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巽

杜巽

杜巽,道號履中,原名英信,祖籍浙江寧波鄞州管江村。從教42年桃李遍天下,曾任教於浙江美術學院浙江林學院,為杭州師範學院美術系(現為杭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創始人、教授、碩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院客坐教授,浙江林學院兼職教授,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名譽教授,江南書畫院名譽院長,揚州八怪書畫院名譽院長,浙江省政協詩書畫之友社理事,中國手指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等。

人物簡介,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管江杜氏為杜甫第十代子孫尚德公之後代。1940年生於上海。1955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中;1963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並以優異成績被潘天壽院長指名留校任教。師從潘天壽、諸樂三、陸維釗、陸儼少、王伯敏、周昌谷、方增先等大師。主攻人物,酷愛山水。因勤奮好學,才華橫溢,當時被譽為美院的“四大才子”之一。1965年秋應中央文化部之召,與蔡苟虹、華君武等一起設計布置北京人民大會堂西藏廳,隨中央代表團參加西藏自治區成立二周年慶典活動,並深入藏北羌塘草原、日喀則、亞東喜馬拉雅山乃堆拉山口、易貢等地寫生收集素材,於12月走川藏公路而歸,回京創作了巨幅彩墨畫《藏北草原之歌》。曾任浙江省美術創作辦會室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李源朝接見杜巽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李源朝接見杜巽教授
80年代在日本舉辦的國際水墨畫公募展中獲張大千紀念大獎。90年代初泰國詩琳通公主老師林耀先生之邀考察寫生泰國及高棉吳哥窟等地。1997年作為貴賓應邀叄加荷蘭華僑總會成立50周年盛大慶典活動,並由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阿姆斯特丹市政廳、荷蘭華僑總會聯合主辦,在歐洲著名的MOZES畫廊成功地舉辦了畫展,又先後在全國和世界各地舉辦了20餘次個展,獲法國巴黎藝術家審查委員會授予藝術家資格證書,享有世界傑出藝術家榮譽稱號。
1997年7月受浙江省政府之託,執筆將分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館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按其章法筆意仿真臨摹,填補燒毀之段使之合壁完善,以窺原本全貌,並出席在黃公望故里富陽舉行的海峽兩岸書畫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圓合暨春江雅集活動。
2003年秋應杭州市政府之託,主創反映1927年第一屆西湖博覽會盛況的巨幅工筆淡彩《湖山嘉會》,並長期陳列在杭州西湖博覽會博物館。2004年為支持江南六大古鎮申報世界歷史文仳遺產,多次奔赴周莊,同里、甪直、南潯、西塘、烏鎮等地收集素材,反覆構思,於2005年春節完成45000pxx35的工筆淡彩《江南古鎮圖卷》。接著為支持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查閱大量資料,作了上萬字筆記,於2007年秋,全程考察寫生京杭大運河沿途十八個城市,經慎密構思構圖,於2010年夏創作完成京杭大運河百米長卷初稿,並完成了其中杭州及蘇州、無錫風情圖卷75000pxx875px。2010年秋至2011年夏應邀為江蘇華西村新建74層高樓龍希國際大酒店創作了高3米寬22米巨幅國畫《錦繡華西》。
