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

蒐集了榮格研究儒、釋、道、印度諸教思想的文章,是研究當代思潮者不能不注意的一部經典。在榮格看來,東洋思想也罷,類似巫術或迷信的現象也罷,這些都是無意識範圍內重要的成分。

基本介紹

  • 書名: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
  • 作者:(德國)榮格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0年11月01日
  • 裝幀:平裝
信息,簡介,作者簡介,主要著作,目錄,請讀片斷:,

信息

作者:(德國)榮格
裝幀:平裝
出版日期:2000年11月01日
版式:32開ISBN:780149362

簡介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蒐集了榮格研究儒、釋、道、印度諸教思想的文章,是研究當代思潮者不能不注意的一部經典。在榮格看來,東洋思想也罷,類似巫術或迷信的現象也罷,這些都是無意識範圍內重要的成分。但對深受東洋思想影響的人而言,無意識是潔淨空闊的世界,是有某種先驗的精神規範的作用體,它不能與人類身心具有的一些奇特功能混淆,更不能和一些非道德的文化現象相提並論。對榮格來說:東洋思想固然有冥契主義的面相,但它的意義與詭異論(occultism)是相容的,而且連成一體,無法分開。榮格之相信東洋思想,就像葛洪等道教徒之相信老子一樣,相通處固然有,但非常奇異可怪之論也不少。編輯推薦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作者簡介榮格(1875~1961),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蘇黎世學派的領導者。他深受弗洛伊德器重,後因理論的分歧,而自創學派。其突出心理結構的整體論的方法論,擴大潛意識的內涵和功能等等,對心理學及宗教、歷史、藝術、文學有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榮格是瑞士精神病學家,他生於凱斯威爾一鄉村,因父母關係緊張,從小養成孤獨性格。1900年獲得巴塞爾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02年又獲得蘇黎世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05年任該校精神病學講師。後退職,自己開業。1906年他與弗洛伊德通信,翌年去維也納會晤弗洛伊德,深受弗洛伊德的器重,1911年他們共同創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榮格被選為第一任主席。不久與弗洛伊德在理論上發生分歧,1914年他離開弗洛伊德,創立分析心理學派。20年代後,他因要研究集體潛意識的性質與現象,遠赴非洲、亞利桑那、新墨西哥等地考察原始人的心理歷程。1932~1942年任蘇黎世聯邦綜合技術大學教授。1944年他又回到巴塞爾大學任醫學心理學教授。先後被哈佛、牛津大學等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主要著作

力比多的轉化和象徵>>(1912);<>(1912);<>(1921);<>(1928);<>(1933;台灣中譯本黃奇銘譯,1971;大陸中譯本為蘇克譯,1987);<>(1936);<>(1940);<>(1954);<>(1958;中譯本成窮等譯,1991);<>(1961;中譯本劉國彬等譯,1988);<>(1964);<>(1978)。
楊儒賓,1956年生,台灣台中人,台大中文博士,清華大學中語系及文學所教授,著作及譯著有《莊周風貌》、《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等書。

目錄

《西藏度亡經》的心理學
一、經文內容概觀
二、諸神的意象之實在性——心理學與形上學
三、靈魂內部的神性
四、無意識的分析乃是心靈的通過禮儀——投生中陰
五、集體無意識的領域——實相中陰
六、臨終幻象——臨終中陰
七、靈魂關心幽明之界彼岸
瑜珈與西洋
一、西洋精神的現況
二、瑜珈對歐洲人的意義
三、現代心理分析與瑜珈
如夢似幻的印度世界
一、孟買雜感
二、泰姬瑪哈陵與商奇浮圖
三、優雅的印度婦女
四、印度人的內斂性格
印度能教導我們什麼?
一、佛教從印度消失
二、印度人的無思之思
印度的聖者
一、印度風土之魔力
二、生命中“自我”與“自己”之矛盾
三、因修行而形成的人格狀態
四、東洋傳統的借鑑
試論《涅磐道大手印瑜加法要》
一、東西方思維的歧異
現代的哲學與心理學
近代西洋中宗教與科學唯物論的對立
心靈潛在結構之無意識
東洋宗教里的心靈觀念
東洋的內向性與西洋的外向性
在東西相會的現代世界中如何相處
東洋的心靈之面相
主體因素的心靈結構
無意識內的內在補償作用與超越的
功能
無意識為心靈母型
理解自己,東西相會
二、經文述評
禮敬三寶
前言
禮敬惟一真心
不知惟一真心之後果
諸欲之果
超越的合一
自我之大解脫
真常心之本性
真常心之諸名
心靈之無時間性
真常心之真貌
真常心不生
內觀之瑜咖
內心本性
此論之神妙
四正道
亮光
涅磐道之瑜咖
佛陀法語
阿貝格(Abegg)《東亞的心靈》序言
鈴木大拙《禪佛教入門)導言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
一、印度藝術里顯現的實在感
二、之冥想
三、十三層之冥想——定善觀
四、修行不及者如何往生——散善觀
五、自己催眠,主動想像
六、顯現本來自己的佛陀
七、瑜珈的根本精神
八、各種意象的象徵體系及其意義
九、探求無意識時面臨的難題
十、超越個人的無意識領域
易與中國精神
一、占卜之為物
二、偶然的一致之意義——同時性
三、請教
四、答語之意義
五、我的解釋之立場
六、坎與井
七、讓讀者判斷
論同時性(Synchronicity)
一、巧合的事例
二、超感官知覺與靈力
三、占星術的意義
四、巧合與預定和諧

