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島(中國南海東沙島)

東沙島(中國南海東沙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沙島發育在東沙環礁的西部礁盤上,是中國南海東沙群島中唯一的島嶼。屬廣東省陸豐市,古稱南澳氣,又名大東沙。北緯20°42′,東經116°43′。東西長約2800米,南北寬約700米。面積1.8平方千米。東沙島形狀如牙,俗名月牙島;因位居珠江口“南澳”之外,所以在中國古航海圖中稱為“南澳氣”,又名大東沙。地處東亞至印度洋和亞、非、大洋洲國際航線要衝,廣州、香港至馬尼拉或高雄的航線由附近海域通過,具有重大航運意義。

該島由中國台灣軍隊駐守控制,建有東沙機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沙島、月牙島
  • 外文名稱:南澳氣、大東沙、落漈、普拉塔斯島
  • 別名:Pratas Island
  • 所屬地區: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
  • 地理位置香港東南部330公里處
  • 面積:陸地面積1.8平方公里
  • 人口:台軍
  • 方言:閩南語
  • 氣候條件: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大王廟、漢疆唐土碑、東沙圖書館
  • 機場東沙機場
  • 經緯度:20°43′N 116°42′E
簡介,歷史,由來,經歷,氣候,地理,地勢特徵,地質資源,地質,生物,植物,動物,交通,旅遊,生態景觀,人文景觀,相關事件,

簡介

東沙環礁位於南海北部海域,距離高雄西南大約440公里,實際上地點位置已在香港東南部330公里,緯度與海南島上面那塊突起來的位置相當。東沙環礁古稱月牙島,有如一顆掉落碧藍海上的翠綠珍珠,整個直徑約25公里,面積約5萬公頃,周圍礁台長約46公里,寬約2公里,環礁西部唯一露出海面的陸礁島嶼是東沙島
東沙島
東沙島位置東沙島位置
東沙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台灣海峽南疆的門戶,位居南海要衝。位於珠江口、海南島呂宋島及高雄的中央位置,是巴士海峽進出南海船艦的必經之途,扼控巴士海峽的咽喉。該島長二千八百公尺、寬八百六十八公尺,形如馬蹄,島上沒有山丘,也沒有泥土,雖是珊瑚碎沙積累而成的低伏海島,但卻宛如遠離塵囂的人間淨土。歷史記載,東沙島昔稱“月牙島”,先秦時代就已納入中國版圖,曾兩度被日本侵據,由台灣當局控制。
島上的指揮權,已由台軍移交給海巡署,同時也正式隸屬高雄市。島上鋪設有機場跑道、房舍、寬敞的道路、地下據點以及綠化的農牧區。島上設有觀測站發電廠、教室、忠義碼頭、海軍雷達站、氣象站、空軍東沙勤務分隊等。東沙島地籍測量紀念碑,是島上的地標;氣象台的探空作業,可探測一萬五千英呎高的大氣溫濕度氣象變化,除用於軍事目的外,還可保障往來飛機、船隻的安全。島上有文康設施,也有許多現代化的電氣設備。島上的發電廠,使全島供電;海水淡化機解決飲水問題;還備有衛星電話通信網路。
東沙島東沙島
除了海域之外,露出海面的東沙島則長約2.8公里、最寬處只有865米,總面積約174公頃,其中小舄湖面積約64公頃。

歷史

東沙島在歷史上早就納入中國版圖,自明代開始開發經營,是南海諸島開發歷史中最早的一個。清朝末年曾被日本商人西澤吉次率領民眾占領,擅自改名為西澤島,其後又經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的軍管。抗日戰爭勝利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派遣海軍軍艦於民國35 年9月12 日(1946)光復收回,重新豎立國碑,隸屬於高雄市政府管轄,並有國軍駐守,歷經五十餘年之艱苦建設及整備,已經成為中國捍衛南疆最重要的堡壘。
自東漢以來,中國先民即縱橫南海,揚帆於南海諸島間,然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即垂涎於南海諸島豐富的海洋資源及日益重要的戰略價值。首遭日人非法占據的南海諸島,即為先民俗稱月牙島的東沙島。