杜巽從藝半個多世紀碩果纍纍。出版有畫冊、專著、論文等數十種。其人物畫線條凝鍊流暢,用墨用色由巧而拙,巧奪自然。山水畫題材廣泛,視野無垠,內涵深邃。擅作大畫與長卷,尤以素墨淡彩江南雪為其一絕。偶作指畫亦意趣盎然。無論是朦朧的江南煙雨,還是莽莽的北國風光;無論是異國風情,還是千里山河,無不充滿了他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感悟,對繪畫事業的執著痴戀。他筆下的山水,正如著名作家趙麗宏所評:雄渾中風細膩,冷峻中見熱情,他人在驚嘆自然的雄奇中也感慨藝術的氣象萬千。著名美術評論家、他的導師王伯敏先生對他作品有四句讚譽:一、精練善琢;二、畫裡面有三大:取大貌、收大勢、取大要:三、重內因又重外化;四、筆墨功夫冶練得很深,基礎功底紮實。他的同窗摯友著名花鳥畫家盧坤峰在《江南古鎮圖》跋曰:“杜巽先生乃當今中國畫壇不可多得之全才也。舉凡山水、人物、花卉之屬,無不精能,又善丈二大幅或百尺長卷,輒舉重若輕,渾然天成,且融貫中西,獨造妙境,矯矯不受約束,誠可謂畫中龍也。”其代表作有:《東方奇觀——吳哥窟》、《西藏萬里行》、《快雪時晴圖》、《江南古鎮圖》等。先後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西泠印社出版社、榮寶齋出版社等出版專著畫冊《指墨山水》、《杜巽畫冊》、《杜巽畫集》、《當代名家畫家精選集》、《素墨淡彩江南雪》、《京杭大運河杭州風情圖卷》、《畫譜》等。

人物評價

《江南古鎮圖》跋--盧坤峰(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杜巽先生乃當今中國畫壇不可多得之全才也。舉凡山水、人物、花卉之屬,無不精能。又善丈二大幅或百尺長卷,輒舉重若輕,渾然天成。且融貫中西,獨造妙境,矯矯不受約束,誠可謂畫中龍也。
大作《江南古鎮圖》即其新近之重要作品之一。觀其內容之繁,章法之嚴,景物之設,筆墨之用,皆非常人所能到。若非全才,豈可望其項背哉!況當今時習,避難就易,了無規模,與此圖不可同日而語也。故此《江南古鎮圖》堪為稀世奇珍也,後之子孫,當永寶之。茲書一絕,以致欽佩雲耳:
大器由來晚歲成,功夫切莫自看輕。千年古鎮才俊筆,寫破江南萬里情。
2006年第5期才氣橫溢的畫壇全才
在第八屆西湖藝術博覽會上,杜巽創作的一幅題為《五峰直上插銀河》的丈八匹山水畫,赫然位居浙江世貿中心一樓展廳中堂,引來眾多觀眾駐足欣賞。這幅畫氣勢磅礴、墨彩飛揚,在格局上有北方畫派大刀闊斧的雄奇險峻,在細微處則有南方畫派的細膩潤澤。畫面通過崢嶸的山川、湍急的瀑布,表現出高山流水的雄奇與壯美,帶給人們一個博大、空靈、廣袤的天地,畫中所貫通的韻勢,更是折射出畫家胸有丘壑、氣吞山河的壯懷,令人為之震撼折服。著名美術史論家王伯敏先生對他畫裡表現出來的“大貌、大勢、大要”,表示了由衷讚賞。
杜巽,原名英信,祖籍浙江寧波,1940年生於上海,自幼沐浴在浙東青山綠水的大自然中,對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光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1955年考入中央美院華東分院附中,1958年以優異成績破格升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受業於潘天壽、陸抑非、陸維釗、陸儼少、周昌谷、李震堅等名家大師。在校時主攻人物,山水也佳。畢業時他創作的表現江南風情、人物與山水相結合的《水鄉春意》圖,被遴選赴上海、北京、加拿大等地展出,後被故宮博物院收藏。因學業出類拔萃,杜巽被潘天壽院長指名留校任教,這在潘老所授百千愛徒中,獲此殊榮者僅二人。那時候的杜巽作為莘莘學子中的佼佼者,被視為未來的“希望之星”。