請讀片斷:

東洋傳統的借鑑東洋民族今日正面臨它們的精神價值急速崩壞的威脅,而取代這些精神價值的,卻談不上是西洋精神里所產生的最優良產物。從這種角度出發,我們可以說:喇嘛克里斯那與希里·喇嘛哪可視同現代的先知,這兩人和他們民族間的關係,就像;日約里的先知和他們“不信神”的以色列子民一樣,都扮演一種“補其不足”的角色。他們不但呼籲他們的同胞要記住自己淵遠流長的精神文化,他們還將此文化體現出來,成為一種發人深省的警告標記,以免在新奇的西洋文明帶來的物質性技術以及商業的俗世追求中,忘記了靈魂的追求。目前正腐蝕西洋人心靈的,乃是人們在政治上、社會上以及知識上不遺餘力地追求權力,拚命擴張,貪婪攫取,永不滿足。這種情況也流傳到東方來,其勢莫之能遏,其後果亦無從衡量。不僅印度如此,連中國亦不能免,以前靈魂賴之以生或極力追求的東西,現在許多已消滅得無影無蹤。文明的外在化確實一方面除去了許多災害——除去這些災害似乎符合人民的期望,對人民非常有利——但根據經驗所示,只要順著此步驟再向前發展,我們往往也要付出喪失精神文化的可觀代價。我們如能生活在一裝備齊全、衛浴設施良好的房子,無疑地會非常愉快。但這依然沒有解決如下的問題:房子的住者到底是“誰”?也沒有回答:他的靈魂是否也享受到同樣的秩序井然,清淨不染,一如他的房子對他的外在生活所展示的一樣?興趣完全外顯的人永遠不會滿足所謂的基本需求,他永遠不斷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但由於他的成見使然,他所追求的這些東西永遠是在他之外。他忽略了:縱使他的生活表面上看來很成功,他的內心裡卻依然不變。因此,假如他擁有一輛車子,而多數人卻有兩輛,他就會因貧困不已而懊悔莫名。無可否認的,人的外在生涯可以日趨改善,漸臻完美,但如果內在之我不能與之並駕齊驅的話,這些事物即毫無意義可言。滿足“必需品”,確實是幸福的源泉,其價值無法衡量。但假如內在之我從此出發,不斷要求,我們可以說:絕沒有任何外在的財物可以滿足此種要求。當人在追求現世的榮光之際,這樣的聲音越少聽見,內在之我越會變成當下的生活情境裡無法言喻的不幸及無法理解的失意之泉源,與原初預期的結果南轅北轍。生命的外在化一變而為無可救藥的苦痛,人竟然不能理解:為何他受苦的原因是出自他自己。沒有人對他的永不滿足有過一絲一毫的懷疑,反而認為這是他合法的權利。他從來沒有想過:這種世俗的精神食糧如片面發展的話,及乎極至,必然會嚴重擾亂均衡。這就是西洋人之病,他們貪婪攫取,冒進不已,除非全世界皆已受其貪慾波及,否則,他們是不會定下來休息的。東洋的智慧與神秘雖然以他們固有的語言表露出來,無法模擬,但對我們而言,可稱道者依然不少。它們提醒我們:我們文化裡面原本也擁有類似的東西,可是後來卻給忘了。他們也提醒我們注意內在自我的命運——我們早就將它擱置一旁,視同無足輕重。希里·喇嘛哪一生的言行不僅對印度人意義非凡,對西洋人其實也很重要。它們不僅是“個人的斷爛朝報”,對人類而言,它們顯示一種警訊,警告我們正面臨淪陷在麻木無黨與凌亂失序的渾飩當中。從深層的意義來看,西瑪爾最後的著作可視為一種證言,它告訴我們當代印度先知一生的志業,當我們嘗試解決心靈轉換的問題時,這位先知可被視為一種典範,他感人至深,這絕不是偶然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