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藤(中藥)

杜仲藤(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杜仲藤,中藥名。為夾竹桃科植物杜仲藤Parabarium micranthum(A.DC.)Pierre、紅杜仲藤Parabarium chunianum Tsiang及毛杜仲藤Parabarium huaitingii Chun et Tsiang的莖皮和根皮。杜仲藤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等地。紅杜仲藤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毛杜仲藤分布於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具有祛風濕,強筋骨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杜仲藤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捩花目
  • :夾竹桃科
  • :杜仲藤屬
  • :杜仲藤、紅杜仲藤、毛杜仲藤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
  • 毒性:小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杜仲藤,紅杜仲藤,毛杜仲藤,生長環境,杜仲藤,紅杜仲藤,毛杜仲藤,性狀鑑別,杜仲藤,紅杜仲藤,毛杜仲藤,相關論述,

別名

藤杜仲、紅杜仲、土杜仲、白杜仲、軟羌藤、白皮膠藤、九牛藤、雞嘴藤、老鴉嘴、松筋藤、白膠藤、土續斷、大種筆須藤、小白皮藤、結衣藤

入藥部位

莖皮和根皮。

性味

味苦、微辛,性微溫,小毒。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祛風濕,強筋骨。

主治

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風濕關節痛:毛杜仲藤根皮9-15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扭、挫傷,骨折:毛杜仲老藤皮15-30g,水煎服;並用毛杜仲鮮根皮搗爛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3、治外傷出血:毛杜仲根皮適量,研粉撒敷。(《廣西本草選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內服過量有頭暈、嘔吐等中毒症狀。解毒可用甘草60g,水煎服;或用紅糖60g,生薑15g,水煎服。本品不可混作杜仲使用。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剝取莖皮和根皮,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杜仲藤

又名白杜仲藤。粗壯木質攀援藤本。枝有不明顯的皮孔,具乳汁,除花冠外,全株無毛。葉對生;葉柄長1-1.5cm,有微毛;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8cm,寬1.5-3cm,先端漸尖,基部銳尖。聚傘花序總狀,頂生及腋生,花小密集,水紅色;花萼5深裂,內面基部腺體不多或缺,裂片披針形;花冠白色或粉紅色,壇狀,裂片在花蕾中內褶;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基部,花葯箭頭狀,花絲短;花盤環狀;子房具微柔毛,花柱短,柱頭圓錐狀。蓇葖果基部膨大,向先端漸狹尖成長喙狀。種子長達2cm;種毛長約4cm;絹質白色。花期3-6月,果期7-12月。

紅杜仲藤

本種與杜仲藤的區別在於:葉片卵圓狀橢圓形,背面具黑色乳頭狀腺點。蓇葖果雙生或有時1個不發育;種毛長約1.5cm。花期4-11月,果期8月至翌年2月。

毛杜仲藤

又名白喉崩、嘜卡吐、銀花藤、雞頭藤、續斷、毛杜仲、牛腿子。本種與前兩種的區別在於:全株除花冠外,均密被銹色柔毛。種毛輪生,長約3cm。花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6月。

生長環境

杜仲藤

生於海拔300-800m的山谷、疏林或密林、灌木叢、水旁等處。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紅杜仲藤

生於海拔250-500m的山林密林中。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毛杜仲藤

生於海拔200-1000m的熱帶雨林中、疏林中濕潤處。分布於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性狀鑑別

杜仲藤

樹皮呈捲筒狀或槽狀,厚1-2.5mm。外表面帶栓皮,灰棕色或灰黃色,有皺紋及橫長皮孔,黃白色,颳去栓皮顯紅棕色,較平坦。內表面紅棕色或黃棕色,有細縱紋。折斷面有白色膠絲相連,稍有彈性。氣微,味微苦、澀。

紅杜仲藤

樹皮呈不規則捲筒狀或槽狀,厚1-3mm。外表面紫褐色或黑褐色,有皺紋及橫向裂紋,皮孔稀疏,呈點狀,颳去栓皮顯紫紅色或紅褐色。內表面紫紅褐色,具細密縱紋。折斷面有白色膠絲相連,稍有彈性。

毛杜仲藤

樹皮呈捲筒狀或槽狀,厚2-5m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無橫向裂紋,皮孔稀疏細小,灰白色,颳去栓皮呈棕紅色。內表面淺棕色或黃棕色。折斷面有白色膠絲相連,稍有彈性。

相關論述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通經活絡,行氣活血。主治風濕性腰腿痛,腎虧腰痛,陽痿,高血壓。”
2、《廣西本草選編》:“祛風活絡,壯腰膝,強筋骨。”
3、《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腰腿痛,跌打損傷。外用治外傷出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