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梨園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小紀鎮東梨園村)

東梨園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小紀鎮東梨園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961年梨園村分為東、西兩個行政村,西村恢復原村名秀家疃,本村遂稱東梨園村。 東梨園村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48′。東與西葦園頭村相鄰,西與秀家疃接壤,南與小紀村隔山相望。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0公里,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6公頃。2002年,全村212戶,706人,有徐、鞠、於、吳、紀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徐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梨園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西部
  • 面積:6平方公里
  • 人口:706人
  • 耕地面積:86公頃
  • 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
概況,社會進步,教育,生活,組織建設,

概況

明末清初,紀姓來此建村定居,因村處白沙河北岸,故命名河北村。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徐姓來此定居。後因事觸犯朝廷,徐家兄弟五人有四人逃走,唯有徐福因殘疾躲在梨樹下逃生,遂改村名為梨園村。後有陶、潘、於、白、鞠、吳等姓相繼遷入。解放後,本村與鞠家莊、秀家疃合併為一個行政村,稱梨園村。1961年分為東、西兩個行政村,西村恢復原村名秀家疃,本村遂稱東梨園村。 東梨園村位於海陽市西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48′。東與西葦園頭村相鄰,西與秀家疃接壤,南與小紀村隔山相望。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20公里,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6公頃。2002年,全村212戶,706人,有徐、鞠、於、吳、紀等姓,均為漢族,其中徐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教育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東梨園國小。1943年成立東梨園完小。1968年,村集體投資重建新校舍。1985年,村再次投資在村東建新校舍。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8人。

生活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50公斤左右,只能吃半飽。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運輸車輛50餘輛,機車30餘輛,電話110部,電視機200台,電冰櫃20多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建國後,村集體規劃街道、房屋建設,並整修了連村路和環行道。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1平方米。 集體福利1969年,村合作醫療站成立,村民平常用藥藥費報銷50%,病重住院費報銷50%。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5年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3年投資3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6年,集體投資建自來水,村民免費用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徐梅山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當年成立黨支部。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8人,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3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27名。先後有鞠勛、徐正山、徐民山、徐梅山、徐香山、徐正山、徐常山、徐中山、徐見山、徐常山、徐希元、徐茂松、徐希傑、徐片山、徐泉源、徐長青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先後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徐梅山、於九登、徐常山、鞠民、徐順山、徐見山、徐茂松、徐希義、徐希波、徐泉源、徐長青、徐希友。1999年5月,黨支部書記徐長青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5月,徐希友當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