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格莊

元朝末年,杜姓移居本地建村,以姓命村名杜家莊,後演變為杜格莊。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姜姓先祖姜伯原由寧海州峒嶺村移居本地。明末,于姓先祖於九殿由文山後村移居杜格莊。另一說為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建村。 杜格莊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4′、北緯36°42′。西臨白沙河,南與鵬化莊接壤,北與西村莊隔河相望,東靠青石公路。原屬趙疃鄉,2000年撤趙疃鄉後,劃歸行村鎮。南距鎮政府駐地4公里,東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4.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桑、蔬菜等。 2002年,全村450戶,1261人,有姜、於、王、李、邵、張等6姓,均為漢族。其中姜、於兩姓人口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杜格莊
  • 面積:約2平方公里
  • 人口:1261人(2002年)
  • 耕地面積:124.3公頃
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曾設私立國小堂。解放後,成立了杜格莊國小。1968年,投資2萬元,修建校舍21間,建立完全國小,有教師8人,學生180餘人,入學率達到100%。
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9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人均糧食465公斤,全村總收入125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500元,有各種運輸車25輛,機車50輛,電話300部,彩電300台,電冰櫃80台,洗衣機1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泥牆為主,全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
改革開放以來,村里規劃了街道,房屋高大整齊,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6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藥藥費報銷50%。1980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90年,村集體購買了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92年11月,投資20萬元安裝自來水,吃水不收費。1998年10月,投資40萬元進行了電網改造。1999年4月,投資12萬元安裝了有線電視。當年起,對60周歲以上的老人,每人補助生活費100元;村民耕種地、打麥全部免費;為困難戶免費供應口糧,並送糧上門。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姜同理經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3年成立黨支部,姜同理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建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伍15人,建立起民兵、婦女等抗日救國組織。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2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77名。自建立黨支部以來,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姜同理、姜居信、於昌彬、王西恩、於洪南、於昌生、姜合龍、王明祥、于波、於昌譚。1990年4月起,於昌譚任第十任黨支部書記。
自於昌譚任黨支部書記以來,村支部多次被中共海陽市(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8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委會。1980年10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洪南、姜居榮、於洪福、於昌生、姜居民、姜早起、於方祥、於昌譚、姜叢明、於洪國、於昌譚、姜海濤。1999年3月,黨支部書記於昌譚當選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5月,姜海濤當選為村委主任。 1993年,本村被海陽縣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科普村稱號。1998年,被海陽市人民政府授予蔬菜規模經濟村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