由來

1901年(日本明治34年)夏,基隆日商西澤吉次在海上遇颱風漂至月牙島,發現島上覆蓋厚實的鳥糞層。西澤在逃返台灣的同時也攜回鳥糞樣品化驗,證明是質優磷肥,也是上等的農用肥料。西澤氏遂首度竊占東沙島,並率台灣籍勞工百餘人由高雄乘輪赴月牙島大肆開挖鳥糞,不但在島上毀中國先民之房舍、棧橋,更搗毀漁民奉祠的天后廟,還在島上插桿升上太陽旗,擅自將之更名為西澤島,東沙群島所在的珊瑚環礁也改名為西澤礁。
東沙島東沙島
直到清宣統元年(1909年),清朝始派南洋水師軍艦巡弋,付款贖回月牙島,才將東洋人趕走,東沙島始二度易手重歸中國。過不了幾年後,東洋人又捲土重來。1917年(日本大正6年),日本高雄海產商會會長石丸莊助又雇台勞百餘人乘漁輪登島,盜採鳥糞及海人草。
1923年港英當局向中國政府提議在東沙島設立“無線電測候台”,中方認為此事重大,關乎國家領土主權,理應自辦,遂令海軍部海道測量局負責,並於1924年6月成立全國海岸巡防處負責此事,由海道測量局局長許繼祥兼任處長。為籌建東沙島觀象台與電台,1924年6月北洋政府海軍部飭巡防處派員會同港英政府所派委員共同搭乘英國軍艦“密約蘭”號赴島實地勘察,不料卻發現日人石丸在島上的盜採活動。我國外交部就此事於1924年10月13日照會日本政府,要求“該日本漁民等速即退出該島。嗣後並嚴禁沿海漁民,勿得再行越界捕魚,以免發生糾葛”。這是民國期間中國政府關於日人盜取東沙島海產而向日本政府進行的首次交涉。
1925年,當時中國政府令海軍部海岸巡防處江寶容中校率兵登入東沙島驅離日本浪人,並興築雙層氣象大樓、無線電台及淡水製造廠房,更重修東洋人搗毀中國先民在島上的天后廟,使東沙四度易手再度重返中國懷抱。
1926年3月19日,東沙氣象台及電台竣工,加入中國海軍東南沿海的氣象預報及艦岸通聯以確保航安。為防止東洋人登島盜採磷礦、騷擾中國作業漁民,中國海軍於1928年北伐完成後即派兵長駐東沙。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當即對中國沿海執行海上封鎖,企圖截斷中國外援軍品輸入的通道。9月3日,日本輕巡洋艦“夕張”號及二等驅逐艦“朝顏”號駛近東沙,發炮轟擊,掩護3艘登入艇上的百餘日軍於晨間登入。
太平洋戰爭初期,東沙島不但是日軍進出南洋的前哨,更是日軍護衛南海航道的基地。太平洋戰爭末期,美軍亦飽和濫炸東沙。1945年5月29日,美軍潛艇逼近東沙,先以艦上艦炮及機炮對島岸轟,隨後由2位澳大利亞軍官率領12名突擊隊員涉水登岸與日本守軍殘部激戰,短暫交火後,突擊隊搗毀了日軍氣象測候站,並焚毀2000加侖的航空燃油槽,並在東沙鳴槍立碑,升起美國國旗,宣告攻克東沙,致使東沙六度易手。
抗日勝利後,東沙島上的日本殘部及日僑、台灣勞工自行設法返航高雄靜待遣返。中國當局則因缺乏船艦,調度不及,遲至隔年始由中國海軍第一軍區汕頭巡防處第六炮艇隊,派炮艇載送駐粵第二方面軍整編64師159旅之接收部隊,自廣州航向東沙。
1946年6月26日,中國國民黨陸軍接收部隊(含步兵加強排1及通訊組1)涉水登島接收,七度易手的東沙從此回歸中國,並不再遭外軍的踐踏,但是海軍炮艇返航時卻在東沙群島遇風觸礁擱淺。
1946年9月12日,東沙群島劃歸中國國民黨海軍管理,國民黨海軍即設東沙管理處,改派中程軍艦運載陸戰隊換防。1953年冬,國民黨“海南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曾在東沙島設聯絡組,對大陸東南沿海進行滲透。越戰期間,美軍更在東沙指導國民黨當局的空軍工程聯隊整建協修跑道,作為台中清泉崗至越南峴港航線的緊急備降機場。
1999年11月,台灣軍方駐防東沙島之“海軍陸戰隊”東沙守備區指揮部(以陸戰99師658團414營為守備部隊骨幹,兵力537人),將防務移交軍管部與海巡部所屬南巡部,並成立東沙指揮部;2000年2月1日,該部移編至行政院海巡署岸總局所屬之南巡局東沙指揮部以迄今。

