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集

杜牧集

《杜牧集》是2007年10月1日由江蘇鳳凰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書籍。作者是羅時進

基本介紹

  • 書名:杜牧集
  • 作者羅時進
  • ISBN:9787807291152,780729115X
  • 頁數:326
  • 定價:¥22.00元
  • 出版社:江蘇鳳凰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時間:2007-10-1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內容簡介,前 言,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多首詩集。
杜牧曾在詩作中多次論及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其《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云:“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雪晴訪趙嘏街西所居三韻》又云:“命代風騷將,誰登李杜壇。少陵鯨海動,翰苑鶴天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讀韓杜集》:“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弦膠。”從此詩看,牧之頗有繼武前賢、振興吟壇之意。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曾以“隱然自負,未之敢許”四字論之,其實尚未勘透作者的自我發展期待與焦慮。毫無疑問,在杜牧心中,只有李杜與韓柳是唐代詩文發展中應當仰望的高峰,對稍前為天下歆艷的元白,他鄙夷以待,而對與之並世的李商隱更等閒視之。“天外鳳凰”既然尚無人“得髓”,那么“命代風騷將,誰登李杜壇”的答案就再清楚不過了。在向晚唐文壇巔峰攀行的過程中,杜牧已經向當代、也向後人宣示了一代文豪捨我其誰的信念。

前 言

杜牧曾在詩作中多次論及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其《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云:“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雪晴訪趙嘏街西所居三韻》又云:“命代風騷將,誰登李杜壇。少陵鯨海動,翰苑鶴天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讀韓杜集》:“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弦膠。”從此詩看,牧之頗有繼武前賢、振興吟壇之意。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曾以“隱然自負,未之敢許”四字論之,其實尚未勘透作者的自我發展期待與焦慮。毫無疑問,在杜牧心中,只有李杜與韓柳是唐代詩文發展中應當仰望的高峰,對稍前為天下歆艷的元白,他鄙夷以待,而對與之並世的李商隱更等閒視之。“天外鳳凰”既然尚無人“得髓”,那么“命代風騷將,誰登李杜壇”的答案就再清楚不過了。在向晚唐文壇巔峰攀行的過程中,杜牧已經向當代、也向後人宣示了一代文豪捨我其誰的信念。