1965年夏,杜巽因才藝出眾,應中央文化部之召參與人民大會堂西藏廳的設計布置,並隨中央代表團深入西藏腹地及川藏公路寫生採風,歷時四月有餘,他精心創作的人物畫《羌塘草原之春》,曾被人民大會堂布展收藏。
然而,正當畫家在藝海中乘風揚帆之時,卻被捲入“文革”風暴,人生之路大起大落。所幸的是他爾後又重拾畫筆,繼續自己的藝術生涯。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杜巽在天目山區青山湖畔工作與生活了一段時期,那裡蔚郁秀麗的山水景色燃起了他對山水畫的熾烈之情。他決心進一步系統研習山水畫傳統技法,對宋人小品和元、明、清名家名畫無不潛心臨習。他將構圖靈動別致、景象壯觀宏偉、線條和諧完美、人物刻畫和景物描繪形神畢肖的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為自己的學習範本,多次精心臨摹,每次臨摹時間均長達四個月。他常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深掘中國畫長卷內蘊,細細揣摩畫家概括生活與提煉題材諸方面的高度組織技巧和表現能力,還專門撰寫了一篇題為《中國山水畫長卷溯源》的學術論文。著名山水畫大師陸儼少先生仙逝前一年,觀看了他的第三卷臨本後讚嘆不已,在引首題曰:“可下真跡一等”。
精心臨摹《清明上河圖》為杜巽日後長卷畫藝術創作夯實了基礎,又由於青年時代西藏的採風寫生之行久久縈迴於心中,20年後他激起了欲將神秘瑰麗的西藏繪成長卷之念。於是他再次踏上了“西藏萬里行”的藝術征途,隻身遠涉絲綢古道,漫遊八百里秦川,西出陽關遙望崑崙嘉峪,深入新疆戈壁腹地,這次“遠征”行程長達1.4萬公里,燃起了他描繪西藏的靈感與激情,於是,一個雄渾壯闊、聖潔美麗的長達40餘米、寬41厘米的紙本設色巨幅長卷《西藏萬里行》在畫家筆端脫穎而出,它藝術地再現了崢嶸的橫斷山脈、皚皚的雪域群山、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浩淼寧謐的高原聖湖、遼闊壯美的羌塘草原以及孕育了東亞遠古文明的雅魯藏布江和銀峰高聳的喜瑪拉雅、金碧輝煌的布達拉宮等。此畫運用全景式構圖、散點透視等中國山水畫“咫尺千里之趣”的表現手法,以首尾連貫、極富變化的宏大結構、有張有弛的無窮變幻,對西藏的風情物貌進行了重新組合,達到新的藝術審美高度。此外,杜巽的新近創作的另一幅18米的長卷《江南古鎮》,同樣以構圖宏大嚴謹、線條流暢遒勁的手法巧取江南六大古鎮周莊、同里、直、烏鎮、南潯、西塘之精華,評論界稱此長卷“填補傳統山水畫描繪水鄉民俗之空白”,被譽為“現代清明上河圖”。
杜巽以長卷和巨幅山水彪炳畫壇,一時名聞遐邇,此外他的雪景山水畫也成了“杜氏一絕”:杜巽所繪的一幅幅獨闢蹊徑的雪景,大都取材於江南水鄉之冬。他用皴紙法繪製,整幅畫卷用誇張獨特的構圖意識、凝鍊精奇的用筆、以黑為主輔以淡彩的基調加以精瑩潔白的大塊空白,使畫面在清潤毓秀中飽含蒼茫渾厚的神韻,如夢似幻,達到“超以物象,得其環中”的佳境。王伯敏先生稱其“用筆綿密,筆勝於墨,一點一拂,神采飄然”。