經歷

另一方面,從晚清(公元1907年)起,南沙首度易手,大批日商漁民即擁入南沙,掠奪資源。由於南沙群島距離遙遠,中國政府始終無力照護南疆,亦從未派艦驅離據島的日本人。
另一方面,盤踞中南半島的法國殖民軍自1927年起即派軍入侵南沙群島。1933年4月10日,法軍占領太平島,趕走島上日商與台灣勞工,致太平島二度易手。同一時期,日本海軍派遣測量艦駐泊南沙,探測航道及水文資料並收集法軍活動之情報。
日軍對南沙群島之占領,在登入海南島的同時亦表面化。1939年3月起,日軍逐島登入西沙,3月30日占領南沙太平島,並於4月9日悉數驅離多年來盤踞部分島礁的法國殖民軍及越南漁民,致使太平島三度易手。4月28日,日本台灣總督府發布告示122號,宣布西沙、南沙群島各島更改島名,統稱新南群島,屬高雄州高雄市管理,併入日本版圖。緊接著,日本馬公要港部亦派出陸戰隊、氣象情報隊及通信派遣隊分頭進駐西沙永興島及南沙太平島(日軍稱為長島)。
1941年8月,日軍派出屏東東港之海軍21戰隊水偵機,駐泊太平島,並由此轉場出海赴南洋偵巡,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抗日一勝利,法國殖民軍又捲土重來,分頭占領日軍離去後之南海諸島,導致南沙太平島四度易手。
1946年10月底,中國海軍由“太平”艦與“中業”艦遠赴南沙武力巡邏,幾經波折,於12月12日泊於太平島外,島上法軍已先一日自行離去。中國海軍即於該日登島接收,太平島終在五度易手後重返中國懷抱,並由內政部以軍艦艦名將之命名為太平島。中國海軍遂於島上成立“南沙管理處”,由陸戰隊官兵59人留駐島上,並設有無線電台與氣象台,由管理處下設警衛組、通信組、氣象組經營太平島。
1950年,在國民黨軍隊撤出海南島後,國民黨海軍南沙管理處全體官兵亦於5月1日由“中勝”艦返裝載,並將太平島上之人員物資裝備撤回左營。
而菲律賓早於1946年即欲乘亂占領南沙,隨即由菲律賓民間人士在國民黨守軍撤守後進占南沙太平島及其它諸島大肆盜採磷礦,致使太平島六度易手。
其後事態擴大,演變成中國台灣當局與菲律賓的領土之爭。台灣海軍於1956年6月6日先派“立威”支隊開赴南沙巡邏並驅逐菲律賓軍民,復於7月11日再派“威遠”支隊接替,並由陸戰隊重返太平島戍守。
至此,太平島於七度易手後終告重歸中國,由台灣當局繼續經營迄今。1999年12月10日,駐防太平島之台灣海軍陸戰隊南沙守備區指揮部(以陸戰99師658團414營第1連為守備骨幹,兵力103人),將防務移交軍方軍管部與海巡部所屬南巡部,並成立南沙指揮部;2000年2月1日,該部移編至行政院海巡署岸總局所屬之南巡局南沙指揮部以迄今。
東沙島(中國南海東沙島)