信念是性格的反映,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個性和素養的直接詮釋。因此對杜牧的研究不能不聯繫到他的家世背景和個人經歷。在《上李中丞書》中他曾說道:“某世業儒學,自高、曾至於某身,家風不墜,少小孜孜,至今不怠。”這種家族文化自豪感的背後是對世族門望的驕傲。他出生於“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辛氏三秦記》)的京兆杜氏豪門,“遠祖西延平侯,家於杜陵,綿歷千祀”(杜佑《郊居記》),其顯貴的門蔭可謂源遠流長,而似乎愈到唐代愈加煊赫。他的高祖杜崇愨,官右司員外郎、麗正殿學士。曾祖杜希望為玄宗名臣,拜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恆州刺史、西河郡太守、河西隴右節度使,終加尚書左僕射。祖父杜佑,相繼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封歧國公。父親杜從郁,官至職方員外郎,惜早卒。其從兄杜驚,亦官至宰相。京兆杜氏真可謂典型的“一門朱紫,世代公卿”。唐代社會“務以門第為高”的門閥觀念仍然相當嚴重,杜氏家族自然重視這份簪纓世家的精神財富,杜佑的長兄杜信曾親撰《杜氏家譜二》一卷,以彰門第。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中也豪邁地宣稱:“我家公相家,劍佩嘗丁當。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顯然,在杜牧心中,貴族的門蔭既是從宦的資源,同時也是精神資源,是攀登文學高峰的心理力量。
杜牧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這位皇城朱門貴胄子弟從青年時代就表現出經世之志和極高的才情。《阿房宮賦》和《感懷詩》是現今可知的寫於二十餘歲中進士之前的作品,其錦繡文字中的深沉的思想和對時局的熱情關注,崢嶸擅場,令後代無數人讚嘆。《阿房宮賦二》在當時為士子傳誦,客觀上成為他公之於世的“行卷”。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二十六歲應進士試時,禮部侍郎崔郾“大奇之”(王定保《唐摭言》卷六),順利以第五名登科。當他放吟“東都放榜花未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將春色人關來”(《及第後寄長安故人》)時,是何等興奮。而當年他又連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成為一時之選,名振京邑。他的家世,他的才情,他的名聲,匯聚起來在他面前鋪展出一條仕途通衢。
然而,“去天尺五”的京兆杜氏到杜牧一代,幾乎所有的蔭澤都集中到了他的從兄杜驚身上,才華橫溢、壯志凌雲的杜牧卻走著一條人幕從事、台省佐官、史館修撰、外郡刺史的尋常官道。之所以難以青雲直上,其中牽涉到那場曠日持久的牛李黨爭,李德裕對他知其人而不善任、屢屢排擠是一個重要因素。到了宣宗時代,政治態勢大為改觀,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援手,杜牧在連守黃州、池州、睦州所謂的“僻左小郡”後,內遷司勛員外郎,四年(850)又轉吏部員外郎。接著他主動請求任湖州刺史,而在湖州僅一年,又晉京任考功郎中、知制誥,六年(852)歲中遷升中書舍人。但這已經是他仕途的頂峰,大中末年(859),杜牧以五十七歲之齡卒世。①
胡震亨曾指出:“杜牧之門第既高,神穎復雋,感慨時事,條畫率中機宜,居然具宰相作略。”(《唐詩談叢》卷一)在唐代詩人中,杜牧是少見的諳熟兵法和經世之道者,他曾經在曹操注《孫子》的基礎上,結合曆代用兵的策略,重新注釋《孫子兵法》十三篇,並且始終注意探討“治亂興亡之跡,財富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在《樊川文集》中,有《上李司徒相公論用兵書》、《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啟》、《罪言》、《原十六衛》、《戰論》、《守論》等一系列直接或間接表達如何平藩、防禦回鶻、加強國防力量的文章。這些論述基於對歷史的深刻了解,對兵法的深入把握,具體、可行、有效,表現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經緯才略。據此後人認為他“居然具宰相作略”是必然的,也是善意的。但如何良俊雲“及觀其《罪言》與《原十六衛》諸文,則知牧之蓋有志於經略,或不得試,而輕世之意故托於此耶”(《四友齋叢說》卷二五),就不能不說是對杜牧的誤解了。今天我們重讀杜牧上述文章,甚至讀包括《燕將錄》、《竇列女傳》、《張保皋鄭年傳》在內的人物傳記,不僅能感知一個古代士人的道義、良心和膽略,還能感到其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那樣的對時局的識見、對所處世界的介入熱忱和拯救謀略,哪裡有什麼“輕世之意”?