2006年5月,杭州六和文化會所為杜巽舉辦了《杜巽畫集》首發式暨畫展。《杜巽畫集》分山水卷、山水小品卷、長卷、人物卷、指畫卷和異國風情卷,可謂洋洋大觀,精彩紛呈。杭州西湖國畫藝術研究院同時主辦了杜巽作品研討會,與會者都對杜巽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著名花鳥畫大家盧坤峰教授稱杜巽為“當今中國畫壇不可多得之全才也。舉凡山水、人物、花卉之屬,無不精能”;王伯敏先生為《杜巽畫集·山水卷》作《序》說,杜巽是位非常有作為的畫家,不論畫千山或萬樹,畫行雲或流水,無不“於施巧中而藏拙”,或“與拙味中而見巧趣”,獲得這個成就是不容易的。他認為,杜巽的畫還未定型。不少山水畫前輩如黃賓虹早學晚成熟,七十歲作畫未定型,到了八十歲畫法大變,豁然神化。王伯敏說,杜巽的藝術有潛力、有發展的遠大前景,預祝他今後“細研一斗墨,不只是落筆可人,還必將是落筆驚人”。
2007年初,杜巽又投入了京杭大運河百米長卷創作的巨大工程。他客居杭城半個多世紀,對西湖與運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滿著濃郁的感情,特別是那幾年我國的一些志士仁人,動議將西湖與運河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他就突發靈感,也想為申遺添磚加瓦。經過半年多的前期資料準備,是年秋,已近古稀之年的杜巽隻身從北京通州沿運河一路南下,考察了天津、滄州、德州、臨清、聊城、濟寧、徐州、淮安、楚州、高郵、楊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等城市,歷盡艱辛,收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創作素材,沿塗所見所聞更激發了他想描繪還活著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創作熱情。如何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流程最漫長、工程最複雜、內涵最豐富的人工運河用中國畫長卷的形式描繪出來,其難度可想而知。經過大半年的艱難構思、構圖,選擇京杭大運河最燦爛的明朝時期作為歷史背景,終於把1700多公里流經六個省市、溝通五大水系的大工程,通過“方寸之內,體百里之迥”的手法,——濃縮在百米長卷的構圖之內。從2009年開始,至今已完成了杭州與無錫運河段長20米寬35厘米的畫稿,把運河兩岸沿途的歷史古蹟、人文景觀、世俗風情、繁華街市、四野阡陌、舟楫橋樑、各色人物等等,一一刻畫得栩栩如生,氣象萬千,構架新穎,視野開闊,格調典雅,清麗婉轉中涌動著雄視千年古文明的大氣魄。
杜巽從教42年,從藝50餘載,依然孜孜不息,視藝術家的一生是洗骨伐髓、苦修終身的一生。著名畫家孔仲起、吳山明等諸多學友,希望杜巽繼續保持周密不苟的創作特色,發展求索成果,使生活更斑斕,作品更璀璨,漸臻藝術至境!
激情和哲思---趙麗宏(著名作家、上海市作協副主席)
靜夜,無風,無月,一個人獨對青燈,然而思緒卻如同展翅的鵬鳥,在遼闊的天地間翱翔飛舞,眼前不時閃過奇異美妙的景象:忽而是朦朧的江南煙雨,忽而是莽莽的北國風雪;清澈的溪澗在山谷中蜿蜒,晶瑩的月光在荒野里流動;億萬年的古岩,化作了表情莊嚴的臉,沉靜的目光正穿越無窮時空,審視著現代人浮躁的靈魂……
這是我讀了浙江畫家杜巽的一本山水畫冊後產生的遐想。在我的印象中,杜巽是一位擅畫人物的中國畫家,我曾見過他畫的人物,有獨到的個性和功力,想不到他也能畫出如此豐富多姿的山水!杜巽是江南人,他在畫冊的自述中有這樣的自白:少年時代在故鄉寧波東錢湖旁的一個山村里讀書樵牧耕作,自幼對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光有著天生的眷戀之情。他用畫筆描繪江南風光時,飽含著對家鄉的感情,那種濕潤溫馨的氣息從畫頁中撲面而來。在他的作品中,無論是小橋流水、桃雲柳煙,還是湖波帆影、古樹老村,都畫得空靈而朦朧,有一種淡淡的惆悵,一種夢幻般的情調。可以感受到畫家對故土、對童年往事的懷念。如果這本畫冊僅此而止,那么格局大概還不能算大。然而畫家的感情並不局限在江南的山水。他的視野,飛越千山萬壑,繪北國,畫異域,為人們展現了和江南山水完全不同的景象。使我感到驚奇的是,在描繪雄偉的北國風光時,儘管客觀景物的反差那么大,但他卻依然能保持自己的風格,在雄渾中見細膩,在冷峻中見熱情,細膩的筆墨,畫出了氣勢闊大的景象,使人在驚嘆自然的雄奇時,也感慨藝術的氣象萬千。值得一提的是,他畫異域風情的幾幅畫,如夢如幻,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想。合上畫冊,我的眼前還浮動著吳哥窟石像的那種幽遠神秘的目光。
