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礁

東沙礁

東沙礁(Dōngshā Jiāo)大體就是東沙環礁,是其中的礁即水面以下的部分,不包括東沙島:是中國東沙群島中的珊瑚環礁,與東沙島處於同一圓形的礁盤上,故名。

礁湖內徑約20~25公里,水深一般不超過20米。西側有兩缺口,形成南、北水道,兩水道間為東沙島。低潮時東部、西部和北部有礁盤露出。

與東沙島所在的整個礁盤東西長24公里,南北寬21公里,面積約420平方公里。

2007年1月17日,台灣當局在該地成立了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沙礁
  • 外文名稱:Dongsha Jiao
  • 別名東沙環礁
  • 行政區類別:珊瑚礁
  • 所屬地區:廣東省陸豐市,台灣當局實際管轄
  • 政府駐地:廣東省汕尾市
  • 地理位置東沙群島
  • 氣候條件:熱帶季風氣候
  • 經緯度:20°40′14″N 116°54′31″E
地理,氣候,形成,區劃,

地理

東沙礁北距汕頭港約260千米,南距西沙群島約450千米,東南距菲律賓馬尼拉約780千米,東北距高雄港及澎湖馬公港分別約為440千米、425千米,西北距香港315千米,西南距海南島榆林港670千米。

氣候

東沙礁地處熱帶北部,具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25.3℃,最冷月是一月,最冷月均溫20.6 ℃,平均溫20.6℃,極低溫約10℃;最高溫為七月,平均溫為28.8℃,極高溫為36℃。
年降雨量為1460公厘,雨季通常發生在五至十月。

形成

根據達爾文的珊瑚礁理論,環礁的初期發育可能發生在海底火山噴發後生成的火山島周圍,因珊瑚附著生長而形成裙礁,其後島嶼逐漸下沉,珊瑚礁持續堆積增長,由於島嶼的外緣水流交換較好,珊瑚生長較內側為佳,久而久之就逐漸形成堡礁,後來火成岩島嶼完全沉沒水中,僅剩下環狀的珊瑚礁島嶼在海面附近持續增長,最後便形成環礁。
基本上,東沙礁形成的過程概略與上述程式相似,但不同的是東沙環礁不是在火山基底上發育形成的。
由在台灣西南部珊瑚礁群的研究發現,推測東沙環礁的這些珊瑚礁早期是附著在淺海區的冷泉碳酸岩上發育形成。尤其在第三及第四紀冰河期海平面下降時,此冷泉碳酸岩提供了淺海珊瑚礁最佳的發育環境,後來經南海海床張裂下沉及海平面逐漸上升的影響,冷泉碳酸岩逐漸沒入水中,而東沙珊瑚礁因環境優良而不斷地繼續增長,最後形成一構造完整的環礁地形,反觀北衛灘、南衛灘、中沙群礁等其他礁灘,則因珊瑚增長速率遠低于海平面變遷的速率,而沉沒于海底。

區劃

東沙礁為中國南海諸島的最北境,與東沙島及周邊礁盤所組成的東沙群島。
該島礁現由中國台灣實際控制。
中國大陸將東沙礁行政上劃歸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管轄,中國台灣將東沙礁劃歸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管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