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乘教

與黃天道一樣,東大乘教也是一支深受無為教啟迪而創立的民間宗教教派,它的創立者為明代北直順天府薊州(今天津市薊縣)人王森(1542-1619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大乘教
  • 類別:宗教
  • 創立者:王森
  • 時間:1542-1619年
簡介,歷程,

簡介

王森,又名王道森,原名石自然。青年時代,為薊州皮工,此時正是無為教分支佛廣大乘教在薊州境內倡行時期。王森耳聞目睹了佛廣大乘教在此流傳的盛況,因而深受其影響與啟迪,遂萌生了自創教派之念。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他認為時機成熟,自稱“法王石佛”,也以大乘教命其教名,因其發祥地在京東,故名東大乘教。

歷程

王森創立東大乘教後,自薊州向東移居永平府灤州(今河北省灤縣)石佛口,並以此為據點開始傳教,至明萬曆中期,信眾已遍布北直、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不下200萬人。他以信徒所獻巨萬香金,在北京、順天、永平等地置田數千畝,父子均一妻數妾,奴婢成群,富過王侯。因過分顯赫,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被人訐告下獄,後被人用賄得釋。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王森門徒李國用與其分庭抗禮,並將其出賣;又因是年冀東大旱,“饑民多起為亂”,其弟子高應臣等乘機製造輿論,擁其起事於清涼山,致使王森再次被捕。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王森瘐死。
王森生前沒有留下經卷,東大乘教的傳教經典《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為其門徒所撰。從該部經卷中,我們可以看出,王森以羅清為祖師,以《五部六冊》為教中聖典,其核心思想是繼承與發展無為教的三世三佛理論,所不同的是,它以彌陀佛代替彌勒佛,嚮往的是彌陀治世。
王森生有三子,王森死後,三子好賢繼承教權。王好賢是一個頗具政治野心的“邪教”領袖。但他不甘心於“邪教”首領身份,幾次投身官府為官,明為朝廷,暗與山東徐鴻儒、北直周印等教內傳頭籌划起事,以報殺父之仇,進而奪取天下。後失敗,殺堂弟王天佑,其次兄王好義逃走。這場殘殺,導致王氏家族從此分裂。王好賢遂攜款南下,後被殺。
王好賢謀逆被殺後,除王好禮、王好義受其牽連被流放外,王氏家族因明天啟帝“餘黨系從寬宏”的諭旨,並未受到更多株連。為時不久,王氏家族又暗行傳教如故。明崇禎時,東大乘教實力逐漸復甦,並傳教於遼東,當時掌教者為王森之孫、二房王好義之子王可就。王可就懷著父祖兩代仇恨,於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派門徒崔應時赴錦州與清政權聯絡,願作內應,未果。清兵入關後,王可就率眾投降。三藩之亂時,王可就受到清康熙皇帝兩次召見,委以密查耿精忠的特殊使命。後被人刺殺,康熙皇帝親自“賜祭”,並蔭封其二子。其祖父王森夫婦亦受到康熙皇帝追封,並在灤州石佛口建立墓碑。
由於王可就的降清和因此而獲得的高官厚祿、封妻蔭子,致使王氏二房的絕大多數子孫走上了攀附上層社會之路,不再重操祖業,傳播東大乘教。東大乘教的嫡派傳人,是長房王好禮,特別是王好賢后代。
約從清初起,東大乘教為躲避官府查禁,改名清茶門教。清茶門教在直隸、河南、山西、湖北、江南等省紮根串連,廣收徒眾,到清乾隆、嘉慶年間,形成了東大乘教傳教史上的又一個鼎盛期。
王森在世時,沒有自稱過彌勒佛,而是以彌陀佛自詡。只是到了王好賢踵行教主職權後,才自稱彌勒教主。王好賢被殺後,其子孫後裔繼續高舉彌勒救世大旗,宣揚反清復明思想,致使清政府一直將其視為洪水猛獸,嚴厲清查。
從清順治年間起,清政府就對各地清茶門教進行殘酷鎮壓,至清乾隆、嘉慶兩朝達到高潮。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清政府對清茶門教全面清剿,歷經200多年的王氏宗教世家土崩瓦解,清茶門教也隨之衰微。
但是,東大乘教對明末以來的民間宗教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具體表現在由東大乘教衍生的宗支派系,即棒棰會、龍天道,尤其是大乘天真圓頓教繼續傳播東大乘教的教義思想,引領了有清一代乃至民國時期的民間宗教運動走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