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鑄鑲紅銅紋飾盥缶

東周鑄鑲紅銅紋飾盥缶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通高35.9厘米,重36.5公斤。盥缶是盥洗用的儲水器,這件盥缶的表面鑲嵌有紅銅花紋,花紋採用鑄鑲法,是預先鑄好再嵌入范內,澆鑄器體時即可連成一體,既牢固又美觀。這種製作工藝是鑄銅技藝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周鑄鑲紅銅紋飾盥缶
  • 館藏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路156號
  • 所屬年代:東周,戰國早期,約公元前433年
  • 類別:銅器
  • 出土地點: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
  • 所屬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
  • 尺寸:通高35.9厘米,重36.5公斤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通高35.9厘米,重36.5公斤。出土時間:1978年,出土地點: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
金,在中國古代是金、銀、銅、鐵、錫的泛稱。青銅器剛鑄造出來時呈金紅色,紅色是吉祥的象徵,因此青銅被稱為“吉金”。先秦時期的貴族過著鐘鳴鼎食的生活,使用的青銅器都金光閃閃,富麗堂皇。商代的工匠已經會在青銅器上鑲嵌紅銅,稱為鑄鑲法,春秋中期改進了這種工藝。
曾侯乙墓出土的鑲嵌紅銅紋飾盥缶,是盥洗用的儲水器,器表花紋採用了改進後的鑄鑲法,表面的紅銅紋飾是預先鑄好,再嵌入器體的范內,在澆鑄過程中即可連成一體。為了將預先鑄好的紅銅花紋嵌入器體,施工時對溫度的要求更高,難度也隨之增加,然而這種鑄件經磨礪加工完成後,既牢固又美觀,金紅輝映,別具風采,這種製作工藝是鑄銅技藝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
曾侯乙墓——戰國早期的禮樂文明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隨州市發掘了擂鼓墩1號墓。這是一座戰國早期大墓,墓主人是一位名叫“乙”的曾國國君,爵位為侯爵,下葬年代不早於公元前433年。墓中文物共出現了208處刻有“曾侯乙”字樣的銘文,因此習慣上稱墓主人為曾侯乙,而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稱為曾侯乙墓。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寶庫分為西、北、中、東4個槨室,呈不規則多邊型,總面積達220平方米,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其中,由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編鐘、編磬、琴、瑟、排簫、篪等組成的交響樂團,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藝術博物館和音樂廳。許多未必聲名顯赫的玉器、漆器,也以精湛的工藝和奇特的外形令人嘆為觀止。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曾侯乙墓為我們完整再現了古代貴族禮樂制度中的鐘鳴鼎食以及先秦時期的生活場景,也改變了人們對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文化的認識,在世界音樂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今天,這些珍貴的文物被陳列在湖北省博物館最重要的展廳當中,在這裡我們可以想像古人在短暫的生命中追求靈魂的永恆,以精湛的藝術表達對神明的敬畏,熱愛生活,追求美好,充滿浪漫的情懷。
東周鑄鑲紅銅紋飾盥缶
東周鑄鑲紅銅紋飾盥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