那么,杜牧既然是“具宰相作略”的經世之才,但為何與僅以“長厚”見稱的杜驚“才位不倫”(《舊唐書·杜牧傳》)呢?除了前面提及的牽涉黨爭而受排擠外,與他始終缺少作為政治家的深沉和韜略也不無關係。他過於性情,過於率真,從根本上說,是一個真正的詩人,也更適宜成就為一個傑出的詩人。他具有詩人的狂傲和浪漫,奇思和俊氣,而他的那份深蘊於心底的拯世熱忱和思考認識,也使其詩歌具有了晚唐時代詩人能夠達到的深刻境界。如果說杜牧在同時期作家中更具有某些稱得上偉大的特質的話,那便是他對時代介入的熱忱與膽略以及對歷史認知的卓異。
在《樊川文集》中有不少詩作是直接面對御邊和平藩戰爭這個當代政治問題中最集中、最尖銳的部分。如在《感懷詩》的長篇巨製中,作者用直賦其事的手法描繪出“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孽萌,以成禍根”(《新唐書·藩鎮傳》)的情景,對唐代宗、德宗、穆宗三朝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及其原因進行了剖析,對憲宗任用英才,蕩平藩鎮,維護國家統一的毅決行為深表崇敬。全詩是青春激揚出的文字,也是一代正義士人的心聲。黃河上游及湟水流域一帶,自肅宗後為吐蕃所占近一百年,百年中河湟失地一直是士人不能釋懷的心結,每有詩作對朝廷不思恢復深表憤恨,杜牧亦有《河湟》詩云:“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閒人。”末二句的議論是神來之筆,詩人謂涼州歌舞曲雖美妙動聽,卻徒然為閒散人提供了享樂。輕輕一句將不思恢復,不顧“牧羊驅馬”、“白髮丹心”將士的朝野上下,歸人“閒人”一隊,詞鋒何等犀利!作者歌頌了長期受匈奴奴役,始終渴望版圖歸唐的河湟地區人民,聲討元和以後無心恢復河山的統治者,筆鋒斡旋之中可見冷光四射,直刺麻痹已久的人心。另外《東兵長句十韻》激烈聲討劉稹妄圖割據稱雄,支持朝廷發兵東征,《史將軍二首》激情讚頌史將軍“取蝥弧登壘,以駢鄰翼軍”,“壯氣蓋燕趙,耽耽魁傑人”,都充滿著對版圖統一、國家強盛的渴望。而當他在《聞慶州趙縱使君與党項戰中箭身死,輒書長句》中寫下“青史文章爭點筆,朱門歌舞笑捐軀。誰知我亦輕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的文字時,我們聽到了一個詩人願為國捐軀而不得的血色呼喊和哀迫苦悶。
安史之亂的反思是晚唐詩歌創作的重要題材,李商隱許渾溫庭筠等同時期的詩人,無不在這一重要題材上產生過佳作,杜牧同樣注意這一專門題材,而在思考的深刻性上,頗具有那一時代的代表性。《華清宮三十韻》是一首五言排律,寫得“鏗鏘飛動,極敘事之工”(張戒《歲寒堂詩話》)。其“雨露偏金穴,乾坤人醉鄉”之景況引得後人不禁感慨“如此天下,焉得不亂”(許彥周《彥周詩話》),而“往事誰人問”,是對歷史的詰問,也引發人們透過“塵埃羯鼓”等事件的感性表層,進行深入的理性思索。《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是晚唐詠史詩中最著名的一組詩。作者先述玄宗不惜歷險道蠶叢,快馬急送荔枝,以供美人一粲,抒發“褒姬烽火一笑傾周之慨”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顯示華清宮的荒唐一幕,精警深刻,而後又述兵變發生後,玄宗仍昏庸得渾然不知,派出漁陽探使,竟又被其蒙蔽,仍沉醉太平,享受聲色,以至“舞破中原始下來”。面對這類題材,作者總是善為冷峻之筆以諷以刺,感慨殊深,最能震撼人心。
在晚唐詩人筆下,所有的歷史題材無不具有強烈的當代觀照的現實意義,但每個作家對歷史事件的內涵以及與當下的意義關聯,都有各自的心證。具有史官意識和實際史官經歷的杜牧,其詩集中詠史內容相當豐富,而且史識最為新穎卓異。試讀以下幾首: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亭