杜巽的畫冊中,沒有一覽無餘的淺薄。在形形色色的山水中,不僅能感受到畫家的激情,也能體味出他深沉的哲思。這是一個經歷了風雨坎坷、閱遍了人世滄桑的現代人對自然、對生命、對歷史的思索和憧憬。這些用色彩和線條表達出來的思索和憧憬,要比概念化的文字動人得多。這和文學創作其實是同樣的道理:僅僅有技巧和激情,沒有獨特的哲思,很難寫出深刻的作品。我想,這是我為什麼會喜歡這些畫的更深層的原因。
巧思奇想覓見直趣---孔仲起(中國美院教授、博導)
杜巽原名英信,1955年入學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中,與我(本科)同學同事有年,少穎悟,早歲有附中三載的造型訓練打下紮實根基,轉入本科專攻人物,睿智加努力,學業勤進,時為浙江美院佼佼學子。
由人及景 借景開境
杜巽善人物,尤善民俗風情,長期心儀千古藝珍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雖已年近“知天命”,還三次全本臨摹《上河》巨著。
由人及景,由景入境,景色越畫越多,境界越畫越廣。其表現題材和取向隨著年事的增長,逐漸趨向山水畫,移情於廣袤的大自然變化。光景常新的山山水水,蓋得益於熟練的造型和筆墨功底,尤其造化之助,縱游天下名山,異域他邦,其作品旨趣追求郁茂充實、真意瀰漫的境界,寓情於景,人境兼備。每多濃烈的鄉土意識,民族情結,猶不乏異國情調的精品。諸如早期的《水鄉春意》即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羌塘草原之春》為人民大會堂布置用,《水鄉情》在日本舉辦的國際性水墨畫展中獲大獎,《吳哥奇觀》又獲國際榮譽金獎,創作的《江南水鄉》等長卷精品巨製,將為世界休閒博覽會作貢獻!
由技而巧 巧奪自然
杜巽有著非同凡響的造型手段,能熟練地表達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則毋庸置疑!但他不滿足於駕輕就熟技術的堆積,為了應對不斷更新的審美要求及千變萬化的表現對象和時代特徵,畫家長期來苦思冥想,上下求索,注重作品形式的多樣性,力創迥異於別人的風格面貌,著意於“巧”字上做文章,不拘一格傾注創作激情。
得益於“巧取”, “巧取”則妙在其中,從大自然中搜妙創真,得真趣及藝術之真諦,達到“妙造自然”之妙境。
所以看杜巽的作品,不乏巧思奇想,或變形、或變色、或周密、或概括、或秉持傳統的三遠、三疊,起承轉合,或取西洋的製作效果,塊面分割、平面構成……一切為了提高表現對象的審美情趣,甚而視覺衝擊。
由巧而拙 自然而然
然則,熟能生巧之餘作者更在意由巧而拙的追求,誠如人們在繁華巧密極致後追求樸素、真實,謂之歸真返樸。該“真”是一個具有人文內涵的“真”,該“朴”則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之“朴”。畫道由熟而巧,由巧而拙,能得真趣,不熟而巧是欺世,不巧而拙是做作,蓋“弄巧成拙之拙”質言之,熟而生!蓋流盼運筆於有意無意間,時遇措手不及的險境。既生又熟,既熟又生,天機勃露,有道“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格高難求,願畫家繼續保持周密不苟的風情創作特色,發展求索成果,使生活更斑斕,作品更璀璨,漸臻藝術至境!
