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祠堂

杜家祠堂

祠堂是中國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堰的杜家祠堂,建於1930年,祠堂規模宏偉,設有藏書樓、醫院、學校和花園,花園記憶體有兩株羅漢松,編號為0622、0623,一株瓜子黃楊,編號為0967,時歷半個多世紀,至今長勢茂盛,鬱鬱蔥蔥。作為中國悠久歷史的象徵與標誌,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杜家祠堂
  • 地理位置:高橋陸家堰(今楊高北路2856號)
  • 開放時間:不詳
  • 建造時間:1930年
地理位置,歷史變革,建制沿革,

地理位置

20世紀30年代,為海上聞人杜月笙的鼎盛時期,真可謂獨霸一方,顯赫一時。1931年,他為了光宗耀祖,大擺威風,在高橋陸家堰(今楊高北路2856號)購地10.5畝,建造杜氏家祠,委託上海有名的創新建築廠廠主謝秉衡承建。謝又委派得意高足沈志南常駐工地,負責看工打樣。在一年多的建房過程中,沈志南全身心地投入,撲在工作上,保證了施工質量。花園所栽樹木,也由沈設計布置,精心選種。
杜家祠堂
杜家祠堂,又名杜氏藏書樓、杜宅,是杜氏宗祠的一部分。杜月笙成名以後,為了顯示自己“仁孝為先”,並能光宗耀祖,建造了這一祠堂建築,並舉行了規模盛大的落成典禮。祠成之日,包括蔣介石在內的幾乎所有當時政要名流均分送匾額,並派人到現場祝賀,成為當時轟動上海灘的社會事件。如今,家祠等其他建築均已毀損,僅存藏書樓。
杜宅坐北朝南,混合結構,二層,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左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其外立面氣勢恢宏,內部布局簡潔明快,有會議室、休息室、藏書室、壁爐等,裝飾考究,工藝精巧,風格中西合壁,杜出生於浦東高橋。1931年5月,杜月笙在故鄉浦東高橋鎮重修了杜家祠堂。原先的老祠堂只有兩間土屋,杜月笙發跡以後,為了光耀門庭,收購了老祠堂周圍五十多畝土地,新建杜家祠堂。祠堂落成以後,杜月笙請來當時老城隍廟的星相霸頭高鐵嘴,選定黃道吉日舉行“奉主入祠”的儀式。翌年初夏落成。1931年6月9日,杜舉行盛大的奉主入祠典禮,儀仗隊長達數里,蔣介石特送祝詞、匾額,國民黨軍政要員和社會各界名流近萬人前來祝賀,大慶三天,成為轟動上海的社會事件。祠堂前原有白石牌坊,門立一對石獅。主體為三進五開間院落。院內建有戲台。專辟馬路通高橋鎮。日久,祠堂破落,僅留五開間兩層樓房一幢,為杜宅。1949年後祠堂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滬部隊徵用。

歷史變革

杜家祠堂於1931年5月竣工,杜月笙定於1931年6月10日舉行杜祠落成典禮。奉主入祠典禮規格之高,排場之大,堪稱空前絕後。幾萬人的儀仗隊由六個大隊組成,國民黨政要送的牌匾,排成長長的隊伍,以蔣介石送的《孝思不匱》最為顯眼。浩浩蕩蕩的隊伍乘船經黃浦江到高橋,在高橋碼頭上搭起五丈高的五彩牌樓,一路上汽車魚貫行進,從事先新築的6尺寬、五里多長的杜高路上,駛抵陸家堰杜家祠堂。舉行奉主入祠典禮時,由陸海軍、公安局西樂隊等組成的大樂隊奏樂,要塞司令部在附近鳴禮炮21響。首先由楊虎國民政府中將參軍身份代表國民政府和主席蔣介石道賀。公祭典禮由吳鐵城劉志陸宋子文的代表以及孔祥熙何應欽的代表致祭,杜月笙率子在旁答禮。中外來賓達1萬多人。幫杜月笙籌備的都是海上聞人,總務主任是虞洽卿黃金榮,劇務主任是張嘯林,衛生主任是王曉籟、龐京周,招待主任是袁履登等。從10日到12日,演出連台好戲,“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等全都登場,極一時之盛。杜氏家祠落成典禮,連續擺出好幾天盛宴招待各方來客。掌勺主廚是高橋有名的廚師孫炳,據其兒子孫雲祥回憶,前後燒酒水達一個月之久。孫擅長燒本幫菜,杜月笙是浦東高橋人,自然用家鄉菜招待四方客人。

建制沿革

杜家祠堂位於旺蒼縣城42公里的化龍鄉石船村二組。古祠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為一木質穿斗結構組成的四合院。古祠包括山門、戲樓、廂房、天井、正殿等,總計30間。 正門東西兩邊共有四幅巨型磚雕,西邊兩幅是“桐柳杏凰群圖”和“松雀圖”,東面牆上的磚雕是“百鳥圖”和“五倫全圖”。專家稱,這四幅磚雕無論規模還是技藝,都堪稱清代磚雕的珍品。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面南正中是杜家祠堂主體建築的正門,厚重的木門上的彩繪鬥神畫高達三米。跨進大門,一具四扇鏤空雙面雕屏風隔開了院落隱約可見的光景,屏風上雕琢著諸如“英雄圖”、“太史第”、“漁樵耕讀”等傳統題材,構思巧妙、雕工細膩。屏門頂上,精密設計的六根柱子支起八卦纂頂的戲樓;戲樓上細膩的窗花紋飾精美,萬字格護欄間鏤雕龍、鳳、荷、梅等雕刻圖案,戲樓房頂龍飛鳳舞,四角翹爪,絢麗多姿。據介紹,當時風俗,宗族每逢喜慶、豐收、過年、中舉等日子,都會請戲班來宗祠唱戲。
戲樓下經五步台階進入天井。天井左右均為廂房,細膩的窗花、厚重的房門,彩繪的花紋,雕樑畫棟甚多。出廂房,爬上高約1.2米的五步台階,便為祠堂正殿“聚賢堂”,這裡開闊通透,據介紹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
該祠堂始建於清光緒19年(公元1893年),1900年落成。該古祠雖歷經百餘年,建築仍保存完好,古祠建築巧妙採用了磚雕、木雕、石雕等多種工藝裝飾,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集中體現了川北民間建築裝飾藝術和民間工藝精華,堪稱一座清代建築工藝寶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