呂氏強梁嗣子柔, 我於天性豈恩仇。
南軍不袒左邊袖, 四老安劉是滅劉。
——《題商山四皓廟一絕》
細腰宮裡露桃新, 脈脈無言度幾春。
至競息亡緣底事, 可憐金谷墜樓人。
——《題桃花夫人廟》
這類作品,自古以來論者都認為是“死案活翻”、“標新立異”,稱之為“翻案法”,對之激賞者固然有之,但批評者亦代有其人,如趙翼論詩絕句《杜牧詩》云:“詩家欲變故為新,只為詞華最忌陳。杜牧好翻前代案,豈知自出句驚人。”《甌北詩話》卷一一又云:“杜牧之作詩,恐流於平弱,故措辭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語,無一平正者。……皆不度時勢,圖作異論,以炫人耳,其實非確論也。”這就未免苛責牧之了。與那首著名的絕句《赤壁》一樣,《題烏江亭》和《題商山四皓廟一絕》都是通過某種條件的假設,對歷史事件的結局提出一種新的可能:如果項羽不是那樣剛愎自用,而能包羞忍恥,扛起失敗的挫折,則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如果南軍不願效忠劉家朝廷的話,商山四皓扶助太子,與其說是安定劉家天下,還不如說是促其滅亡,則四皓淪為滅劉之罪人。當歷史進人一個紊亂無序且缺少信心和價值導向的特定時期,用理想主義的方法去詮釋歷史故事,啟示某種價值信念,試圖引導人們走出失敗的心理淪陷,雖然過於脫離現實,但其赤子用心殷然可鑑。至於《題桃花夫人廟》否定那種緘默不語的反抗形式,引出一個具有所謂“風節”的女性形象,加以讚揚,在晚唐之際,這種以剛烈赴死的道義相激,無疑更有特殊的意義。
在一系列懷古詩中,詩人往往較少直接議論,而將深沉的哲理思考化為鮮明的形象,在哀感頑艷的詩境中,抒發憫時傷今之懷。《登樂遊原》云:“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廣漠的天空中孤鳥遠逝,暗示出時空最為無情,古往今來一切都將湮滅其中,永銷不復。在《悲吳王城》中他反覆驅使典故,敘述吳王沉湎歌舞聲色,導致亡國的一段歷史,影蓋當代,深沉□刻,頗得風人之旨。《洛陽長句二首》寫行宮和園圃荒廢,不勝淒涼,透露出時世艱難、國運日蹙的訊息。《題宣州開元寺水閣》歷來更深受推崇:
六朝文物草連空, 天淡雲閒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 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 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蠡, 參差煙樹五湖東。
作者在開元寺閣憑欄遠眺,由眼前六朝的歷史文化遺存聯想到這裡曾經有過的繁華,種種情感,“蘊蓄已久,偶與境會,不禁觸緒而來”(《歷代詩發》)。一片叢生的秋草掩埋了一個個王朝,同樣的天淡雲閒,同樣的永恆清景,而人世幾回劫復,幾度滄桑!詩人用“鳥去鳥來”、“人歌人哭”形象地敘說王朝代變,風物長存,將今古同斯的哲理表現得極具風調。深秋簾幕千家雨中,落日樓台一笛秋風,在這最能引發幽懷的環境裡,他想起當年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在為國建立奇勳後方功成身退。反躬自身,無緣建功,有志難逞,不禁無限惆悵。全詩情景融鑄,思理含蓄,筆致清絕,俊爽明快,真能“直造老杜門牆”(《一瓢詩話》)。
在晚唐詩人中,杜牧是不多的眾體皆擅的一位。他的近三十首古體詩對其確立晚唐詩壇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感懷詩》、《李甘詩》、《郡齋獨酌》(黃州作)都以相當長的篇幅,敘述了自己的國家立場、政治態度、人格理想,情感豪盪激楚,“宜與《罪言》同讀”(《石州詩話》卷二)。《杜秋娘詩》和《張好好詩》,分別表現出兩位女性的命運,使人不禁聯想到他的《竇列女傳》,驚嘆作者駕馭女性傳奇題材的功力。對於《洛中送冀處士東遊》、《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丞招以詩贈行淨、《池州送孟遲先輩》這種常見的送別題材,作者善於將性情風物熔於一爐,以宏衍流宕、圓快奮急的筆調,表達對現實的關切和對魁奇高行人物的特別推敬。而《題池州弄水亭》、<節選內容>=《大雨行》描寫風景物態,或婉麗流美,或豪放駿發,筆下可謂儀態萬方。這些古體之作,雖尚欠精審,卻充分表現出杜牧高才健筆的恢弘氣度,駿馬注坡的雄縱氣韻,“不卑卑於晚唐之酸楚湊砌”(《瀛奎律髓》卷四)的騰起氣象,這些也是杜牧詩歌創作卓然異眾的一個重要表征。