杜兄索序,聊發幾句隨想,以為然否?願互勉之。
王伯敏(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美術史論家)
山川自然,為人造福,人亦為之美化。是故山川為自然美,然而亦具人文美。
山川景色,各地不同,四季不同,更有風晨雨夕的不同,千變萬化,豐富之至。畫家有個性,有專嗜專好者,作畫取材各不同。有畫五嶽,有畫三江,有專畫高樓大廈,有專畫橋樑或舟車;有畫大海駭浪,有畫萬頃波瀾,甚至寫沒有星星的夜山。概括言之,既可圖華岳千尋,又可畫長江萬里;高的萬山重疊而及於雲霄,廣遠則無涯。正使四方八荒,同所見的美景,盡歸之於畫家之筆底,故謂山水畫為大美,誠非虛言也。
畫家杜巽,善山水,卻又情繫於江南雪。他愛雪的素潔,更愛雪的晶瑩。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他曾越崑崙,入西藏,到達冰天雪地。也曾經過帕里,仰望珠穆朗瑪第三峰的冰雪。有一年,他在冬季登峨嵋山,那時風寒砭骨,道路匿跡,卻使他行於瓊林玉樹間,居然給他嘗到了別一番大雪的滋味。
杜巽,南方人。南方嚴冬不像北國,但也大雪紛飛,不過給人的感覺是平和、幽靜、素美的。這在杜巽的少年,早已深深地印於腦際。總之,有關雪的這種種不同的感受,對他來說,通過他那敏捷的審美情思,畫出了山川景色中雪的各種美的特質與意趣,而使讀者們對這些美好的畫而引起了美好的共鳴。
杜巽雪景畫展,形象地展示了他為什麼要畫雪景。他畫出來了,那么它的最美的表現在哪裡,又怎么去認識這些雪的世界,由於我的筆拙,贅言必徒勞,於是這篇小序,就讓展品的筆墨,一一地向讀者觀眾來訴說回去,如何!如何!
杜巽穩健地走著屬於自己的路
文/吳山明
杜巽是我的附中直至中國畫系的老同學。記得當年一進附中,我與杜巽便分在同一寢室,他睡上鋪,我睡鄰床下鋪。儘管大家都是十幾歲的少年,但杜巽的自理能力要比其他同學強得多。當年我很欣佩他的井井有條的學習與生活作風。在整個附中學習期間,杜巽專業成績因此也得以穩健上升。可能因為他孩時生活在農村之故,杜巽儘管後來生活在大城市,但一點沒有城裡孩子的驕嬌之氣。每當我們下鄉時,他更顯得特別能幹與活躍。不但非常適應農家生活,而且懂得農活,會捕魚捉蟹,是抓黃鱔的高手。我儘管幼時也居住鄉村,但與他比,對農民與農村的了解顯得差多了。我之所以談這一切,是因為杜巽的質樸而自然的繪畫品格的形成與其有著潛在的聯繫。
杜巽真正能力的顯示,是在進中國畫系以後。當年,他在中國畫系的全面發展很受領導的關注。為此,他在一畢業便得到了領導指派的令人羨慕的參加文化訪問團赴西藏寫生考察的機會。杜巽是從人物畫進而涉足山水畫的,他運用自己在人物畫上的造型方法與能力以及在人物畫上學到的構圖本領,把傳統與現代,程式與生活,山水與人物等多種因素糅合在一起,最終演化出了一種有創意的雅俗共賞的杜家山水樣式。杜巽的人物畫基本功是很堅實的。記得大學期間,他的《魯訊像》等作品曾給老師與同學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後來儘管主要精力放在山水畫的研究上,但仍一直畫著人物畫。我見到了其不少有新的意趣的人物畫作品,其中有人體、現代中外人物肖像、風俗風情畫等等。這些畫與他的山水畫一樣,從中可看出他所具有的全面的基礎與修養對其藝術上的演進的作用。作為一位當代有影響的優秀畫家,能出版這樣規模的大型畫集也是非常難得的。我作為老同學、老朋友,對杜巽兄藝術生涯中的這件盛事表示衷心的祝賀!因為這不僅全面反映了他豐富而多彩的藝術成果,同時也是他藝術道路上階段性成就的一個總結。“野渡無人舟自橫”,杜巽仍與其中年和青年時代一樣,每天在勤奮耕耘著,穩健地走著屬於自己的路,並且成功地形成了不同於前人和他人的繪畫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