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民俗文物館

東江民俗文物館

惠州東江民俗文物館是東江流域首座民俗主題文物館,也是展示惠州東江文化和客家民俗的一個視窗。據悉,館內安放著兩萬餘件精品文物,從新石器時代跨越漢唐明清,直到民國初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江民俗文物館
  • 地點:東江流域
  • 意義:首座民俗主題文物館
  • 物品:兩萬餘件精品文物
簡介,概況,黃氏書室,第二展區,第三展區,第四展區,第五展區,第六展區,

簡介

配合惠州創建文化大市和發展“四東文化”。按照《文物保護法》維修古建築“恢復原貌和保存現狀”的原則,惠州市文物部門組織人員對“黃氏書室”進行修繕,並將其合理利用,開闢為“東江民俗文物館”,於2005年7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

概況

東江民俗文物館坐落於惠州市西湖邊的環城西二路36號,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原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黃氏書室”,為闊三間、深三進的典型明清祠堂建築。1842年(清道光壬寅年)年建,是歸善縣(今惠陽區、惠東縣、惠城區、深圳市、香港一帶地方)的黃氏族人的祖祠,後改
為黃氏書室。
東江民俗文物館是目前惠州市唯一一所專題性民俗文物館,他的建立是在收藏和展示東江地區歷代保存下來的民俗文物和民俗資料,並對其進行考證研究。民俗館通過多年的徵集籌備,同時得到廣大市民的熱心捐贈,館內共展示文物2萬餘件,圖片百餘幅,基本陳列分為古陶瓷、古民居、金木雕、傳統居住器具、傳統農具、東江出水文物、民間工藝精品等七大類。通過民俗文物實物的展示,使人們得以認識民俗的發生、發展、性質、功用等,體會到淳樸、淳厚的民風民俗,體會到幾千年來一脈相承、延綿不絕的東江文化。
東江民俗文物館被定為“惠州市涉外參觀接待點”,開館以來,接待外賓、海外遊客上千人,成為惠州市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視窗。此外,按上級有關規定,民俗館對未成年人、老年人、軍人、殘疾人等參觀實行免票,並免費提供優質的講解服務,努力為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個吸取知識、提高素質的平台。

黃氏書室

東江民俗文物館以黃氏書室為主要建築構架,黃氏書室距今160多年,是市文物保護單位。黃氏書室為闊三間、深三進,是典型的明清祠堂式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
從裡面拉開大門,綠樹掩映中的西湖景色和都市繁華撲入眼帘。門額上蘇軾的“天開圖畫”四個大字,與之相映成趣。中堂門額上,清代嘉慶年間惠州太守伊秉綬的“敦重”二字,說出了眾多才子騷客安身立命的根本。大堂正中,是一尊由廣州美術學院專家雕塑的孔子像,栩栩如生。在孔子像兩側,是名人紀念牌,葛洪、蘇軾等24位與惠州有關的名人依次走來,站立兩廂。“他們的身上,閃耀著惠州歷史的華彩,無限壯美,我們不能忘記”。文物館中還有許多惠州名人李長天、鄧承修等人的書畫作品。七大展區
東江民俗文物館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
東江民俗文物館將以庭院式景觀為特色,分設古陶瓷、古民居、金木雕、傳統家居器具、傳統農具、東江出水文物、民間工藝品等七大主題展區,突出文化底蘊。
第一展區
唐代石磨鎮館之寶
館藏的眾多陶器,大都是古代的陪葬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個東漢時期的陶灶。該作品約30厘米長,灶的下面是一個女傭在燒火,旁邊蹲著一隻狗,灶的上面放著3個鍋,工藝精湛,惟妙惟肖,表現出古代惠州人的一種陪葬風俗。在青銅器中,有一把約40厘米的戰國寶劍,至今仍寒光閃閃,沒有一絲銹跡。錢幣展台中,有一枚年齡最大的商代貝幣,是惠州市博物館館藏20多萬枚錢幣中最有價值的一枚。在展區的牆壁上,還掛著一些惠州橫嶺山考古發掘時的珍貴照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石器展區中還有一件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唐代石磨。該石磨呈淺鐵紅色,形制與現代石磨相仿,上面刻有“崑山片玉”字樣,上面雕刻精美。該石磨於1952年在惠東縣梁化鎮發現,目前在全國是孤品,是國家一級文物。
專家介紹,早在新石器的中期,惠州就有了人類的活動。在隋代時,惠州已成為了東江流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到北宋時,惠州“東平窯址”生產的瓷器更遠銷到東南亞,居當時廣東三大民窯之首。2003年,中央電視台曾到惠州拍攝東平窖專題。

第二展區

客家圍屋一朵奇葩
惠州是客家人聚居地。此系列以東江地區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建築——圍屋為主。通過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說明,讓觀眾充分了解圍屋的用料、建築形制和特點。
東江地區的客家圍屋,既保留了中原傳統文化的高雅形式,傳承著傳統文化中嚴格講究風水、龍勢和坐向的民風民俗,又借鑑了南洋建築中的碉樓風格,還因地制宜地結合了山區的地理特點,因此在建築上獨具一格,成為我國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客家圍屋與北京合院、陝西的窖洞、廣西的“欄桿式”、雲南的“一顆印”一起被中外建築界譽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
東江民俗文物館

