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聯盟

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聯盟於1963年成立於悉尼,是國際風濕病學會聯盟(International League of Associations for Rheumatology, ILAR)的附屬組織。1988年,改稱為亞洲太平洋地區風濕病學學會聯盟(APLAR)。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聯盟由亞太地區各國風濕病學學會組成,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風濕病學專業機構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聯盟
  • 創立時間:1963年
  • 創立地點:悉尼
  • 在亞太地位:具影響力的風濕病學專業機構之一
成立背景,目標任務,改名,會議,在中國,

成立背景

風濕病學是一門獨特的醫學分支或專業。為了深入研究風濕性疾病,促進風濕病學專業的發展,國際國內均成立了專業機構。
1925年,在巴黎成立了國際風濕病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Rheumatism),3年後改為“國際風濕病控制聯盟”,即後來的“國際抗風濕聯盟(International Leagues A-gainst Rheumatism,ILAR)。它由許多國家的風濕病學術團體組成。1949年,ILAR承認了兩個地區性聯盟,即歐洲抗風濕聯盟(EULAR)及泛美抗風濕聯盟(PANLAR)。1963年,成立了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聯盟(SEAPLAR)。
這三個地區性組織和ILAR輪流每四年召開一次大會,分別在美洲、歐洲、亞太地區舉行,實際上每年都有一次國際性風濕病學學術會議。

目標任務

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聯盟的任務和目標主要是透過成員持續的專業發展,對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以及其他肌骨病病人進行最先進的診療、提高人們對風濕性關節炎的診療意識並對病人進行耐心的宣傳和鼓勵,以及加強對風濕性關節炎領域的研究。

改名

1988年,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聯盟改稱為亞洲太平洋地區風濕病學學會聯盟(Asia Pacific League of Associations of Rheumotology),英文簡稱APLAR。

會議

該學會每2年召開1次高端會議,旨在擴大和聯合亞太地區抗風濕病的各方面力量,加強在風濕病領域的研究,為患有風濕病的患者通過最先進的治療。
第13屆亞太地區風濕病聯盟(APLAR)學術大會於2008年9月27日在日本橫濱太平洋國際會展舉行。第14屆APLAR大會定於2010年8月20日到24日在中國香港舉行。

在中國

風濕病學在中國起步較晚。1982年,由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中英風濕病學研討會及第一次全國風濕病學學術會議,其後在內科學會中成立了風濕病學學組。1985年,在南寧召開了全國第二次風濕病學學術討論會,並成立了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學會。
到目前(2010年)為止,在中國大多數省市 都已成立了地方風濕病學分會。1988年,中國國正式參加東南亞太平洋地區抗風濕聯盟,成為會員國,並於2000年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第九屆APLAR風濕病學大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