氣候

地勢東北部稍高,西南部稍低,中部低洼,平均高度約6米。年均溫25.1℃,最冷月均溫20.6℃,年降水量1459毫米。

地理

東沙島是中國東沙群島中唯一的島嶼。居東沙環礁的西側礁盤上,其東北方距離高雄約440公里,西北方距香港約330公里,北距汕頭300公里、距碣石港260千米、南距西沙群島450千米,西南距海南省榆林港820公里,東南距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約820公里,南距南沙太平島1200公里。
東沙島為自西北向東南向的碟形沙島,北緯20°42′,東經 116°43′。發育在東沙環礁的西部礁盤上,呈新月形,俗名月牙島。東西長約2800米,南北寬約700米。面積1.08平方千米。是南海諸島中面積第二大的島嶼,僅次於西沙永興島

地勢特徵

地勢東北部稍高,西南部稍低,中部低洼 ,平均高度約6米。它平均高出海面約6米,東北面稍高,達12米,西南面次高,約8米。整個島嶼呈四周高中間低形態。中部低地積水呈湖,約占全島三分之一面積。湖水不深,湖深1-1.5米,湖底為淤泥及有機碎屑所覆蓋。湖口向西開口。

地質資源

在地質上,該島是建立在礁盤的基礎上,由珊瑚及貝殼碎屑經風化所形成的白沙所堆積覆蓋而成,因此並無土壤。
東沙島的珊瑚礁與海洋魚類資源甚是豐富;熱帶性魚類已知的有375種之多,可說是“魚類之天堂”。而東沙島臨近海域自古以來也一直是一個良好漁場。其附近的海洋固著性植物有記錄者為109種海藻、五種海草,顯示該島海洋植物相亦是十分豐富。

地質

在地質上,該島是建立在礁盤的基礎上,由珊瑚及貝殼碎屑經風化所形成的白沙所堆積覆蓋而成,因此並無土壤。
東沙島上的地下水來自下雨時儲積沙層中的淡水,由於海水的滲入,沙層中淡水被鹹化,不能飲用。
潟湖是東沙島上非常重要的特殊地形,位置是在島的西部區域。在退潮時深不及一公尺,出口處之寬度僅20公尺左右。湖底多為淤泥及有機殘屑所覆蓋,但水急之處仍為砂礫石所組成之底質。由於對外洋之開口不大,導致水量之交流很小,造成湖底的有機碎屑長期累積。
整體而言,類似於沿岸之沼澤生態系統,與一般珊瑚島上之那種水質清澈、珊瑚繁生的潟湖生態系統有所不同。
因底部有機碎屑豐富,當湖水往外流到附近的海域後,便形成攝食誘因,吸引鯊魚這類依嗅覺獵食的生物循水流來到潟湖附近,同時加上龍占及笛鯛等掠食性魚類,造成在潟湖中生存的小型生物本身必需具備一定的生存條件,如硬殼,因此蟹類便可在此一環境中成為優勢種類。
在缺乏多樣化的生活棲地及庇護空間下,即使有豐富的有機質做為營養來源,小型生物在掠食性魚類強大捕食壓力下仍難以生存,而捕食壓力同時也對東沙島周圍的生態造成了影響。

生物

植物

島上生長過密的海岸灌木叢,包括了毛茛科銀蓮花屬植物 (anemone),翻白草 (Potentilla)及車前草(Plantago)等種類。東沙島上的植物相為典型的帶海洋性植被,以熱帶性海岸灌叢為主,而在灌木叢與海岸線之間則是海岸草本植物帶。全島的植被大約可分為草本植物帶及海岸灌叢帶兩大部分。海岸的草本植物帶中,依其優勢種類的不同可細分成海馬齒社會、芻蕾草-雙花蟛蜞菊社會及馬鞍藤社會等三種植物社會。
虎紋伯勞虎紋伯勞