就《樊川文集》中的格律詩來看,五排一體相當引人注意。《華清官三十韻》、《東兵長句十韻》、《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詩中見史,以氣驅使,傅之性情,是了解安史之亂以來,特別是甘露之變前朝廷政治生態的生動的詩史。而《朱坡》、《許七侍御棄官東歸,瀟灑江南,頗聞自適,高秋企望,題詩寄贈十韻》、《題桐葉》等,則一改涉及歷史和時政時慣有的凝重之態,以自由舒捲的筆致表達出對下杜鄉園和三吳山水的眷念心期,透露出作者參透世事的超脫。
相比較而言,杜牧集中的五言律詩稍弱,最為傳誦的佳制多為七言律詩和絕句。明宋濂評杜牧詩“沉涵靈運,句意尚奇”(《答章秀才論詩書》),胡震亨說“杜牧主才,氣俊思活”(《唐音癸簽》卷八),這些特點在七律中有集中表現。除前引《題宣州開元寺水閣》外,《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一氣貫注,渾灝流轉,通篇給人豪爽真率、揮灑自如之感,讓人想見作者曠達的胸襟和俊朗的氣度;《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鏗鏘有力而音節瀏亮,矯傲恢奇而自然暢達;《早雁》“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寫京師紛擾,戰亂不寧,言外有象,思致□警,“詠雁詩多矣,終無見逾者”(《唐賢小三昧集續集》)。毫無疑問,牧之七言格律在《樊川文集》中最稱風神奇偉,足為晚唐標識。
<節選內容>= 杜牧詩“氣俊思活”的特色還體現在“假對”的創造性使用上。《商山富水驛》頷聯云:“當時物議朱雲小,後代聲華白日懸。”這裡“朱雲”(人名)與“白日”(天文)利用色彩關係加以對偶,是基於充分聯想後成為奇巧的“對仗”。吳聿《觀林詩話》稱:“杜牧之雲‘杜若芳翠岩,嚴光釣瀨喧’,以此‘杜’與‘嚴’為人姓相對也。又有‘當時物議朱雲小,後代聲華白日懸’,此乃以‘朱雲’對‘白日’,皆為假對,雖以人姓名偶物,不為偏枯,反為工也。”由此足見作者靈活驅使典故、彈性組織語言的非凡功力。宋代有學者批評杜牧詩“風味極不淺,但詩律少嚴,其屬辭比事殊不精緻”(《風月堂詩話》卷下)。誠然,如果以詩律謹嚴為標準,晚唐詩人以許渾、李商隱為勝,杜牧自有所不如,但杜牧詩的沉涵靈運、氣俊思活,以及那份奇語拗峭中潛含的自在瀟灑,卻是同時代詩人所遠遠不及的,而這樣的作品同樣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能給予讀者美的享受。
杜牧的絕句情韻悠遠,思致潛涵,具有很高的藝術品位,是晚唐詩乃至全唐詩中的精品。這裡先看他的兩首哲理性絕句:
無媒徑路草蕭蕭, 自古雲林遠市朝。
公道世間唯白髮, 貴人頭上不曾饒。
《送隱者一絕》
滿眼青山未得過, 鏡中無那鬢絲何。
只言旋老轉無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書懷》
<節選內容>= 作者的筆下流淌著才情,更流淌著思想。閱讀他的絕句,總會感到有一個思想的精靈在字裡行間與人們對話,那不是高居講壇的精神導師,而是一個閱歷豐富的藹如長者,一個進入生活的地道凡人。因此他在作品中啟示的往往是生活哲理,並不深邃,卻道出根本。例如《送隱者一絕》說,在高度世俗化的歷史中,有一個普世意義的“公道”,那就是世界永恆而人生有盡,無論窮達貴賤,最後都必然走向衰老和死亡。《書懷》則說,在生命的過程中,存在便“有事”——事業與煩惱,無論中年或老年。胡應麟曾指出杜牧絕句為“宋人議論之祖”,“自義山、牧之、用晦開用事議論之門,元人尤喜模仿”(《詩藪外編》卷六)。不僅《樊川文集》中許多詠史絕句以精闢獨到的議論見長,一些純粹的生活題材,同樣以議論出彩,思理大可玩味,富於啟迪意義。
