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東講語文

李衛東講語文

《李衛東講語文》內容簡介:在我國古代,對教師職責最權威的論斷,無疑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韓愈的那句名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那個時候,道傳得深刻,業授得紮實,惑解得透徹,因而在施教範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便成了“名師”。到了近代,我國傳統教育的精髓與從歐美、日本等國家引進的新的教育學說相互溝通、交融,對於“教師”角色的定位又有了新的更科學的認識,對於“名師”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內容和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衛東講語文
  • 出版社:語文出版社
  • 頁數:216頁
  • 開本:16
  • 品牌:語文出版社
  • 作者:李衛東 於漪
  • 出版日期:2007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1849090, 780184909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李衛東講語文》:《名師講語文》叢書:
·語文出版社語文名師出版工程重點項目。
·於漪先生領銜主編,顧黃初先生欣然作序。
·新課改以來第一套新生代語文名師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的自我總結大系。
·活躍在課改第一線的語文教學界領軍人物以“講”的形式,展示其深邃的語文教育思想、獨特的語文教學風格。

作者簡介

李衛東,語文特級教師。現任教於首都師大附中。曾被評為山東省中學語文教學“十佳”、山東省教學能手、全國優秀語文教師,1995年獲首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語文教師教學大賽一等獎。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先後被《語文教學通訊》等6種刊物選為封面人物(名師風采)予以介紹。近十年來,在全國各地作教學報告、執教公開課一百佘場。

圖書目錄

我的語文人生
在語文的田野上
我和我的一項行動研究
對話“語文人生”
語文教師,你是誰?

我的語文理念
《論語》“問答”發微——原典“教學問答”的現代意義
語文教學:是“舉一反三”,還是“舉三反一”?
教改探索——由“公開課”說開去
突破語文教學的“端點思維”
教學反思,從“習以為常”處開始
警惕一切“霸氣”的無意識滲透
語言訓練的設計策略
上出語文課的味道來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關於教材分析的思考
關於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課堂導入語與教學切入點的設計策略
洞曉情變,曲昭文體——“自然景物”主題單元閱讀教學專題講座
依乎天理:如析薪,如解牛
重估魯迅作品的教學價值
《魯迅自傳》的三種讀法
《關雎》《蒹葭》的幾種讀法

我的語文實踐
無意與有意之間——一場由學生習作引發的討論
語文生活因“分享”而美麗——我和學生編織的童年故事
與《論語》對話——我與學生的部落格交流
人性之光——戰爭題材作品中的女性
朱自清的另一面——讀《給亡婦》
換一種眼光讀古詩——改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評講
永遠的敬畏——我在紹興百草園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跟魯迅學改文章——以《藤野先生》為例
《聽潮》教學實錄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實錄
《社戲》教學實錄
《我的叔叔于勒》教學實錄
《沁園春·雪》教學實錄
《陋室銘》教學實錄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寫作課教學實錄
“文字的舞蹈,心靈的雞湯——祝福簡訊讀寫”教學實錄

我的教學語錄
我的教學語錄

文摘

(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問答之方式
子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意謂:不冥思苦想不啟迪,不鬱積難言不開導,舉一個方面不能理解其他方面就不再講解了。這一章可謂孔子施“問答之教”的總綱領。通觀《論語》,可以看出:孔門弟子是善於質疑和發問的,夫子則是善於啟發和誘導的。
《論語》“問答”中弟子發問的方式有“直截問”“委婉問”“刨根問”“聯想問”“錆益問”“刁難問”等。
“直截問”。即單刀直入,直截髮問。“問仁”“問政”的章節大都如是。在《論語》此種方式“問答”最多。
“委婉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委婉含蓄的方式達到發問之目的。作為孔門“四科”中以“言語”見長的子貢是運用此種方式的高手。如此例,子貢日:“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日:“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子罕》)分明是想詢問孔子對出仕的態度,卻以美玉的“藏沽”而問之。
“刨根問”。即刨根問底,尋個究竟。以子貢和子路為多,各運用兩次。請看此章:子貢問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日:“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子貢於第一次問答又產生出新的疑問:即‘食’一兵“民信”孰輕孰重,於是又接連兩次設問、兩次發疑,以究問題之本。
“請益問”。請看此章:子路問政,子日:“先之,勞之。”請益,日:“無倦。”(《論語·子路》)程頤對此章評註日:“子路問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請益,則日‘無倦’而已。未嘗復有所告,姑使之深思也。”與“刨根問”不斷產生新疑不同的是,“請益問”是不動腦筋、一味要求教師再多講一些,“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夫子當然“則不復也”。
‘聯想問”。即由老師的回答而產生類比聯想,再發新疑,以求驗證。如:子夏問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日:“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子夏第一問是“直截問”,夫子作答後,他馬上聯繫到了是否“禮由仁出”這樣的大問題,難怪夫子高興地稱讚:‘館發我的是你呀!”
“刁難問”。即有意問師之難。這一點在宰予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如:宰予問日:“仁者,雖告之日:‘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日:“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意思是說: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訴他說,井裡掉下一個人,他會不會下去救呢?孔子說:為什麼會這樣呢?

序言

在我國古代,對教師職責最權威的論斷,無疑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韓愈的那句名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那個時候,道傳得深刻,業授得紮實,惑解得透徹,因而在施教範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便成了“名師”。到了近代,我國傳統教育的精髓與從歐美、日本等國家引進的新的教育學說相互溝通、交融,對於“教師”角色的定位又有了新的更科學的認識,對於“名師”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內容和標準。
我國歷來重視師道的傳承關係。所謂“名師出高徒”,短短五個字,道盡了師徒關係的全部奧秘:要被承認是“名師”,必須要有實績,必須要能用科學的、有效的方法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徒”來;“名師”與“高徒”之間,前傳後承,關鍵在一個“出”字,怎樣才能“出”,怎樣便不能“出”,現代教學法的精髓就在於努力探求這“出”的規律和“出”的藝術。
說到“傳承”,還有個方式和渠道的問題。先秦時代,萬世師表的孔子,留下了一部《論語》。世上有“課堂實錄”,在中國,最早恐怕就是這部《論語》了。到20世紀,這種教學實錄也還流行並有所發展。如梁啓超20年代在東南大學作長篇講演,其講義經聽講人記錄後成為了他唯一的一篇論述中學以上語文教學問題的重要論文:《論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後來,夏丐尊、葉聖陶曾經應邀到上海廣播電台就閱讀和寫作問題作了幾次廣播講座,講稿後經整理便成了他們合著的《閱讀與寫作》。這是現代傳媒第一次成了傳播語文教學經驗的渠道,這也是現代版的“名師講語文”之一例,那已經是20世紀40年代的事了。
改革開放以後,最早通過課堂教學實錄傳播“名師講語文”的,當推華東師大教育學教授瞿葆奎領銜主編,1980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優秀語文教師上課實錄》。出版之後,立即風行全國。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種以“優秀教師”“特級教師”等“名師”名義編輯出版的“教學實錄”“教育文庫”“名家叢書”等紛紛出版,與各種講習活動和競賽活動相配合,掀起了一股向“名師”學習的熱潮。其中以江蘇教育出版社於1996年7月出版的“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叢書為代表,從中可以看出這種“名師”讀物的基本格局。因為標明是“教學思想錄”,所以每位特級教師的介紹都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特級教師”本人“夫子自道”,詳盡地講述自己對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規律的認識,以及自己從事語文教學實踐的基本經驗(即編者認為的“教學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