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村集鄉

杜村集鄉

杜村集鄉下轄26個行政村,30個自然村。 杜村集,北宋為杜村。明代保全集遷此,遂發展成集市。明正德年為杜村集和杜村屯。清乾隆年至今為杜村集。杜村集耕地面積3524畝,常住人口41225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杜村集鄉
  • 外文名稱:Du Cun Ji Xiang
  • 別名杜村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下轄地區:杜村、西營
  • 電話區號:0310
  • 郵政區碼:056600
  • 地理位置: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
  • 面積:54.49平方公里
  • 人口:41225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銅城台、鄴城遺址129師司令部舊址
  • 車牌代碼:冀D
  • 人口密度:660人/km2
  • 行政代碼:130423204
  • 隸屬政區臨漳縣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風景名勝,129師司令部舊址,銅雀台,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1961年設杜村集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68.9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杜村、杜莊、欒莊、秦村、土樓、羊羔、三教堂、齊樓、東小莊、西小莊、關村、周房村、安莊、賀村、宋村、東營、西營、趙莊、高夾河、路夾河、西夾河、張莊、梅莊、郭莊、東冀莊、西冀莊26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夾河村
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有夾河村。鹹豐至光緒年為大夾河、小夾河。今為路夾河、西夾河、高夾河。
路夾河:
據查,明初從山西洪洞遷民到此,隔河定居。此村位於河東,取名東隔河,演變為東夾河。後東夾河村分為二,此村路姓居多,改為路夾河。路夾河耕地面積3014畝,農業人口1712人。
高夾河:
此村高姓居多,改為高夾河。高夾河耕地面積2521畝,農業人口1551人。
西夾河:
據查,明初從山西洪洞遷民到此,隔河定居。此村位於河西,取名西隔河,演變為西夾河。西夾河耕地面積2952畝,農業人口1802人。老紅軍戰士,共產黨員黃金財系西夾河村人。
西營(老營):
據查,北宋時宋遼交戰,宋兵老營設在此地,得村名老營。因位於東營之西,1955年改名為西營。西營耕地面積2832畝,農業人口1719人。
東營(小營)
據碑文記載,明初張姓從山西洪洞遷到磁縣西玉曹。因遭水災遷到臨漳境內張固村。又遭水患東遷至小營,後改名東香營,簡化為東營。東營耕地面積4226畝,農業人口2527人。
東冀莊、西冀莊
據查,明初冀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冀家莊。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冀家莊。後因漳水為患,部分冀姓居民西遷,另建新村,取村名西冀家莊。留居者稱老蚴家莊,後改為東冀家莊。清鹹豐年至光緒年為東冀家莊、西冀家莊。後簡化為東冀莊、西冀莊。
東冀莊耕地面積3009畝,農業人口2748人。
西冀莊耕地面積3790畝,農業人口3098人。
東小莊、西小莊
臨漳縣志》記載,北周建德六年(577年),臨漳縣治由鄴城遷出,移至鄴東二十里。隋大業十年(614年)在此(即小莊)築臨漳縣城。臨漳縣城在小莊經歷了隋、唐、宋元和明初五個朝代。從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到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共經歷了817年。洪武十八年臨漳縣城毀於漳患,洪武二十七年,縣城遷走後取名舊縣小莊。後村分為二:東小莊、西小莊。
東小莊耕地面積878畝,農業人口646人。
西小莊耕地面積856畝,農業人口655人。
康莊、西宋村、賀村
康莊、西宋村和賀村歷史悠久,北宋已形成村落。明《嘉靖彰德府志》記載,北宋為桃源。清乾隆四十四年碑文記載,康莊和西宋村原名西古桃源村;賀村原名東古桃源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康家莊、宋家村、賀家村,村莊以性氏取名。後村名沿革,簡稱康莊、宋村、賀村。宋村1982年3月2日改名西宋村。康莊現歸西宋村轄。
賀村耕地面積2438畝,農業人口2532人。
西宋村耕地面積1761畝,農業人口1698人。
鄭家莊、三家村
鄭家莊建於是120年前。據查,因老營(今西營)鄭姓遷此種地,形成村落,稱鄭家莊。該村現歸東冀莊轄。
據查,三家村常遭水患,只留下三戶人家在此居住,稱三家村。鹹豐年為三家村、村名沿用至今。該村現歸東冀莊轄。
趙莊
明初,趙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取村名趙家莊。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趙家莊。簡稱趙莊。村名沿用至今。趙莊耕地面積630畝,農業人口594人。
張莊
張莊原名保全集。明代因受漳河水患,集市移至杜村。因張姓居多,改名張家莊。鹹豐年至光緒年為張家莊,簡稱張莊。村名沿用至今。張莊耕地面積4506畝,農業人口3200人。
郭莊
明初,郭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郭家莊,簡稱郭莊。郭莊耕地面積424畝,農業人口314人。
梅莊
明初,梅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梅家莊。清鹹豐年至光緒年為梅家莊,簡稱梅莊。村名沿用至今。梅莊耕地面積2250畝,農業人口1418人。
安莊
明初,安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安家村。清鹹豐年至光緒年為安家村。後演變為安莊。安莊耕地面積1652畝,農業人口1462人。
關村
明初,關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關家村,簡稱關村。關村現有耕地532畝,農業人口482人。
周家村、房家村
據查,明初周、房兩姓先後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周家村、房家村。清鹹豐年至光緒年為周家村、房家村。後二村合為一個行政村,取名周房村。周房村耕地面積440畝,農業人口307人。
三教堂
據查,明初從山西洪洞遷民到此,建有道、儒、佛三教神像廟堂,取名三教堂。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三教堂,村名沿用至今。三教堂耕地面積2218畝,農業人口1567人。
三教堂是功勳卓越的老幹部王景文的故鄉。
羊羔
據查,明初楊、高二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楊高”村。後演變為羊羔。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羊羔村、村名沿用至今。羊羔耕地面積1879畝,農業人口1629人。
杜莊
據查,明初杜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杜家莊。清鹹豐年到今為杜家莊,簡稱杜莊。杜莊耕地面積583畝,農業人口660人。
秦村
據《秦氏家譜》記載,此村原名丁家村。明初,河南光州固始縣鳳凰村秦姓遷此,改名西秦村。後秦姓發民成大戶,改名秦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秦家村,村名沿用至今。簡稱秦村。秦村耕地面積1362畝,農業人口1396人。
欒莊
據查,明初欒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欒家莊。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欒家莊,村名沿用至今。簡稱欒莊。欒莊耕地面積1084畝,農業人口1140人。
土樓
據查,明初,王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用土坯蓋了一座樓房。因建築特殊,故得名土樓莊,後簡稱土樓。土樓耕地2369畝,農業人口2234人。
齊樓
據查,明初,齊姓從山西洪洞遷民到此,蓋有樓房,故名齊家樓。清鹹豐年至今為齊家樓,簡稱齊樓。齊樓耕地面積1382畝,農業人口1037人。

