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壩古鎮

東壩古鎮

東壩古鎮又有壩上、北壩等稱謂。位於北京市東郊,距朝陽門十餘公里,堪稱古都北京東郊的“門檻”,歷來被人視為京東重鎮。

東壩古鎮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初時稱安樂城。晉時稱安德鄉,元延祐年間改稱鄭村壩,明萬曆年間改稱東壩,沿襲至今。

在漫長的歲月里,它與許多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涉,“身世”不凡。也是平原地區比較少見的建有城牆的古村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壩古鎮
  • 地理位置:北京市東郊
  • 交通方式:640路、672路、729路、989路
  • 著名人物:鄭和
簡介,景觀,著名人物,歷史,

簡介

東壩改變鄭和命運的“關鍵之所”,說到東壩,必提壩河。壩河(起先稱阜通河)是元至元年間開挖的一條人工運河,在通惠河通航之前,對京城的漕運發揮過重要作用。該河西起今朝陽區香河園街道的光熙門,東至朝陽區樓梓莊鄉的沙窩村溫榆河,可以說是今朝陽區的一條“內河”。其名稱的由來則是因開挖河身的土堆於兩側成壩之故。

景觀

由於地勢西高東低,為航運安全、順暢,河上建有土壩,西起依次為千斯壩、常慶壩、郭村壩、西陽壩、鄭村壩、王村壩、深溝壩,居中的鄭村壩則是壩河上的重要壩閘(至今猶存),也是漕運沿線的重要碼頭。所以在歷史上,該鎮的商業、服務業、手工業異常發達。手工藝品、農副產品交易十分活躍,經濟的發達帶動了文化的繁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乾隆帝御封東壩北門舞獅子會的“金鈴祖獅”,居京城十三堂太獅之首。兩具各重七八十斤的青黃獅首勢壓群雄,原物現存於首都博物館。由傳統工藝製作的“東壩驢肉”,風味獨特,為京都一絕,聞名遐邇。

著名人物

鄭和本姓馬,名和,雲南人,回族。14歲就被送到北京(時稱大都),開始在燕王府做宦官。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發起奪取帝位的“靖難之役”,29歲的馬和在關鍵一戰——鄭村壩戰役中立了大功。朱棣上台後,賜馬和以鄭姓,更名鄭和,並提拔為內宮太監,官四品,直接參與朝政。幾年後便奉命出使西洋,近30年間,七下西洋。此外,時間上溯千餘年,相傳三國時魏滅蜀後,劉備的兒子、漢後主劉禪被置洛陽,受封“安樂公”,且“樂不思蜀”,還於晉初北遷居住東壩。漢時,今朝陽區東部一帶分屬漁陽郡安樂縣潞縣,東壩是安樂故城所在,應該是縣城了。劉禪來時,安樂城已改稱安德鄉,即先有安樂城,後有“安樂公”,因此有人懷疑是否因地名、人名巧合而有了這一傳說。
東壩引人關注,還在於該地域的一些墳塋、廟宇有名。位於東壩的北京十六中學是新中國成立後由人民政府在東郊建立的第一所中學,其西側有一片松樹林,是墳地遺存。清史專家馮其利先生經多方考證,確認該處是清固倫和敬公主和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的墓地。公主系乾隆第三女,額駙初封輔國公,後以軍功授親王。東壩公主墳和敬公主府在京郊的唯一墓地,其後裔陸續葬此。據說該墓還是大學士劉墉親自監修的。墳地在民國時期幾經伐掠、盜挖,現僅有松樹林殘存。東壩的廟,最有說頭兒的是馬神廟、娘娘廟。自元代,京都北郊、東郊就有多個皇家養馬場、草料場。到明代,東壩設有“御馬苑”,專門飼養仗馬。在“鄭村壩戰役”中,燕王朱棣的青驄馬救駕有功,稱帝後敕建馬神廟,地址在鎮北門外,現無存。後來的英宗朱祁鎮也曾到東壩檢閱過馬隊。娘娘廟舊時在京郊數不勝數,據民俗學家白鶴群考證,東壩娘娘廟即北京有名的“五頂”之一的“東頂”。
擴展閱讀:我的家鄉在東壩----劉彥鑫
地理位置:我的家在北京市朝陽區東北部的的一個郊區,名字叫“東壩鄉”,東鄰樓梓莊鄉,南靠平房鄉,西接將台鄉,北接金盞鄉,面積24.6平方公里。經緯度是39.967067、116.544047(谷歌上面是這么顯示的),如果我這么說還不夠明了的話,那就請您買來一張北京市地圖,看到地圖的右上角有個黑色的圈圈,他的下面就是東壩了。
那個環形的圈圈就是北京最早的環形鐵路,很多火車都是在這進行實驗的,而那周圍都是綠化帶,那就是我童年的遊樂場了。東壩的地理位置並不算好,可能就是因為那個鐵路緣故,周圍發展很是緩慢的,不過由於農村鄉政府的建立和擴大,東壩鄉包括的範圍也越來越大,他包括人口最密集的“北門街(村)”,商店最多的“后街”(地圖上叫東風村),新建樓房最多的“單店兒”,包含“四眼井”及“公主廟”等古建築的“二條街”,當然還包括我們家屬於的“西門街(西北門村)”。申奧成功後,城鄉改革,把“焦莊”、“東小井”、“駒子房”、“三岔河”也歸如了東壩鄉的範圍。
可以直達的車有:640路、672路、729路、989路、433(曾經的350支)350路(這是我們這最早開通的公車)、小34——除了350路 就只剩下這輛小公共了,後來北京取消了小公共,小34也就消失了,替代的車就是659,但是659隻有一輛車,這個可真的不誇張,真的只有一輛,如果幸運的話,每兩個小時就可以等到一輛車,車的型號不固定,一般都是市區淘汰的車,所以打遠處開來我們都不一定認得,聽到那快散架的聲兒,我們也就猜到他快開過來了。不過我還是對他有感情的,畢竟早些年父母帶我出門都靠他了,而且司機和售票員也是村子裡的人,非常熱情,對老人小孩都是非常照顧的。

