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寺晚鐘

東寺晚鐘

東寺即指織金縣東山寺,始建於康熙八年(1669),光緒五年重加修葺。後多次經歷火患,多次重修,2012年年初,東山寺修繕一新。

“東寺晚鐘”的由來源自當地傳說,相傳當年請來鑄鐘的大師留下話語,要等他離開織金三天后才能撞擊大鐘,眾僧不悟,按捺不住強烈的渴望,當晚就撞響了大鐘,大師行走只到八步鎮,聽到鐘聲,扼腕嘆息,結果東山寺的鐘聲只能傳到八步鎮。按大師的玄機,鐘聲是要傳至他三日後歇腳的地方的。從那時起,東山寺每天黎明擊鼓,傍晚撞鐘,自成一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寺晚鐘
  • 地理位置:貴州織金縣
  • 著名景點:鐘樓
  • 地位:貴州織金縣八大景之一
簡介,地理位置,自然風光,

簡介

風景景點,貴州織金縣八大景之一。

地理位置

貴州省織金縣境內,東寺晚鐘即東山寺。在縣城東0.5公里處,一山拔地而起,高出地面60餘米。

自然風光

山上林木蔥蘢,藤蔓蔭深,遮天蔽日;山勢險峻,三面均是懸岩,只西面有一曲徑可以攀登。山腰有一寺廟,名曰東山寺,建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以後多次重修。寺廟由正殿、前殿、鐘樓、鼓樓、山門組成。正殿“梵帝宮”,系5間並排懸山式木結構建築,通闊18.71米,進深7.75米,9架梁,木浮雕花枋支撐,瓜柱雕各式花紋圖案,青瓦屋面。前殿亦系懸山式木結構建築,四角翹首,闊21.52米,深8.72米,前有斜形靠背欄桿走廊作上山通道,如懸空樓閣。前後殿間左廂為鐘樓,構成梯級四合天井。鐘樓內原懸鐵鑄大鐘一口,日暮方擊,鐘聲悠遠可達20公里外,故名“東寺晚鐘”。
寺後30米處有一洞,洞前有觀音閣。閣前俯瞰,全城盡收眼底,夜景尤為壯觀。寺閣間有108級曲折石徑相通,石徑左沿欄桿由108節石龍構成,龍隨石徑起伏,蜿蜒而上,尾起於寺後,頭達於閣旁,全長58.5米。
東山由大理石與石灰石相間構造,山上溶洞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即觀音閣後的慈雲洞,洞內鐘乳形似觀音。中層一為打拳洞,洞內寬敞平坦,乃昔日僧侶習拳練武的地方;二為穿洞,洞口西向,從東山寺左右側入,東通後山上入打拳洞,洞徑南壁中部有窗洞開於絕壁,引光入洞便於穿行。下層由大小不同的溶洞組成,分布山麓東南一帶,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
山上石刻壁題共16處。其中,清同治年間軍門提督趙達庵題的“佩劍披雲”字大如斗,筆力遒勁,醒目壯觀;民國時期織金縣長王佐題刻“出岫雲蒸”圓潤渾厚,筆法歐蘇。還有多處小字石刻,亦足供觀瞻和研究。
山西南麓有白帛石佛塔數座,均為七級塔墓,現尚存兩座,一座系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的臨濟宗三十七世塔,另一座為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的臨濟宗三十八世塔。
東山乃織金城關民眾遊覽之勝地。特別是每年端陽節這天,城內及周圍各族男女皆會集於此及附近山上對賽山歌,古樸民風洋洋灑灑,雍和氣象其樂陶陶。有詩詠之曰:
瑰麗山靡晝日開, 雲峰翠掩滌塵埃;
發人猛省端無價, 古寺鐘聲夜半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