杜牧的寫景抒情絕句感情豐贍而俊爽瀏亮,英蕤峻穎而饒有風致。他似乎並未在字里詞面上下過打磨的工夫,卻字字精美,出神入化。以下兩首堪稱典型: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江南春絕句》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
舉佛寺之多,概言當時文物之盛,
而今卻隨歷史風塵而湮滅,眼前唯見山郭水村,
樹綠花紅,煙雨飄忽。
古今盛衰之<節選內容>=感,在《江南春》中表現得極為婉曲蘊藉。而《泊秦淮》寓興亡之感於夜色歌聲之中,構思之巧如有神功。另外《南陵道中》“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之浪漫繾綣,《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之愁心幽怨,《歸燕》“長是江樓使君伴,黃昏猶待倚闌乾”之見物興情,《柳絕句》“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掩溪”之迷思悠宛,《鷺鷥》“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之性靈生趣,《寄遠》“前山極遠碧雲合,清夜一聲白雪微”之渺遠絕俗,都呈現出一種風神獨絕的唯美形象,臻於晚唐詩極致的境界。即使是人們較少關注的他的五言寫景絕句,也迭有醒目篇章。如《盆池》“鑿破蒼苔地,偷他一片天。白雲生鏡里,明月落階前”四句,可謂神韻悠然,其精騖八極的奇思妙想,靈心獨運的造境藝術,為晚唐詩壇增添了光彩。
需要一提的是,在杜牧絕句中,一組以年輕時代揚州幕府生活為題材的作品最為人關注,爭議也最大。這組作品包括《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等。這些作品表達的是什麼內容?揭秘的似乎正是作者自己。其《遣懷》云:“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說:“此詩著眼在‘薄倖’二字。以揚郡名都,十年久客,纖腰麗質,所見者多矣,而無一真賞者。不怨青樓之萍絮無情,而反躬自嗟其薄倖,非特懺除綺障,亦待人忠厚之旨。”其實此詩還存在一定的真偽問題,自謂“贏得青樓薄倖名”並不完全可信。設若此作不偽,則也應當視為性情曠達的詩人的風流自賞,而這種風流自賞與中唐以後唐代文人遊冶風氣的形成有<節選內容>=關,也與都市畸形繁榮所產生的刺激和影響有關,對唐代新進士階層來說這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但無論如何,《遣懷》也不應該影響人們對這組“揚州系列絕句”的評價,因為即使其中確實暗示出作者當年青春爛漫或風流逸盪的經歷,打上了與歌姬舞女雅會幽歡的戳記,也應該看到詩人在藝術表現時篩濾掉一切庸俗的趣味,提純出真摯溫潤的情感,借用最恰當、最精緻的藝術形式來表現,體現出一種情味悠長的純粹詩性,使之具有了進入唐代詩歌精品寶庫的永久價值。今天,當人們想起杜牧這位詩人時,就往往會想起他的揚州題材的絕句,可見這些作品不僅在感性認知上,而且在價值體現上都能夠代表作者豪邁高華的個性,英爽俊拔的風格,無疑我們應當重視這樣的精品。
唐中晚之際朝廷與藩鎮的鬥爭、朝廷南北司的衝突以及朝官內部朋黨的矛盾使得官僚體制內部的政治生態變得非常複雜,而杜牧平生在維護國家一統方面所表現出的正義立場、堅定信念、道德責任在同時代士人中是相當鮮明突出的。通讀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他有著很強的用世之心,對於不能立於朝廷之上執大柄而治天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苦悶憤悱,抱憾不平。但另一方面,朝廷的水深火熱的殘酷鬥爭又使得他時時處於欲進欲出、遠禍全身的心理矛盾之中,正如他在《除官赴闕商山道中絕句》中的自白:“我來惆悵不自決,欲去欲住終如何?”在後期他更多地嚮往三吳煙水,享受心靈的安寧和快樂。“聞流寧嘆吒,待俗不親疏。遇事知裁剪,操心識卷舒”(《自遣》),這種人生歷練之後的圓融智慧,為他贏得了較大的生存空間。
