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瑤

李銘瑤

李銘瑤,1931年出生於山西呂梁市臨縣高家山鄉楊家山村。從小喜愛文藝,尤其善唱傘頭秧歌。1949年參加工作,先後在縣文化館、劇團、文化局擔任團長、副局長等領導職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銘瑤
  • 出生地: 山西呂梁市臨縣
  • 出生日期:1931年 
  • 性別:男
生平,特點,排街秧歌,花甲之年,

生平

特點

李銘瑤先生是五十年代之後臨縣最著名的傘頭之一。年輕時所唱的秧歌,突出地表現為大膽潑辣,爭強好勝的特點。1950年正月,他去磧口下鄉,正遇當地鬧秧歌,人們知道他很會唱秧歌,就請他當傘頭,他接過傘就唱:
來磧口路過寨子山,
鄉親們抬舉給了把傘,
不料碰上個陳玉凡,
把我推到這“金沙灘”。
十六上學得當傘頭,
今日的孔明出茅廬,
火燒新野到破口,
擒不住孟獲不回頭。
又如和高萬青先生的對唱:
(李)鬧罷秧歌往回走,。
高先生將我往住吼,
有甚說的你開口,
無非是要來對兩首。
(高)李銘瑤年輕正有勁,
你要對唱我高興,
雖然年老上不了陣,
還想揣一下你軟硬。
(李)我年輕,你老漢,
文廟下面拉火線——
磨快刺刀好好地戰,
山水(洪水)越大越好看。
當時高萬青先生已是非常著名的傘頭,可李銘瑤仍然敢於主動挑戰,硬頂硬碰,足見其當時爭強好鬥,自信自負的性格特徵。

排街秧歌

李銘瑤秧歌的最大特色是構思奇特,風趣幽默,用詞巧妙,乾淨通俗。唱出來妙趣橫生,聽起來開心愉悅。因此他的秧歌倍受民眾喜愛,到處傳誦,當作美談。下面是他的幾首排街秧歌:
[過汽車站]
過去出門靠兩條腿,
熬死熬活來回歪,(過來過去地走)
如今在這裡把票買,
三五天就能到上海。
紙菸四條糖一包,
按伢的主戶本來少,
禮物輕重不能搞,
勉強些說上個這也好。
[過菸酒公司]
自古道做甚的甚不缺,
單眼眼看把紙菸吃,
誰知道伢是些圪出鱉,
紮上了刀子也不出血。
雲里沒雨就要走,
領導出來招了招手,
聽說這兩天有好酒,
是不是還想叫喝兩口?
秧歌唱了多半天,
觀眾們圍下一大圈,
把一點消冰水也全蘸乾,
才等得兩盒盒雲崗煙。
[過銀行]
秧歌拜年到銀行,
又添喜來又添忙,
不要紙菸不要糖,
有了票票比甚也強。
又如在一次晚會上,有人遞上紙問他臨縣唱秧歌誰最有名,他看後唱道:
多半輩子挑傘常出門,
說是個內行也不行,
有人問唱秧歌誰有名,
恐怕數我的徒弟杜雲峰。
做為一名優秀傘頭,必須是現炒現賣,出口成章,耍笑逗罵,皆成秧歌。李銘瑤正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他的許多罵人秧歌不僅自己開心,觀眾高興,連被罵者也服氣滿意。自然被罵者多為關係較好的老朋友。輕重並不在乎。如過街時被人阻攔唱道:
三歲時學會壓河撈,
久貫撈長鬧秧歌,
路過這達你攔擋,
你倒是銱粗的水蘿蔔。
除了挑傘演唱外,日常生活中他的秧歌更多。只要一有感受,立即就是一首。例如1976年全國上下清查四人幫,李銘瑤參與了立案查處工作,不久又來了個昭雪平反,要辦案人員向清查對象賠情道歉。他感慨地唱道:
粉碎四人幫搞清查,
當時的形勢誰有法,
總以為是辛辛苦苦做工作,
誰料做的噙下這蛇。(惹下麻煩)
又如1983年,縣委和政府辦公大樓竣工之後機關開始搬遷,因附屬樓未建,只能搬遷一部分。但到底是縣委搬還是政府搬,還是縣委和政府各搬一部分,方案朝令夕改。有的已經搬出又另搬回,人們意見很大。這時李銘瑤感嘆地來了下面一首秧歌:
南河灘修起一座樓,
一家人家發了愁,
一會讓走,一會讓留,
亂七八糟弄成個球!
1984年,突然興起一股“訂協定”風,行政事業單位的正常上下級關係,變成一種生意行里的成交關係,李銘瑤在一次地區文化會議上,要他在協定書上籤字時,他隨口就來了一首:
過去開會留筆記,
如今開會訂協定,
動不動就罰人民幣,
逼住讓咱攬洋戲。(攬麻煩)
1984年,臨縣對部局級領導幹部實行“一刀切”的處理辦法,凡五十周歲以上者一律退居二線。李銘瑤也在其中,由於無事可做,他感慨唱了下面的兩首秧歌:
東西舊了不好看,
人上歲數不值錢,
若要開創新局面,
千萬不能用老漢。
雖然如今下了台,
每天上班還要來,
想走了走,想回了回,
反正是你們的一隻鞋!
1979年,李銘瑤去離石小神頭地委黨校學習,不久就在全校流傳開他的許多秧歌,如:
自從來到這小神頭,
不知是些甚氣候,
一天內入伏又數九,
分不開冬夏與春秋。
今年端陽格外嬌,
勝過中秋和元宵,
雖然沒把粽子包,
一人一塊江米糕。
早起涼糕並冷盤,
一下就把肚吃壞,
渾身上下不痛快,
一天沒敢勒褲帶。

花甲之年

李銘瑤先生雖以年過花甲,但每年正月仍堅持挑傘唱秧歌,雖然數量上不勝當年,但風格上更加趨於成熟、老練,內容上更為謙和、審慎。下面是他這一時期的幾首代表作:
年輕時我曾把傘挑,
唱過的秧歌也不算少,
到如今實在覺見個老,
腦子裡遲鈍的來不了。
搗爛的鑼,潮了的鼓,
假老虎成了紙老虎,
人老了腦子不做主,
各人的底細各人清楚。
年過花甲往古稀奔,
丟盔卸甲上不了陣,
提不起馬鞭子手上碰,
服服帖帖說上個不中用。
人怕古稀草怕霜,
千年的冰雪怕太陽,
李銘瑤吃的扁食(餃子)多(“多”方言讀“當”),
如今最怕唱秧歌。
李銘瑤先生不僅有編唱秧歌的卓越才華,而且對組織安排秧歌隊的表演也有極為豐富的經驗。可以說他與高萬青、王易風等人一樣,都對臨縣傘頭秧歌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