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祥

李進祥

李進祥(1968年5月——2019年6月18日),寧夏同心人,出生於寧夏同心縣,男,回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寧夏文學院簽約作家,吳忠市作協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孤獨成雙》、短篇小說集《換水》、系列中短篇小說《清水河人物》、系列散文隨筆《人生寓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進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寧夏同心縣
  • 出生日期:1968年5月
  • 逝世日期:2019年6月18日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屠戶》《遍地毒蠍》《狗校長》
人物履歷,主要作品,主要成就,人物介紹,

人物履歷

李進祥同志1968年5月生於寧夏同心縣,1986年7月參加工作,200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019年6月18日1時40分,中國作協會員,寧夏作協副主席李進祥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在銀川去世,享年51歲。

主要作品

李進祥同志著有長篇小說《孤獨成雙》《拯救者》《亞爾瑪尼》,小說集《換水》《女人的河》《換骨》《生生不息》,法文版小說集《窮人的憂傷》《女人的河》等。

主要成就

多篇作品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轉載、入選全國年度選本、中國短篇小說排行榜等。小說集《換水》獲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短篇小說《四個穆薩》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提名。中短篇小說、散文分別獲《小說選刊》獎、《廣州文藝》獎、《飛天》十年文學獎、《朔方》文學獎、《回族文學》獎、《黃河文學》獎等。作品被譯介英、法、韓、希臘、阿拉伯等文字。獲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自治區“四個一批”人才,自治區首批“塞上文化名家”,自治區首批文化藝術領軍人才。