杜牧平生風骨、性情和長期的心路歷程都在他的詩文作品中留下了印記,他的作品是我們了解、理解、評價杜牧的最<節選內容>=直接和最基本的依據。但是我們不能不感到可惜的是,在杜牧生命的後期,他曾經盡搜文章,將千百紙付諸一炬,現在存留的是焚余的作品,只占當時寫作總數的十分之二三。①中國文化史上這樣的自焚作品的現象太多太多,這些焚作者中很多都是詩界大家乃至文化巨擘。他們為什麼要大量焚詩毀文,焚毀的又是什麼樣的作品?在給我們留下了無限遺憾的同時,也留下了一串巨大的問號,留下了一個複雜的研究課題。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包括杜牧在內的許多古代作家的“全集”,實際上只是他們親自操作後留給我們的一個“自選本”而已。如果能夠讀到更多些、更全些的杜牧作品,我們對他以及那個時代的歷史風雲都會有更為深切的了解。
對於杜牧的“自選作品”,他的外甥裴延翰手編成了《樊川文集》二十卷。歷代學者為補輯杜牧作品做了大量
工作,形成了《樊川外集》、《樊川別集》等,但多不可信據。大量的作品與其他作家重出互見,尤其與他的好友許渾詩歌作品重出達五十六首之多,而研究表明這些所重之詩,絕大部分都是可靠的許渾作品。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是,即使是部分宋代開始出現在杜牧名下的作品如《清明》絕句“清明時節雨紛紛”云云,似乎與他人之作並不重見,但今天研究者已經考實其並非杜牧之作。②鑒於這一實際情況,本書以裴延翰手編《樊川文集》為最主要的選取依<節選內容>=據,其他來源慎重選人少數與杜牧經歷吻合、可靠程度較高、學界極少爭議的作品。詩歌的選擇大體兼顧內容、題材、體裁、風格諸方面,共選165題181首。杜牧文章歷來評價甚高,宋人李朴《送徐行中序》有云:“論唐人文章,下韓退之為柳子厚,下柳子厚為劉夢得,下劉夢得為杜牧。”至於樊川文是否可以居唐文第四尚可討論,但無疑應當在唐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席地。本書兼顧賦、傳、論、記、序、書、跋等不同文體,共選人13篇。
全書以文體之別分類編排,先詩後文,詩先古體後律體。原作文字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陳允吉先生校點的《樊川文集》為主,有歧疑者參照相關資料酌定,一般不出校記。注釋部分參考了清人馮集梧《樊川詩集注》,然馮注缺注、誤注不少,另以個人的研究心得並參酌當今學者的意見補之、正之。學力有限,謬誤疏漏亦不能免,祈盼方家不吝賜教。
羅時進
2007年2月10日於吳門

圖書目錄

前言
詩選
感懷詩
杜秋娘詩並序
郡齋獨酌
張好好詩並序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洛中送冀處士東遊
池州送孟遲先輩
題宣州開元寺
大雨行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
長安送友人游湖南
過驪山作
獨酌(長空碧杳杳)
惜春
題安州浮雲寺樓寄湖州張郎中
村行
史將軍二首
華清宮三十韻
許七侍御棄官東歸,瀟灑江南,頗聞自適,高秋企望,題詩寄贈十韻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
東兵長句十韻
題桐葉
往年隨故府吳興公夜泊蕪湖口,今赴官西去再宿蕪湖,感舊傷懷,因成十六韻
自遣
早春寄岳州李使君,李善棋愛酒,情地閒雅
春末題池州弄水亭
除官歸京睦州雨霽
新轉南曹,未敘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吳興,書此篇以自見志
河湟
李給事二首
聞慶州趙縱使君與党項戰中箭身死,輒書長句
李侍郎於陽羨里富有泉石,牧亦於陽羨粗有薄產,敘舊述懷,因獻長句四韻
送國棋王逢
洛陽長句二首
故洛陽城有感
潤州二首
西江懷古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自宣城赴官上京
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登九峰樓
……
文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