠,關漢卿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了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竇娥冤》。

2014年11月11日東海孝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海孝婦
  • 批准時間:2014年
  • 非遺級別國家
  • 遺產類型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江蘇省連雲港市 
  • 遺產編號:Ⅰ-128 
籍貫考證,郯城說法,連雲港說法,地理位置,相關記載,《列女傳》,《漢書》,孝婦死因,傳承意義,

籍貫考證

關於東海孝婦的籍貫的說法,主要有兩種說法,即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一說,江蘇連雲港市朝陽街道一說。

郯城說法

據史料上記載,漢時的東海郡郡治就是現在的臨沂市郯城縣,那么竇娥的原型東海縣寡婦周青確乎是有此人了。現郯城縣城東南方有一座很大的墳墓稱作孝婦冢,葬的大約就是周青的屍骨。最初的孝婦冢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土丘,直到清初才得以重修,旁邊還立著康熙皇帝題寫的碑文。自從元時關漢卿著名的《感天動地竇娥冤》問世後,東海孝婦也跟著出了名。根據民間的傳說,周青在臨死之前,曾說過“如果婆婆不是她殺的,白血冒三尺”,結果死的時候,果真是白血三尺,她流的是白血,現郯城縣南有村名“白血汪”,後因名稱不吉利,遂改名為“郯南村”。

連雲港說法

東海郡為連雲港的古稱,在東海郡被廢之後,東海縣仍然存在至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朝陽街道作過東海縣的縣治。
在東海孝婦死後三年,這裡就建立起了東海孝婦祠,以及東海孝婦冢,但二者都在文革時候被破壞。如今,在原址上,有關方面重建了東海孝婦祠。“漢東海孝婦祠”,是海屬地區470多座寺廟道觀中歷史最悠久、香火最旺盛的之一。竇娥的故事由於元關漢卿的戲劇《竇娥冤》唱響大江南北以後,更是家喻戶曉。

地理位置

三、試證考
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東海孝婦冢呢,江蘇省連雲港市朝陽的孝婦冢毀於文革,否則還可以做一番考古論證。因為清《雲台新志·程學恆雲台諸山紀游》中有:“此去二十里為竇娥墳,古芳可吊。”可見朝陽竇娥墳一稱當時已經聲名遠播,“祀典春秋饗,芳名千古馨”。不過據約定俗成的說法:郯城的冢中埋的才是真正歷史與傳說中的東海孝婦。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云:“孝婦事見《漢書·於定國傳》,為東海郯人”。郯人即郯城人,孝婦既是郯人,又在當地被殺,當然是葬在郯城了。
東海孝婦
這倒也不矛盾,因為根據《史記》等史書記載,郯城、連雲港地名歷史沿革分述如下:
夏商時代:屬徐州,稱“人方東夷”、“人方國”、“隅夷”。
西周時代:屬青州(一說兗州),稱“人方國東夷”。
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後屬楚,叫“郯子國”。
秦代屬東海郡,東海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下邳、淮陰、盱眙、東陽、堂邑、廣陵、凌12個縣。
西漢時屬東海郡,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良城、下邳、平曲、戚、開陽、臨沂、利城、海西、蘭祺、南城、山鄉、即邱、祝祺等38個縣。治所在郯城。
東漢時期屬東海郡,隸屬於徐州刺史部。東海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鄉、昌慮、贛榆、陰平13個縣。治所在郯城。
由此可見,從秦代開始,郯城和連雲港均就隸屬東海郡,到東漢時隸屬關係依然沒變,連雲港市的朐縣、祝祺、南城、贛榆等地一直或先後屬於東海郡轄區,而萌芽於先秦兩漢的東海孝婦故事自然會在連雲港大地流傳甚廣,郯城有孝婦冢,朝陽有孝婦祠以及空冢,理所當然。