動物

有小型鳥類的直翅類昆蟲Grylli,同時也發現一種Acrosome屬的蜘蛛,數量相當多的是島上唯一的一種鱗翅類的蛾,它的翅上有紅色和黑色斑點。另外也發現螞蟻和一些甲蟲,包括皮蠹科的類(Dermestes)及赤足(Corynetes)。而在島上的廟宇附近,則發現了一些白蟻、蠍子和一些長相醜陋的蜘蛛。
所發現者多為候鳥,有虎紋伯勞家燕翠鳥小白鷺軍艦鳥、兩種不知名科鳥類、青足鷸及另外兩種以上之鷸科等鳥種。塘鵝,褐鰹鳥繁殖期的特徵。
珊瑚及貝類的碎屑分辨出多種的種類,包括了珊瑚中的海花石(Astraeas)、Madrepores 等;螺類的雞心螺(Conus)、寶貝(Cypraea)、蠑螺屬(Turbo);蛤類的江珧屬(Pinna)、硨磲蛤(Hippopus),及相當多的寄居蟹;沿海有鯊、等回遊性魚類,在岩礁部分有石斑、龍蝦、貝及海藻等生物棲息在其中,砂地的部分則有笛鯛及龍占等生物。

交通

公路
島上主要道路為柏油路面,其餘道路則為細砂路面。一般交通工具為腳踏車,環繞全島時間約需30分鐘。
現有10噸半大卡車1部、小卡車3部(主要載運補給貨物、水、垃圾及水肥)、箱型車3部、15噸吊車1部及叉動車2部,以及高雄市政府贈送的大客車---島上唯一公車“東沙1號”。另腳踏車,環繞全島時間約需30分鐘。
空運
島上設有小型機場,即東沙機場,設有一個寬30米、長1,550米的跑道,跑道厚度約0.23米。
潟湖逢大潮或暴雨時,機場停機坪附近常發生淹水情形;另跑道混凝土受鹽害影響,表層劣化情形嚴重。
往返台灣及東沙島,主要有軍機和民航機來往,其中軍機有台灣空軍的C-130運輸機,為物資補給與公務用,每月第二周的周二當日往返,其載客量為70人,載重為8,000公斤;民航機為立榮航空客機,載客量限定為56人及500公斤貨品,每周四當日往返台灣高雄小港機場一次,供駐防人員搭乘。
海運
由於東沙島海岸為深度1~2米左右的淺礁地形,大型船隻無法靠近,必須停靠外海,再以小船接駁上岸,船隻靠岸後,須仰賴人力搬運貨物上岸,重型機械則賴吊車支援。
島上有海巡署巡防艇碼頭,可停靠海巡署3艘20噸級海岸巡邏艇。
往返的船只有每年3、6、10月各一航次的軍用補給艦,主運武器、彈藥、汽油,協助海上查緝工作的巡邏快艇,以及20天一航次、載運民生物資的民用商船。

旅遊

大王廟
大王廟奉祀關公及南海女神媽祖。據說民國37年關公聖像乘獨木舟來到東沙,民國64 年由駐守東沙官兵建廟奉祀,香火鼎盛,歷久彌新,獨木舟仍保存在廟側。除香燭由還鄉戰士奉獻之外,神像前所掛金牌亦由戰士所贈,是島上官兵的重要精神寄託之一。廟前有一座長青亭,也是由駐島官兵所建,是島上樹木最蒼翠的地方。
島碑
民國43 年由駐島海軍官兵在東沙島南邊,面對海洋建立。
圖書館
2005年時,藏書已超越20,000冊。
長青亭
島上樹木最蒼翠之處。亭上有對聯:“沙坡雲樹象萬千,獨頌南疆不朽年。”
國軍東沙公墓
中國軍隊的公墓。

