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州志序

東平州志序

廖元發於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所著該序文,是現存已知最早關於東平地方志的完整歷史文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平州志序
  • 作者:廖元發
  • 時代: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
《東平州志序》全文,注釋,背景,

《東平州志序》全文

國家肇造區宇[1],統御萬邦,聲教覃敷[2],薄海內外,罔不率循。幅員之廣,郡邑錯繡。其間民生異質、土地異宜、風俗異尚、物產異用、貢賦異等,且吏治人文異齊,苟非載記詳明,曷以彰一統之盛,而昭示來茲乎?故,志以記事,禹貢九丘[3],古之志也。周禮:邦國之志,小史掌之,四方之志,外史掌之,職方氏掌四方之圖,辨其邦國都鄙[4]之人民,與其財用谷畜之數,所記九洲之山川藪[5]澤、民生物力,如指諸掌[6]。噫,志之由來遠矣。
我皇清景運累洽[7],化浹方州[8]。將考天下載記,以成一統之書。特允輔臣請,詔天下直省纂修一統通志,乘之萬禩[9]。凢[10]郡邑之長各稽逞牒,彙輯見聞以俟採擇,今日郡志所系作也。吾郡舊志,昉於明季萬曆初,繼修于田公大有。自兵燹[11]之餘,殘編毀於蠹魚[12],梨棗付之回祿[12],問其掌故於何考乎?
郡侯張公,素奉大中丞家訓。周知東原[13]軍國機務,形勢要害,風土人情。來守須里[14],愷悌[15]慈祥。五載於茲,其于田賦民物、撫授教養之事,靡不詳盡書乘。念東魯禮教信義之邦,仰止尼山[16],景行岱嶽,金鏍時[17]於東,漕流帶於西[18],靈氣萃聚,忠孝節烈,讜言[19]直陳者代不乏人。倘載之弗詳,非所以彰盛治而紹世德也。
會捧當事者檄,乃進博士弟子員與縉紳大夫,討論故跡,諮詢故事。於庠生李子名世家笥[20]中得其舊志數帙,是亦壁藏之什一[21]而爨桐[22]之餘澤也。侯於是援昔酌今,刪繁補闕,匯成全冊,為卷凡四,綱舉目理。余覽而嘆曰,侯良吏哉,誠良史也。昔史佚作史,取郡志撮其要。韓昌黎過韶州,亦索圖經,資故實。是郡之志,史之權輿[23]也。今侯以循良之材,為明倫之史。展卷閱之,直書厥事,不尚浮飾。稽其民生之繁耗,土地之荒辟,風俗之淳漓[24],物產之饒乏,賦貢之增損,吏治之得失,人文之振靡,較如眉目。至於名臣義士,道德文章,有關綱常,有裨名教表表人寰[25]者,尤加鄭重而核寔[26]焉。則上之朝廷為寔錄,示之奕世為信史。倘後之君子修齊政教,起敝救偏,或準前以益今,或因時而制宜,培植元氣,轉移風尚,務使衰者日進,於盛者不至於衰,則志之利賴寔宏遠矣,又何不可以以一郡之治治天下哉?余喜其文獻之有徵,爰敘諸冊,以表不朽之績雲。
時 皇清康熙龍飛十有二年歲在癸丑月中浣之吉
賜進士出身工部虞衡司主事加一級廖元發 撰