相關記載

《列女傳》

《東海孝婦》是《列女傳》中的一篇。(疑為《搜神記》所載)
原文
漢時,東海孝婦養姑甚謹。姑曰:“婦養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餘年,久累年少。”遂自縊死。其女告官云:“婦殺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婦不堪苦楚,自誣服之。時於公為獄吏,曰:“此婦養姑十餘年,以孝聞徹,必不殺也。”太守不聽。於公爭不得理,抱其獄詞,哭於府而去。
自後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後太守至,於公曰:“孝婦不當死,前太守枉殺之,咎當在此。”太守即時身祭孝婦冢,因表其墓。天立雨,歲大熟。
長老傳云:“孝婦名周青。青將死,車載十丈竹竿,以懸五幡。立誓於眾曰:‘青若有罪,願殺,血當順下;青若枉死,血當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黃,緣幡竹而上標,又緣幡而下雲。”
譯文
漢朝時候,東海郡有一個孝順的媳婦,奉養婆婆十分恭謹。婆婆說:“媳婦奉養我勤勞辛苦。我已經老了,何必吝惜剩下的年月,長久連累年輕人呢?”就上吊自殺了。她的女兒告狀到官府說:“媳婦殺死我母親。”官府拘捕了孝婦,酷刑拷打,非常狠毒。孝婦受不住酷刑的苦楚,被迫供認承受被誣陷的罪名。當時於公當獄吏,說:“這個婦人奉養婆婆十多年,因為孝順,名聲傳遍四方,必定不會殺害婆婆。”太守不聽他的意見。於公爭辯,意見還是沒有得到採納,他抱著定案的文書,從官府哭著離開了。從此以後,東海郡遭大旱災,三年不下雨。後任太守到職,於公說:“孝婦不該死,前任太守冤枉殺了他,災禍應當是從這裡來的。”太守立即親自去祭奠孝婦的墳墓,於是在她的墓上設立標誌作為表彰。天上立刻下起雨來,這一年莊稼大豐收。當地老年人傳說,孝婦名叫周青。周青即將被殺死時,在車上插著十丈長的竹竿,竹竿上懸掛五色旗幟。她當眾立下誓言說:“我周青如果有罪,情願被殺,我的血就會順著竹竿流下;我周青如果死得冤枉,血就會沿著竹竿倒流上去。”行刑以後,她的血呈青黃色,沿著旗竿倒流上頂端,又順著旗幟流下來。

《漢書》

原文
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其後,姑自經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吏捕孝婦。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①,孝婦自誣服。具獄②上府,於公以為此婦養姑十餘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於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於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後太守至,卜筮③其故,於公曰:“孝婦不當死,前太守強斷之,咨當在是乎?”於是太守殺牛自祭孝婦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歲孰。郡中以此益敬重於公。
注釋
①驗治:嚴刑拷問
②具獄:定罪結案
③占筮(shì):古時占卜,用龜甲稱卜,用蓍草稱筮
翻譯
漢朝時,東海有一個孝婦,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沒有兒子,但贍養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讓她再嫁,但她堅決不肯。婆婆對鄰人說:“媳婦侍候我實在辛苦,可憐她失去兒子又守了寡。我老了,拖累年輕人太久了,怎么辦呢?”後來,婆婆就上吊自殺了。她的女兒就到官府告狀說:“那婦人殺了我母親。”官府就拘捕了孝婦,用刑具拷打懲處她,孝婦實在受不了那種痛苦,違心地被迫承認自己有罪。當時於公擔任獄吏,認為這個婦人贍養婆婆十多年,以孝順而出名,一定不會殺人。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見,於公爭辯而不被理會,就抱著那案件的供詞在太守住所痛哭後離去。太守最後殺了那婦人。孝婦被殺後,郡中大旱,三年沒有下過雨。後任太守到任後,於公說:“孝婦不應]當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殺了她,過失就在這裡。”於是太守親自去祭奠孝婦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來,當年獲得豐收。從此人們非常敬重於公。
元代關漢卿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創作了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竇娥冤》,影響深遠。

