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梁渠

東梁渠

武山縣東梁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天水第一個引水上山工程,河南紅旗渠這一人間奇蹟即是在武山縣東梁渠的啟發下興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梁渠
  • 地址:武山縣
  • 啟發河南紅旗渠
  • 海拔:1912米
地理位置,建設背景,建設過程,歷史意義,

地理位置

東梁渠坐落在甘肅武山縣城東南25公里處的東梁山上,位於南河與聶河之間,海拔1912米,渠長30餘公里,從高而低,不用任何電力,機械抽水,而把聶河水從武山草川鄉石家磨的深谷引上了高山。可灌溉農田11000多畝。這一人間奇蹟當時轟動了國內外,成為全國引水上山的一面紅旗。
當年修建東梁渠的勞動大軍當年修建東梁渠的勞動大軍

建設背景

東梁山由於高坡陡,是一個嚴重缺水乾旱的地方,解放前地處東梁山中部的柏家山有70餘戶人,就有三分之一的人靠討飯過日子。人畜飲水難,吃水貴水油。民眾吃水要到兩公里外的山下挑,千百年來流傳著“窮北山,富南山,苦熬不過東梁山,擔水磨麵要下山,有女不嫁柏家山”的民謠。

建設過程

為使東梁人民早日擺脫乾旱威脅,1956年2月至1957年6月,武山縣委回響省委和地委“消滅旱川,引水上山”“興修水利”的號召,動員全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乾旱缺水的東梁山上建成了長達36公里的東梁渠,把山下的聶河水引上了1900多米的高山,解決了武山縣洛門溫泉甘谷盤安3個鄉鎮23個行政村5606戶2.6萬人的生活飲水,使當地萬餘畝旱山地變成水澆地,創造了歷史奇蹟,這一壯舉被時任國家水利部副部長的何基灃稱為“全國引水上山的典範”。
東梁渠地形平面示意圖東梁渠地形平面示意圖
1956年2月,武山縣委成立了“東梁渠工程委員會”,3月15日在溫泉鄉蔡家河召開了開工誓師大會,東梁渠引水工程正式開工。在當時十分艱苦的條件下,武山縣委和縣政府依靠民眾的智慧和力量,克服缺少建築材料和技術設備等困難,攻克勘測設計及施工中遇到的滑坡、滲漏、流沙、坍塌等建設難題,奮戰一年多,終於在1957年夏將聶河水成功引上了東梁山。建成後的東梁渠共跨越24條深溝,穿過4座樹林,越過100多米的懸崖峭壁,繞山修渠28公里,全線共建渡槽1座,涵洞21處,渡洪橋18座,退水坡8處,跌水63座,防洪閘1處,蓄水塘75個。東梁渠引水上山工程,改變了東梁山的乾旱面貌,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糧食產量大幅提高,東梁人民在灌區內綜合開發,農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
歷經50年風雨的東梁渠歷經50年風雨的東梁渠
在東梁渠的修建過程中,武山人民採用草皮裹石頭堵流沙,柳條編筐裝石頭過濾泥土等“土辦法”,防滑坡滲漏和流沙坍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沒有專業設計師,沒有鋼筋混凝土的情況下,集中二十三個木工,橫空架設了高23米、寬22米的黑溝大渡槽。為合理利用水資源,灌區民眾因地制宜,創造了“長藤結瓜”、“白馬分鬃”等山地灌溉經驗。“長藤結瓜”就是採用順渠挖塘建窖,水蓄在村邊地畔,然後乾渠連支渠,支渠連塘窖,形成河連渠,渠連塘,塘連窖,窖保地,像一支長藤上結著的瓜,做到了“引、蓄、用”結合。“白馬分鬃”就是在渠水流經中間高兩邊低的地段時,順地勢的坡度開挖許多支渠、毛渠,像人體的血管一樣左右引水進行灌溉,好似白馬分鬃,灌溉自如。諸如此類的發明創造貫穿了東梁渠的修建和灌溉的全過程。
東梁渠黑溝大渡槽東梁渠黑溝大渡槽

歷史意義

東梁渠的建成,其意義不僅僅是建國後天水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在修建過程中,武山人民在當時技術落後、材料缺乏的艱難條件下,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從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建成後的東梁渠確實發揮了重大作用,成為五十年代全國農田水利建設的一面旗幟。
建成後的東梁渠,人們正在引水灌溉建成後的東梁渠,人們正在引水灌溉
東梁渠竣工後,轟動國內外,全國各地來東梁渠參觀學習取經的絡繹不絕。《人民日報》、《甘肅日報》曾陸續進行了報導,並配發了社論。1956年秋,林業部副部長惠中權水利部副部長何基灃到東梁渠視察。1958年9月,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等中央領導曾親臨視察東梁渠,前蘇聯朝鮮波蘭紐西蘭等國也派專家來東梁渠考察,並給予了高度評價。1958年9月,全國第三次水土保持會議在武山召開,參加會議的25省市領導同志前往參觀。東梁渠的建設,為當時全國興修水利,引水上山創造了成功經驗。後來聞名全國的河南林縣紅旗渠水利工程,也都是在東梁渠的啟發下興建的。
5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東梁渠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歷屆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都一直重視東梁渠的維修和灌溉。1967年、1970年、1986年先後三次發動民眾,投資100多萬元,擴建渠道和修復東梁渠配套工程。2007年,投資132.8萬元完成東梁渠渠首改造工程。如今的東梁渠灌區內每年可新增糧食280噸,蔬菜120噸。東梁渠涵養區空氣濕度增大,植被覆蓋率增加,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