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王城遺址

東周王城遺址位於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遺址上多為現代建築。2013年3月入選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周王城遺址
  • 類別:遺址
  • 地點:洛陽市
  • 對象:東周王
簡介,歷史記載,遺蹟考證,文物發現,

簡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都於東周王城。由平王至景王加上後來的赧王,先後有二十五王在此執政達五百餘年之久。
東周王城的規模、布局和演變,歷代文獻多有記載。但因年代久遠,昔日壯觀的景象如今已蕩然無存。二十世紀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尋找東周王城的蹤跡,根據文獻記載,在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澗河兩岸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並在澗河東岸的小屯村發現了漢河南縣城遺址。因漢河南縣城與東周王城之間存在著沿襲關係,於是考古工作者就以漢河南縣城城址為基點,很快在其外圍找到了沉睡地下兩千多年的東周王城遺址。進而摸清了東周王城的具體位置、布局和範圍。以後又多次在此區域有重要發現,特別是在王城東部發現了大型車馬坑和大型墓葬,揭開了東周王城陵區之謎,為了解東周王城的全貌提供了新的珍貴資料。

歷史記載

《管子·乘馬篇》說:“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上,必於廣川之中,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兒溝防省”鄭樵《通志》又說:“建邦設郡,皆憑險阻。山川者,天之險也;城池者,人之阻也;城池必以山川為固……”從東周王城周圍的地理環境分析,其選址恰合上述要求,足見設計建造者之用心。周之王都背靠邙山、黃河,面對伊闕,且扼嵩岳、三塗之險;西依崤函,出潼關可達關中沃野;東屏虎牢,至滎陽而毗連黃淮平原;四塞險固,中有伊、洛、廛、澗四水。傅毅在《洛都賦》中讚美它:“披崑崙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挾成阜之嚴阻,扶二崤之崇山。”真實地描繪了洛邑山川地理的雄險。

