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志(復旦大學德語系青年研究員、德文譯者)

李雙志(復旦大學德語系青年研究員、德文譯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雙志,男,1982年2月18日生,畢業於柏林自由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語系青年研究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雙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82年2月18日
  • 職業: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語系青年研究員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人物經歷,學術發表,中文論文,德語論文,英文論文,譯著,

人物經歷

2004年獲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文學學士學位 ;
2007年獲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文學碩士學位 ;
2013年獲柏林自由大學(FU BERLIN)德語文學專業博士學位 ;
2007年7月至2014年12月任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助教、講師 ;
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任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副教授 ;
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獲德國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博後獎學金資助,在德國哥廷根(GÖTTINGEN)從事博士後研究 ;
2016年10月起,任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文系青年研究員。

學術發表

中文論文

- 核心期刊論文:
《語言、身份與寫作——試論卡夫卡、策蘭和赫塔·穆勒創作的文化背景》,見《當代外國文學》2010年第2期;
《鄉土經驗與世界文學——試論莫言與赫塔·米勒的文學創作的異同》,見《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
《荷爾德林與德國人的民族情結》,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2013年第6期;
《家族史與當代德國文學的歷史記憶敘述模式》,見《當代外國文學》2013年第4期;
《漢語荷爾德林的意味和形式》,見《讀書》2013年第10期;
《世態·人情·性事:<金瓶梅>的窺淫筆法與西傳曲折》,《讀書》2016年第3期;
《移情與間離:文學電影的非常規演繹:論奧地利女導演魯特·貝克曼的《失夢人》》,見《世界電影》2018年第4期;
- 其他期刊論文:
《臨界的渺然之美——評霍夫曼斯塔爾的<春尚早>》,見《德語學習》2008年第2期;
《德語文學闡釋的神學之維——評谷裕博士的<隱匿的神學>》,見《德語學習》(學術版)2009年第1期;
《失地孤客兩彷徨》,見《上海書評》2010年12月5日;
《極簡主義形式下的多重諷刺——讀海納·米勒的<心石>》,見《世界文學》2011年第3期;
《字面有深意,得意勿忘言》,見《文藝報》2013年6月12日;
《情慾的異托邦:試論歌德的《羅馬哀歌》與《西東合集》中的空間詩學》,見《同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年第6期;
《他者之眼:德語移民文學中的新動向》,見《北大德國研究》第七卷;
《萊茵河畔傳漢笛:德意志土地上的中華文明使者》,見《外國文藝》2018年第2期;
《東海西海詩心同:記德國漢學家君特·德邦》,見《外國文藝》2018年第2期;
- 論文集論文:
《流亡者群像——評克勞斯·曼的<火山>》,見《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第4卷(2010年);
《德國當代文學中記憶與現實的關係初探》,見《戰後歷史進程中的現實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學》,譯林出版社2013年5月;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雷文特羅與世紀末的自由女性神話》,見《德語文學與文學批評》第7卷(2013年);
《全球時代的跨界旅行——當代德語文學中的漫遊主題淺析》,見《全球化·多樣性·新趨勢:當代外國文學研究》,譯林出版社2014年7月。

德語論文

- "Siehst du die Stadt?". Hugo von Hofmannsthals Topographie des Ästheten, in: Literaturstrasse. Chinesisch-deutsches Jahrbuch für Sprache, Literatur und Kultur, Bd. 11, Würzburg 2010, S. 237-244;
- (zus. mit Michael Ostheimer): Sprachhäutungen. Die chinesische Gegenwartslyrik kultiviert an der gesellschaftlichen Peripherie den kreativen Freiraum, in: Neue Zürcher Zeitung v. 6. Februar 2010, S. 21 (Beilage: Literatur und Kunst);
- Der Lyriker als Kosmopolit? Die Weltoffenheit und Weltimagination in der chinesischen Lyrik der 1980er-Jahre, in: Literaturkritik.de, Nr. 6, Juni 2011;
- (zus. mit Michael Ostheimer): Ortswechsel des Schreibens. Gegenwarts- literarische Beispiele für deutsch-chinesische Rezeptionsprozesse, in: Ernest W. B. Hess-Lüttich gemeinsam mit Corinna Albrecht und Andrea Bogner (Hg.): Re-Visionen. Kulturwissenschaftliche Herausforderungen interkultureller Germanistik, Frankfurt a. M. 2012, S. 195-208;
- Eine weibliche Stimme als Mythenkorrektur. Ein Versuch über Ingeborg Bachmanns Undine geht, in: Liu Wei, Julian Mueller (Hg.): Frauen. Schreiben. Oesterreichische Literatur in China. 2., Wien: Praesens Verlag 2014, S. 176-182;
- “Noch spür ich ihren Atem auf den Wangen”. Betrachtung einer konstanten Konfiguration bei Hugo von Hofmannsthal, in: Literaturstrasse. Chinesisch-deutsches Jahrbuch für Sprache, Literatur und Kultur, Bd. 14, Würzburg 2014, S. 67-77;
- Vom Herzen zum Tier und wieder zurück. Eine Untersuchung:zur vielseitigen Tiergestaltung in Herta Müllers Herztier, in: Herta Müller und das Glitzern im Satz. Eine Annäherung an Gegenwartsliteratur, Würzburg 2016, S. ;
- Die Jugendbewegungen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geschichte und ihre Rezeption in der 4. Mai-Bewegung in China, in: Generationenverhältnisse in Deutschland und China, Berlin 2016, S. 47-58;
- Ästhetischer Narzissmus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um 1800 und 1900,in: Zeitschrift für Literaturwissenschaft und Linguistik 2016, Nr. S. 55-68.(A&HCI)
— Das Land jenseits der Mauer: Karl Kraus’‘Chinesen-Komplex’.Jüdisches Österreich – jüdisches China. Geschichte und Geschichten aus dem 20. Jahrhundert. ed. by Liu Wei, Urs Luger, Alexandra Wagner. Wien 2018. pp. 84-93;
— Konstruktion einer Seelenverwandtschaft als Beitrag zur Kanonbildung: Eine Betrachtung der Goethe-Auffassungen von deutschen Sinologen.Seminar54:2 (May 2018), pp. 231-246. (A&HCI);

英文論文

— “Wenn ich ein Chinese wäre”:The Austrian-Jewish Imagination of China around 1900 revisited.Austrian Studies24 (2016). pp. 94-108. (A&HCI)

譯著

[德] 馬漢茂等主編,李雪濤等譯:《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 (合譯);
[德] 顧彬主編: 《中國文學史 第四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合譯);
[德] 胡戈·弗里德里希:《現代詩歌的結構》,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10月;
[德] 赫塔·米勒:《托著摩卡咖啡杯的蒼白男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
[德] 曼弗雷德·弗蘭克:《浪漫派的將來之神——新神話學講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法] 菲利普·拉庫-拉巴爾特 / 讓-呂克·南希:《文學的絕對:德國浪漫派文學理論》,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12月(合譯);
[德]瓦爾特·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劇的起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德]赫爾曼·黑塞:《荒原狼》,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6月;
[奧]胡果·封·霍夫曼斯塔爾:《風景中的少年:霍夫曼斯塔爾詩文選》,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年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