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治水

東坡治水

東坡治水節選自 宋-蘇轍《欒城集》。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坡治水
原文,翻譯,

原文

(蘇軾)自密徙徐。是歲,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城南兩山環繞,呂梁百步扼之,匯於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
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公履屨杖策,親入武衛營,呼其卒長,謂之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宜為我盡力。”卒長呼曰:“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效命之秋也。”執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鍤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台,尾屬於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勢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廬於城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
卒完城以聞。復請調來歲夫,增築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訖事,詔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翻譯

蘇軾從密州到徐州赴任,這年,洪水決堤要淹沒曹村,水匯集在城下,不停上漲不能及時流泄。城就要被衝垮了,富民們爭著要逃出城避水。
蘇軾說:“富民們如果都出了城,就會動搖民心,那我還和誰來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絕不會沖了城。”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穿著粗布鞋拄著木棍親自到武衛營,將卒長呼出說:“河水將要衝進城裡,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為我盡力。”卒長說:“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們這些小人效命於您的時候了。” 於是拿著梃率領眾人穿短衣赤著腳拿著箕畚鐵鍬出城,從東南方向築起長堤,首起戲馬台,一直到城門口。長堤造成,水漲到長堤下,沒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勢更大了,城還有六尺沒有沉。蘇軾住在城裡,路過家門口也不進去,讓官吏們分別守在各個地方。
最終保全了城,把這個情況向上級報告,又請求增調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來。朝廷聽從他的意見。事後發詔書表彰他,徐州人至今還懷念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