風景名勝

129師司令部舊址

129師司令部舊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涉縣城西5公里的赤岸村,由129師司令部舊址、將軍嶺和129師陳列館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300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抗日戰爭時期,涉縣是邊區根據地的腹心地、首府縣,地處華北抗戰前哨,為華北抗戰戰略要地,八路軍129師在-、-等師-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運籌涉縣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打響了抗日戰爭中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和解放戰爭中上黨、平漢等著名戰鬥、戰役,曾有110多個黨、政、軍、財、文等機關單位在涉縣駐紮長達6年之久。建國後,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和2位元帥、3位大將、18名上將、48名中將、295名少將,先後有近百名一二九師老領導擔任黨和國家重要職務,成為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紀元,這塊紅色熱土因此被譽為"中國第二代領導的搖籃"。
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由下、下、後三個具有北方民族風格的農家四合院和一個防空洞組成,現存有司令部會議室、軍政辦公室、作戰處辦公室及-、-、李達、李雪峰、賴若愚等師-的宿辦室和警衛室、伙房等舊居及原物陳列。下院有當年師--、-、李達親手栽種的丁香和紫荊樹。1996年11月,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司令部舊址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29129
將軍嶺位於司令部舊址西北角百米處,1986年以後,-、黃鎮、-、李達、王新亭、袁子欽、趙子岳等七位將帥的靈骨陸續安放在山上,從此,廟坡山改名為"將軍嶺"。1990年10月,-同志親筆為"將軍嶺"題寫了嶺名,為"-元帥紀念亭"題寫了亭名。
129師陳列館位於將軍嶺北側山坳,屬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建於1996年,1998年12月19日正式開館,依山就勢建為兩層,占地面積13340平方米,展館建築面積2252平方米,由1個序廳、5個展室和1個半景畫館組成。展覽內容豐富、展示形式獨特、展示手段先進、參觀路線為一條龍迴環式結構。整個陳列布展內容以時間為序,從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8年時間,分為六個部分,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向廣大觀眾形象地再現了一二九師將士當年在太行山戰鬥和生活的精神風貌。

銅雀台

銅雀台位於河北臨漳縣境內,距縣城18公里。這裡古稱鄴,古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
曹操消滅袁氏兄弟後,夜宿鄴城,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銅雀一隻,荀攸言昔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於是決意建銅雀台於漳水之上,以彰顯其平定四海之功。
銅雀台在哪裡?在史書里,在漢賦、唐詩、宋詞里,在電視劇《三國演義》里,都出現過。這就是今邯鄲市轄的臨漳縣城西17公里的"古鄴城遺址保護區"內的三台村西。銅雀台位於河北臨漳縣境內,距縣城18公里。這裡古稱鄴,古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台。銅雀台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毀,地面上只留下台基一角。據文物保護部門介紹,近年來到此訪古的遊客不斷增多,臨漳縣準備以曹魏時期三台原貌為版本,動工重建銅雀台等鄴城三台。目前這一總投資7562萬元的項目已經有關部門批准。按照規劃,除了重建三台,還將建設三台文物展覽館、鄴城模型和銅雀台文化公園。
杜村集鄉
古鄴城是在古邯鄲衰微成一個普通的郡縣以後,在這塊土地上崛起的第二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自三國曹魏起到隋400餘年間,後趙、冉魏、前魏、東魏、北齊6個割據王朝的都城。中國古代的台式建築始於周,成長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台、特別是銅雀台,達到了我國古代台式建築的頂峰。銅雀台初建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後趙、東魏、北齊屢有擴建。這是以鄴北城城牆為基礎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築。當時共建有三台,前為金鳳台、中為銅雀台、後為冰井台。歷史上的銅雀台到底是什麼模樣?我想或許與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摸樣差不多。據史書載,銅雀台最盛時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按漢制一尺合現在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地圖信息

地址:邯鄲市臨漳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