第三展區

金漆木雕價值連城
該館共有76件精品金漆木雕文物(另外200多件保存在市博物館),給人金碧輝煌之感。據專家介紹,這批創作於清代嘉慶年間的金漆木雕,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初,惠州海關沒收不法分子的走私文物,價值連城。它們移交給文物部門後,一直塵封在庫房裡,直到2003年清理庫房的時候才被發現,立即在全國文物界引起轟動。2003年11月,中央電視台對這批罕見的珍貴文物進行過專題報導。
這些木雕或玲瓏剔透、繁而不亂,或造型誇張、立體感強。這些金漆木雕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神話、戲劇和歷史故事等,構圖皆以人物為主、景物為輔,可分為人物故事、山水風景、野林走獸、花木飛禽、水藻游魚、喜慶吉祥物等9大類,幾乎囊括了潮汕地區現存清代金漆木雕作品的種類和內容。而且現在傳世很少,極具升值潛力,因而顯得尤為珍貴。
其中一件子母獅飾件,高48.5厘米、寬26厘米、厚14厘米,以一頭大獅和幼獅組成,精妙絕倫。大獅為主體,昂首凝視前方,神態威猛;小獅依在大獅頸下,抬頭仰望大獅,造型逼真。作者不拘泥於現實中獅子的造型,而是吸取我國古代帝陵守門石雕獅的表現手法。其他還有糖枋架、宣爐罩、果盤等。據悉,清代的金漆木雕在市場交易中,價格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第四展區

新娘床沒有一枚釘
在傳統家居展廳,有一件小巧玲瓏的花轎引人注目。該花轎造於明末清初,在惠東縣山區徵集。轎子的4個角是雕刻的龍頭,轎子底部是“壽石盤根”圖案。在旁邊是清代雕花彩繪木新娘床,由惠城區橋東一位老太太獻出,是她年輕時的嫁妝。該床長2米,寬1.4米,高1.9米,床頭上雕刻有“魚穿蓮”彩色圖紋,上方及左右的床屏上雕刻著搖曳生姿、栩栩如生的荷花和荷葉,寓意著新婚夫婦吉祥如意,多子多福。新娘床由20件手工製作的木構件組合而成,工藝複雜巧妙。令人稱奇的是,木匠利用結構力學的原理,沒有使用一枚鐵釘和任何粘膠劑,全靠各式榫頭將木頭一塊塊咬合起來,體現了清代木匠高超的智慧和手工藝。另外,比較有特色的還有原市博物館館長王宏宇捐獻的清末臉盆架、李家拳武館捐獻的獅頭、大刀等。
專家介紹,此系列主要展示客家人傳統居住使用的家具。目前東江民俗文物陳列館收藏的大量明清家具,無論其用材質地、雕刻工藝、器物造型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文物陳列以表現清代民俗文化現象為主要目的,兼顧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第五展區

稻花香里說豐年此系列通過陳列大量的東江地區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當中使用的傳統農具,加上各種農具使用功能的文字說明,讓人們充分認識和了解到東江地區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習俗,進一步了解惠州的農業史,從而激發人們對生產生活的熱愛。較有代表性的有風櫃,竹籃炭爐等。
東江民俗文物館

第六展區

出水瓷器亮如初
此系列展示的是由惠州市東新橋邊的“宋碼頭”出水的系列文物。“東江出水文物系列”包括有漢代至民國時期的大量錢幣,有反映惠州發達的商品交易的各種形制的石權、鐵權和法碼,有印證惠州時代組織的各類徽章,有揭示古代和近代戰爭的各式冷兵器和炮彈、刺刀,以及頗具民俗特色的林林總總的陶瓷器、銅菸斗、銅簪、銅鏡、銅鎖……文物數量之大,品類之繁多,實屬不多見。它不僅豐富了民俗館的館藏,更填補惠州出水文物的空白,對於研究惠州的歷史及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生活風俗,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此次出水文物中有一大批陶瓷器具,如晚唐時期的青花瓷刻花碗、宋代醬黑釉碗、酒壺等,另外還有難以計數的瓷器碎片。令人驚嘆的是,其中有許多件宋代瓷器是當年惠州本地的東平鄉窯頭山北宋瓷窯製造,花紋精美,光亮如初。
第七展區
民間工藝大觀園民間工藝大觀園
民間工藝大觀園
此系列展示了惠州民間一些有代表性的、古老的、甚至有些已瀕臨滅絕的傳統工藝精品,如剪紙、刺繡、木雕、繩結、鏡畫、農民畫等,極富民族情趣和東江特色。
在龍門農民畫展區,一股獨特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在羅立新創作的《神農與谷母》畫中,人物的鼻子、眉毛用秧苗代替,別有韻味。
專家介紹,龍門農民畫是宋代以來在民間畫的基礎上,結合龍門縣獨特的山村風土人情創新而成,屬中國三大農民畫之一。
剪紙展區展覽的是本地藝人、中國剪紙研究理事蘇定明先生的《東縱系列》等20餘幅作品。他的特點是把剪刀換成刻刀,摒棄傳統剪紙的粗糙和誇張,吸取工藝畫的細膩和生動,形成了“剪刻畫”。專家介紹,惠州剪紙,也像國內其他地方的民間傳統藝術一樣,宋代已有,最活躍在民國,“文革”時衰落。惠州民間剪紙多以日常生活為素材,題材廣泛,有神話故事、花鳥蟲魚等。比較常見的吉祥圖案有竹報平安、白頭偕老等。
另外,在這裡還可看到已經絕跡的惠州民間手工藝作品“繩結”,例如雙錢與如意造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