遺蹟考證

經文物調查和考古發掘證實,東周王城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平面大體呈正方形。西北角在今東乾溝村北,東北角在今洛陽火車站東約1公里,西南角在今興隆寨村西北,東南城角被洛河被沖毀。今五女冢村附近地勢較高,城牆遺蹟保存較好,直到今天,地面上仍能看到殘存的東周王城城牆。整個王城周長約15公里,與晉《元康地道記》“王城去洛河(指漢魏故城)四十里,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三十六步”這一記載基本吻合。
東周王城遺址
人們對東周王城的結構布局,有過很理想的推測,還依據《周禮·考工記》畫出了復原圖,說它是世界上有史以來第一座經過詳細規劃的城市。據古文獻記載:東周王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共十二座城門。南有圉門,北有乾祭門,東有鼎門等。每座城門均有三個通道,城內設經、緯大道各九條。王宮建在中央大道上,王宮前面建有殿庭,後面建有商貿市場;王宮的右側建有神壇社稷,左側建有宗廟祖堂,城南三十里建有明堂。這是我國古代典型的“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建築布局。但這種“理想化”的布局和考古勘察的結果並不一致。
經考古發現,王城核心建築物的宮殿群落位於城內的西南隅,而不是中心部位。大致範圍在今天的澗東路以西、凱旋路以南的城內,甚至包括城外的部分區域。這個範圍內,先後有多處大型建築群基址被發現。在尋找東周王城的同時,考古工作者在城址西北部就已經發現了東周時期燒制陶器的場所,推測該區域可能是手工業作坊區;在城址西南部,還發現漢代較大面積夯土基址下面疊壓著東周的夯土基址,推測可能與當時的宮殿建築有關。
考古工作者一步步確認,洛陽東周王城的四面城垣和三個城角,城址的大致範圍和今天洛陽的西工區相當。從地面上的這段城牆向東,經紗廠、春晴路北側,一直到光華路北端,至道南路的801倉庫,轉而南折。北城牆保持平直,全長2890米,牆寬8—10米。
東牆北起801倉庫,向南經市一商幹校、省建三公司,穿過唐宮路,經郵政大廈,過中州中路,經旋宮大廈,至農業銀行東側,再南一段為洛河沖毀。東牆總長約3500米,牆寬15米左右。
西城牆曲折,自城角向南,經東澗溝村,沿河曲折進入王城公園,在中州路澗河橋北折向西,至膠鞋廠又南折,過牡丹大酒店西側,入七里河村西向,過黃河路入軸研所後南折,至洛陽建專南院東轉為南牆。西牆全長3000餘米,牆寬15米左右。
南牆西起洛陽建專南院,經興隆寨村,東越澗河,過瞿家屯,以東為洛河沖毀,殘長900米,全長估計有3400米。同時,在城外還發現了大型的禮制或者館驛性質的建築遺蹟。在西南隅建築群基址東側,瞿家屯村東北,以今天洛陽單晶矽廠家屬區的區域,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共探出糧窖80餘座,是王城遺址里的倉窖區。
城內西北隅是規模很大的手工業作坊區,有制陶的窯場,還有制骨、制玉、制石器的作坊,之外也發現了製造銅器的陶范,意味著制銅作坊的存在。在王城遺址西南隅南牆外,發現戰國晚期高規格大型建築基址一處。另外,因年代久遠、戰亂禍端,加上歷代文士妄加推測,東周王陵疑案叢生、眾說紛紜。為破解東周王陵之謎,自二十世紀5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就開始了尋找東周王陵的艱難歷程,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從目前的情況看,東周王陵應分為王城陵區、金村陵區、周山陵區三個陵區。
通過進一步的考古和研究表明,東周王城城牆始建於春秋中期,戰國至秦漢時曾多次修補。到西漢後期,整座城池開始荒廢,後在此基礎上興建了漢河南縣城。
春秋時期,儘管諸侯稱霸,王室衰微,但東周王城作為天子之都的重要意義,遠非列國都城所能比擬。在近三個世紀的歷史時期一直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東周王城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周代政治、經濟、文化和整個城市發展史的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是中國城市考古的重大收穫,具有重要的意義。該遺址為洛陽市著名的“五大都城遺址”之一,為保護這一重要城址,在該城址的中心區域修建有王城公園對遊人開放。

文物發現

20世紀初,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王城公園一帶、澗河兩岸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很快在其外圍觸摸到沉睡中的東周王城遺址,這拉開了東周王城大規模考古發現的序幕。
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洛陽發掘隊在小屯村東北,發現了5座大型戰國墓葬。一號墓出土的一件石圭,其上殘留有墨書“天子”字跡。後來,四號墓發掘出土文物1637件之多。
2001年9月,市文物部門在市27中學院內,探得豎穴土坑墓7座,次年清理出土了兩件意義非同尋常的青銅器,一件為鬲,一件為鼎,兩件器物都有“王作寶尊彝”的銘文,令學者振奮不已:這不正是東周王陵之一嗎?
2002年7月,配合東周王城廣場建設,考古工作者照例先行考古勘探,沒想到卻發掘出了舉世震驚的重要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18座車馬坑,對其中的17座車馬坑進行了發掘,並在規模最大的車馬坑內發現了“駕六馬”的“天子之乘”。後來在該車馬坑內共清理出馬車26輛、馬70匹,其中一輛馬車前面,對稱擺放著6匹馬的骨骸,印證了古文獻當中“天子駕六”的記述。雖然經過了近3000年歷史,車轅、車身構件以及馬的骨骼清晰可見,“天子駕六”保存之完好、規模之宏大,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此次考古發掘共發現了18座車馬坑,墓葬的數量陸續增加到397座,兩者的數量超過洛陽50年來所發現的總和。這些沉睡了近3000年的遺址重見天日,令考古界專家們無比欣喜:這極有可能是中國的第二個“兵馬俑”、洛陽的第二個“龍門”!
多年的考古發掘,城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有的器物製作極為精美,如錯金銀的鼎、敦、壺等銅禮器,透雕龍虎大玉璧,錯金銀狩獵紋銅鏡,以及銅和銀的人物像等,均為十分難得的藝術珍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