人物介紹

在名聲漸起的寧夏青年作家群當中,李進祥不能算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人物,但是,論及寧夏青年作家群,我們卻難以忽略這位風格特異的作家。他的小說樸素、家常,像一個未施粉黛的鄉村姑娘,然而,在樸素尋常的面貌之下,李進祥的作品卻“言近旨遠”,有著讓人不敢小覷的穿透人生的藝術力量。那種對鄉土的痴戀與悲憫,對人性的洞察與理解,對人的命運的格外關注與不倦的追問,都表明:李進祥的小說天地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開闊與豐富得多。
翻閱李進祥的作品,發現他講述最多的是“清水河故事”。清水河是李進祥家鄉真實存在的一條河流,“清水河”三個字聽起來蠻有詩意,實際上卻是一條長久奔流著的苦澀之河。一河鹹水,既不能飲用,也不能澆地,可是,清水河畔的人們卻一代又一代地生存了下來。只是,這生存確實不易。在他的“清水河女人系列”中,我們感受到的何止是物質生活的極端貧窮與匱乏,還包括渴望生活的人們的人生苦痛。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個體意識的覺醒,這苦痛也使那些不安於貧困的清水河人產生了“衝出去”的渴望與信念。令人驚訝的是,李進祥並沒有充滿激情地敘述清水河人“撲入”城市之後的“幸福”生活。相反,他如實描寫了從清水河突圍而出的馬萬成(《屠戶》)、馬清(《換水》)們在城市“丟失”自己的悲劇。即使是在做了城市小老闆的馬成(《天堂一樣的家》)那裡,成功的喜悅也總是被創業的艱辛和屈辱所沖淡。是的,清水河畔的人們無論是困守鄉土還是進城搏鬥,他們的所有付出似乎都帶著那么一點悲劇的色彩。他們知道幹活要下死力氣,知道人前不可欺瞞,做事誠信為本。然而,古老的道德自守怎敵得過包圍他們的洪水般肆虐的金錢欲望。於是,馬萬成在眼皮子底下痛失兒子,馬清、楊潔被城市擊打得遍體鱗傷;那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瘸爾利(《遍地毒蠍》),則在他煽動起來的一村人鬧騰著抓蠍子的熱潮中,最終被蠍子給予了致命一擊。
在李進祥所講述的清水河人的生活故事中,悲劇似乎無可避免地構成了尋常歲月里的某種常態,尤其是在涉及農民工生活和命運的書寫時,李進祥的筆墨似乎格外的沉重和嚴峻起來。實際上,透過生活的表象,讀者們會發現,與其說李進祥喜歡言說生活當中的悲劇,不如說作家更關注社會轉型時期中國農民所付出的沉重的心靈代價,並一直為農民兄弟們道德上所面臨的兩難困境而扼腕嘆息。那些腳上還沾有泥土的老實巴交的農民們,懷揣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睜著一雙迷惘的眼睛,一步三回頭地進了城。他們本以為靠著一身的力氣與滿心的善意,便可以在人潮湧動的都市繁華之地覓得立足之處,可大多時候,他們卻總是以喪失生命和尊嚴作為代價。於是,“逃離”成為李氏小說主人公共同的選擇。應該說,誠實的農民們逃離眼前的城市生活,不是因為無能,而實在是因為不忍——不忍做利益的爬行動物。
李進祥懷著一種悲憫,注視著清水河畔的父老鄉親。他想要弄明白這樣一個問題:是來自鄉土的農民的淳樸害了他們,還是善良者的不幸從來都別有原因?這一問,就使得他的那些敘述農民工生活的篇章,具有了超出一般同類小說的思索的力量。而這思索的力量,在這個普遍地追風逐流、過於“平面化”的時代又是多么的難能可貴。
卓越的作家從來如此:他的文學提供是新鮮的、特異的,既涌動著來自生活和生命深處的鮮活的汁液與飽滿的聲音與色彩,又升騰著作家永遠的悲憫與無盡的追問。仔細閱讀李進祥的小說,首先會發現,他是善於以“小”見“大”的。說得更明白一些,李進祥通常寫的都是小故事,而故事背後的思想和意蘊卻是頗費思量的,是一些“大”的東西。優秀作家的任務是這樣,人們熟視無睹的生活因為他(她)的重新描寫而變得既熟悉又陌生。整個生活被藝術的攝像機推近了、放大了,許多此前看不清的、模糊的內容因為放大而讓我們觸目驚心。比如《屠戶》,它的表層敘事是一個進城的農民因為貪婪而痛失所愛,而其深層卻是對現代人類的“反天道”行徑深懷憂懼。事實上,我們的人性當中本來就具有一些“惡”的因子,“文明”的功能就是要適時地控制它、阻擊它。然而,現代文明卻在某些時候召喚和“餵養”我們內心的陰暗與邪惡。於是,人類的悲劇便不可逃脫。閱讀李進祥的作品,還會發現,這位小說家的作品裡是常常流淌著“詩意”的。嚴格地說,李進祥不能算是“浪漫派”的作家,他的小說一直走的是寫實之路。然而,我們閱讀李進祥的小說,卻常常被那些穿插於作品中的感傷而優美的敘述和抒情段落深深打動。口弦子奶奶揪心扯肺般的口弦子聲,花樣子出嫁當日大肆盛開的妖艷桃花,阿依舍眼裡既苦澀又甜蜜的清水河,上述描寫相當突出地顯示了作家出色的觀察和想像生活的能力。它表明,如果一篇敘事類作品充滿了敘述者個人的種種新鮮而獨特的感受,讀者們就會像享受水分充盈的果實一樣享受作品。
當然,提及李進祥小說的“詩意”,便不能不涉及他作品中那些“沉鬱的詩意”。前面我已經說過,李進祥小說所敘述的故事以悲劇居多。實際上,除了多寫悲劇,李進祥還是一個擅長在小說中營造神秘和不安氣氛的作家,這種神秘的不安的氣氛,我把它稱之為小說中“沉鬱的詩意”。《屠戶》《遍地毒蠍》《狗校長》三篇小說的藝術描寫,最為典型地體現了李進祥對“沉鬱的詩意”的尋求與理解。
我認為,正是因為有了對小說總體氛圍的刻意追求和精心書寫,李進祥的許多小說才具有了某種現代藝術品格,才拉近了與更為年輕的一代讀者的心靈距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