注釋

[1]:肇造:始建。區宇:境域,天下,殿宇。唐元稹《賀誅吳元濟表》:“威動區宇,道光祖宗”
[2]:聲教:教化、傳播教育。覃敷:廣布。
[3]:禹貢九丘:皆為上古遺書。《九丘》為地學著作;《尚書·夏書》中有《禹貢》篇名,亦屬地理專著。
[4]:都鄙[bǐ]:原指周代貴族的封地,後指京城和邊邑。借指全國。《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使都鄙有章”
[5]:藪[sǒu]澤:原指沼澤湖泊,泛指水利。
[6]:如指諸掌:身體臂膀手指“血脈流貫無少間也”,參見廖元發於順治十八年所修《清澗縣誌》的自序。
[7]:景運:指好時運,《周書·獨孤信傳》“今景運初開,椒闈肅建”。
累洽:太平相承,《班固·東都賦》“至於永平之際,重熙而累洽”
[8]:化浹[jiā]:使其融洽。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其歲九月,人吏浹和”。
方州:大地,泛指州郡天下。《淮南子·覽冥訓》:“背方州,抱圓天。”
[9]:萬禩[sì]:同“祀”,上古代指年。萬禩泛指萬代。
[10]:凢:“凡”的異體字。
[11]:兵燹[xiǎn]:燹,特指戰火。指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的災禍。
[12]:蠹[dù]魚:蠹蟲,也叫書蟲、蛀蟲。指書被蟲蛀毀。
梨棗:舊時刻版印書多用梨木或棗木,故以“梨棗”代稱書版。
回祿:火神之名,引申指火災。此處指書版被燒毀。
[13]:東原:上古地名,漢之東平郡地,即現在的山東東平及附近地區。
“東平”因《尚書·禹貢》中的“東原厎[zhì]平”得名。
[14]:須里:原指須城,此處代指東平州。
須城,原須昌,後唐為須城縣(今東平縣埠子坡),宋鹹平三年黃河決口被淹,遂移於五陵山前五里平原處(今東平縣州城鎮),宋宣和元年改為東平府,明洪武八年改為東平州。
[15]:愷悌[kǎi tì]:亦作“豈弟”,指為人和樂、平易近人。《詩經·小雅·蓼蕭》“既見君子,孔燕豈弟”
[16]:尼山:尼丘山,孔子誕生處。後人避孔子諱,稱尼山。此處代稱孔子。《史記》“禱於尼丘得孔子”。
[17]:此處“時”為“峙”。
[18]:此處指東平地理,金鑼山峙立於東部,漕流河蜿蜒於西部。
[19]:讜[dǎng]言:指正直、慷慨之言論。《漢書》新注“上乃喟然嘆曰‘吾久不見班生,今日復聞讜言!’”。
[20]:笥[sì]:古人家中常見的盛飯食或衣物的竹器,後泛指裝入、收藏。
[21]:什一:十之一二,代指其中一小部分。
[22]:爨[cuàn]桐:原指焚燒桐木為炊,後指遭毀棄的良材。《後漢書·蔡邕列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僬尾琴”焉。
[23]:權輿:起始、萌芽的意思。權輿,原為《詩經》的一篇。朱熹《詩集傳》:“權輿,始也。”
[24]:淳漓[chún lí]:多指某地風俗的淳厚與澆薄。宋陸游《獨酌》“已於醉醒知狂聖,又向淳漓見古今”
[25]:表表人寰:指品行、德望等特別優於眾人。“表表者”同“佼佼者”
[26]:寔:同“實”。

背景

東平地方志始修於明代中期。明修志兩部,清修志七部,民國修志一部,建國後修新方誌兩部。但目前已知: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 東平州學政凌雲修《東平州志》、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 東平知州邱如嵩修《東平州志》(原志8 卷)、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 東平知州張承賜修《東平州志》(原志4卷),這三部早期舊志都已失傳,原因不明、亦未見記載。
目前,現存的建國前東平舊志書共七部,分別是: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東平知州張聰修《東平州志》;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李繼唐修《東平州續志》;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東平知州沈維基修《東平州志》;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東平知州周雲鳳修《東平州志》;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東平知州左宜似修《東平州志》;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王洪瑞修《東平州鄉土志》;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東平縣長張志熙修《東平縣誌》。
本序文是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時廖元發為東平知州張承賜修的《東平州志》所寫,該版州志後已散失,但本序文卻被完整保存流傳。直至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時任東平知州張聰繼修《東平州志》,依然沿用本序文作為正序。
換言之:現存已知最早關於東平地方志的完整歷史文獻,就是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廖元發所撰寫的《東平州志序》
東平州,即現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