生態景觀

舄湖是東沙島上一非常重要的特殊地形,位置是在島的西部區域。此一舄湖在退潮時深不及一公尺,其出口處之寬度僅20公尺左右。湖底多為淤泥及有機殘屑所覆蓋,但水急之處仍為砂礫石所組成之底質。由於此一舄湖對外洋之開口不大,導致水量之交流很小,造成湖底的有機碎屑長期累積;整體而言,類似於沿岸之沼澤生態系統,而與一般珊瑚島上之那種水質清澈、珊瑚繁生的舄湖生態系統有所不同。也因為底部之有機碎屑豐富,當湖水往外流到附近的海域後,便形成攝食誘因,吸引鯊魚這類依嗅覺獵食的生物循水流來到舄湖的附近,同時加上龍占及笛鯛等掠食性魚類,造成在舄湖中生存的小型生物本身必需具備一定的生存條件,如硬殼,因此蟹類便可在此一環境中成為優勢種類。
水波不興的舄湖水波不興的舄湖
東沙島上之舄湖對於小型生物而言,在缺乏多樣化的生活棲地及蔽護空間下,即使有豐富的有機質可做為營養來源,小型生物在掠食性魚類的強大捕食壓力下仍難以生存,而此一捕食壓力同時也應對東沙島周圍的生態造成影響。

人文景觀

漁村
東沙島上有類似漁村的設定,那漁村是漁民居住的工寮和曝曬海產的木屋和儲物的貨倉建築。當時的漁戶有多家,聚集或是散置多處而成為類似的村落。
東沙大王廟東沙大王廟
漁港
最早敘述到東沙島有漁港的,是在英國孟買地區海軍服役的羅斯(Ross)船長,由於東沙島的地質基本上均是珊瑚礁岩和珊瑚砂的堆積,在島的外圍均是沙灘,不會有適於做“深水港”的碼頭地形。舄湖中的漁港之外,在此島周圍的外灘可能另有淺灘上的碼頭。
廟宇
東沙島有中國廟,在入海口的地方,有一座類似廟宇的建築。歷經風吹雨打,其屋頂和牆壁都已毀壞。因此,置於廟內的東西也遭受風雨的摧殘。

相關事件

東沙島事件
1909年3 月,惠州代表周孔博與廣東自治會紳商聯合起來,集議此事。1909年3 月22 日,李兆書代表粵省紳商,上書攝政王載灃,要求中央立即照會日使,收回國土。1909年3 月31 日,廣東紳商集會公議,認為東沙島關係國家海權與國計民生,應行力爭,並決定採取三個步驟來解決東沙島之事,一是迅速將此事布告中外,以爭得公正輿論支持;二是稟文政府,要求政府“切實保護中國漁業並該島財產”;三是力爭到底,即使政府放棄,“竭盡中國民之能力以挽救之”。隨後,紳商學各界千餘人,在府學宮內再次集會示威。
同時有人提出,前福建同安縣陳倫炯所著的《海國聞見錄》曾記有東沙島,與當下政府所查東沙島之情形大同小異。兩江境內的紳士,也上書端方,積極提供歷史資料線索。
1909年,大清正迎來庶民參政的高潮。全國上下,一年多前發起的抵制日貨熱潮剛剛平靜下去,東沙島事件,立即成為民意焦點。1909年5月2日《華盛頓郵報》報導說,“北京政府如果再不旗幟鮮明地宣示主權,則將被民眾看作膽小無能的又一證據。”而此時,因日本方面強行改築安奉鐵路,中日兩國在東北的關係開始緊張,東北和華北均掀起了抵制日貨的新浪潮,日本人也只能在東沙問題上放手,以避免兩線“作戰”。
幾番唇槍舌劍後,中日雙方終於在1909年10月11日簽訂了東沙問題條約,明確東沙群島為中國固有領土,日本人立即撤出;中國以廣東毫銀16萬元收購島上已建設施,同時,日本人補繳各項稅款及損壞廟產等的賠償合計廣東毫銀3萬元。
1909年11月19日,在東沙島舉行了莊嚴的交接儀式。在全副武裝的廣海艦護衛下,鮮艷的黃龍旗終於在東沙島上空冉冉升起。廣海艦鳴放21響禮炮,向大清國旗致敬。這是大清國第一次從列強手中收回了自己的領土。
1909年11月,英國人再度示好,駐華公使朱爾典(John NewellJordan)親赴外務部,建議中國在東沙島上設立無線電台,與香港的天文台互通信息,以便準確預報這一海區的風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