孝婦死因

東海孝婦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已無從查考了。封建社會的史學家們對這樣的小人物是不屑於記載的。就算是最初的記載,也只是為了渲染一名東海官員於公的斷案公正。民間的傳說也多是描述孝婦被殺後的情景,“刑時血流變白,六月飛雪”,“自此東海大旱三年”。
至於孝婦因何而死卻沒有統一的說法。大致是周青嫁後數年其夫暴卒,只好和婆婆相依為命,但這種日子也沒過得長久,有一天婆婆病重,周青煎藥送給婆婆時不慎把藥碗打碎在地,婆婆懷疑她是有意而為,遂一紙訴狀告到官府,被判忤逆處死,幾年後官員於公再審理此案,東海縣才“天降甘霖”。民間的傳說大意如此。看來孝婦的命運是夠苦的,不但未能有舉案齊眉的夫妻情分,連奉孝也被誤解以至於被剝奪了生存權。當整個社會去碾壓一個人時,個人是無法與之抗爭的,更何況一個低眉順眼、只知道逆來順受的弱小女子呢?
站在這孝婦冢前,聆聽著松濤的陣陣迴響,感覺到人和自然是多么的和諧,又是多么的不和諧,真是“歲月如水,生命如歌”啊。每年每夜的清明,周圍的墳墓紙灰紛飛的時候,孝婦冢卻孤獨地坐在那裡,沒有人祭奠——它已經被人遺忘了。白天的時候,孩子們在上面玩樂,黃昏時間,不知名的鳥兒在上面憩息,早晨的陽光灑在它身上,傍晚的暮影又把它吞沒。它也許要永遠地寂寞下去了。人們已沒有時間去發思古之幽情,他們要在宦海和商海里沉浮,為自己謀得更好的生活。誰能說時間沒有距離呢,人們面對著這東海孝婦,已經消失了悲哀的氣味,咀嚼的只是一段故事、一段傳奇,但誰又能說時間能夠沖淡一切呢,隔了千年的時空,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她的憂鬱、她的呼吸,讓我們更好地去審視自己的生命和未來。
東海孝婦的故事在古今海屬地區的《海州志》、《雲台山志》等地方文獻記載數不勝數。
元代大雜劇家關漢卿據此創作了戲劇《竇娥冤》這一千古名著,使東海孝婦的形象流傳更加廣泛。由於關漢卿戲劇的影響,東海孝婦由周青改成了竇氏。
最早出現孝婦為竇氏的,是明成化十五年(1479)朐山縣令劉昭所著《漢東海孝婦竇氏祠記》云:“孝婦東海人姓竇氏”。
更具體提到竇娥的,見於清《雲台新志.程學桓雲台諸山遊記》:“此去二十里為竇娥墳,古芳可吊”。

傳承意義

孝文化群口傳承
雖然東海孝婦是一個廣泛流傳的民間神話傳說,但故事中提到的孝婦冢孝婦祠、於公、於公墓、白血溝都是存在的。
東海孝婦東海孝婦
孝婦冢位於郯城縣縣政府駐地東南方向約2華里處,東外環路東側20米,屬郯城鎮葛莊村地域。冢高5.6米,周長180餘米。墓冢坐北朝南,屬西漢末年遺留下來的古蹟。雖然歷經滄桑,孝婦冢保存仍較為完好,每逢春節或清明,都有不少人來憑弔。
祠在郯故城南門口向南二里處,面東,現郯城酒廠南側,系嘉慶元年知縣周履端所建,道光五年知縣徐銘增修後殿。
孝婦傳說是一個社會傳承、群口傳承的民間文學作品,沒有固定的傳承人群和直線的傳承關係。經過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到今天,孝婦故事的內容已經相當豐富。
孝婦傳說所承載的倫理思想具有積極意義。東海孝婦的傳說著重表現的是傳統的“孝”文化,通過孝婦的故事,可以看到當時郯城地域的社會管理、風俗民情和文化價值,特別是孝文化的盛行,“二十四孝”中,發生在郯城及周圍地區的傳說故事就有“鹿乳奉親”和“王祥臥鯉”,而東海孝婦把“孝”的內涵擴展到婆媳之間甚至鄰里,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
現實 傳承人瀕臨消失
但是,由於依靠口頭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代藝術的多樣化,人們接觸到的大眾傳媒形式越來越多,如今能夠完整地講出東海孝婦故事來龍去脈的老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又多不知曉。東海孝婦的故事及其遺存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面臨著消失的瀕危狀況。
在當今社會,“婆媳關係”仍是一個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由於將“孝文化”擴展到婆媳關係,保護和宣傳孝婦傳說,對於促進家庭內部和諧有著積極意義。此外,孝婦因不孝罪名被昏官斬首,使孝婦的孝名千古、冤名千古,而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太守罵名千古、遺臭萬年,那個熟悉刑典、善於斷案的於公流芳百世,也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
據了解,為使得孝婦傳說能夠更好地保存流傳,郯城縣投入資金修建孝婦冢文物保護碑、孝婦祠紀念碑等,蒐集整理了孝婦的傳說,出版《郯城民間文學集成(故事卷)》,收錄了孝婦的資料,並編排了柳琴戲《孝婦冤》。
此外,郯城縣還對能夠講述孝婦故事的老人進行視頻錄像,存入藝術檔案,孝婦冢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於公墓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下一步,郯城縣還將成立“中國孝婦現象”研究會,闡釋傳統文化,弘揚孝婦品德和於公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