歷史

東壩很早以前改名叫過“鄭村”,有個姓鄭的官員在村子裡面很有名,村子裡人都很感謝他,所以叫鄭村,但是後來官員去世了,新來的官員就又把名字改了回去。新中國成立後,村子曾經改名為“中德友誼村”,但是沒有興起來,所以也就只有老一輩的人知道這個名字,不會用作稱呼。記得小時候家裡買了台電視,是德國產的,爺爺的棋友就說:“這德國電視就不該要咱中德友誼村兒里人的錢。”說完他倆哈哈大笑。村子裡還保留著一些古建築,比如老16中(北京第一輕工業技術學校),教室都是很久以前的老房子,教育了不知多少代人,而操場上的參天松樹也已是百年的古木。東壩中心國小的辦公室就是一座古廟,辦公室中間立著的木頭柱子足半米多寬,椽子頭上面的雕刻也可以看見一些佛教的影子。聽校長說,辦公室裡面曾經有一尊金色的神像。
在文革的時候被有心人藏到了操場中央,上面蓋上了水泥,用作體操台,到底怎么回事兒我們就不了解了。我想操場上的兩座石獅子可能可以證明這一切。他們保住了佛像,也希望他能保護在這裡成長的孩子們。東壩第三國小也是古廟改建的,因為沒有在那上學,平常也只是和小夥伴去那裡玩耍過幾次,所以唯一有印象也只是那裡的老松樹和上面編好號的貼牌了。
東壩是玩耍的地方,環鐵裡面還有很多的魚坑,都是村子裡面的人養殖的魚,有的是吃的魚有的是觀賞的魚。看著清水裡面游弋的金魚我們總是忍不住去撈兩條帶回家。因為漂亮的魚是看不夠的嘛。我們用蚊帳和鐵絲做漁網,這些都是無師自通的。當抓帶魚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會開心的大叫。因此被看魚人追著跑也是常事,但是,如果大人出面就算是家裡沒有地方擺,也是要送你兩條的。東壩是學習的地方,東壩有三所國小,老師也都是村子裡的人,老師都經驗豐富,也都很全能,數學、語文、英語都不在話下。有的男老師甚至還兼職體育老師,體育可不僅鍛鍊身體,而且非常的有意思。很多的老師在外面學習過後還是回來教書,他說他喜歡這裡的輕鬆,喜歡這裡的自在,更喜歡這裡聰明淘氣但不壞的孩子們。東壩是生活的好地方,東壩是農村,雖然每家之間都隔著牆,但心卻貼的很近,比如到了秋天每家的自留地裡面的瓜果蔬菜也都熟了,所以那段兒時間串門是非常頻繁的,東家的玉米拿到西家,西家的倭瓜送到東家,就這樣,村子裡人們的關係就是這樣的親密,雖然吵吵鬧鬧是少不了的,但大家還都是覺得東壩就是個大四合院,本該互相想著互相照顧的。串門的時候大人都會帶著小孩子,都是一起長大的孩子嘛,來到誰家誰都會把自己攢了不知多少天的糖果拿出來給朋友分享,還會把新買的玩具拿出來一起玩兒,同時也達到了炫耀的目的。東壩最有名的小吃肯定就是驢肉了,“群生飯館”的驢肉是最好吃的,飯館是有一個叫趙群生的人開的,如果熟人去,他肯定會送上最地道的驢湯讓大家喝。那個味兒甭提多想了。東壩發展很快,流動人口很多,人口組成比較複雜,有本地的有外地的,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大家相處的還是比較融洽和諧的。後來也建成了很多住宅小區,比如奧林匹克花園東壩家園,康靜里,上東上層,朝陽新城等樓盤。聽說將來捷運3號線經過東壩,所以我們也要離開平房,搬到樓房裡面住。不過說真的,還是覺得平房好,住著很是舒服。自留地也在幾年錢被政府收回,雖然很多人說給了不少的補助,而且也不用每年都去芒種收穫,但是這樣的秋天總是少了什麼,少了果實,也少了在麥田裡放風箏的場景。之前提到的“群生飯館”變成了群生吉祥大酒樓,還開了幾家分店,比如酒仙橋的群生如意,海淀的群生驢肉世家。雖然驢肉還是那么香,但是少了很多人情味兒。將來: 東壩被列為北京住宅改造區,將來可能變化得我都會不認得了,但我相信他會越變越好,不管怎樣我都會熱愛它,完美他,因為他是我的家,我們的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