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達

李衍達

李衍達(1936.10.12-),男,祖籍廣東南海,出生於廣東東莞,信號處理與智慧型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79年至1981年作為中國第一批赴美訪問學者在麻省理工學院訪問。曾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四次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等。

李衍達長期從事信號處理理論及地震勘探數據處理方法的研究。他研究的僅用相位譜、幅度譜或附加部分時域採樣點恢復有限長離散信號等問題,在信號重構理論及算法的研究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他將新的信號處理與模式識別方法用於地震勘探數據處理,取得了開拓性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衍達
  • 外文名:Yanda Li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東莞
  • 出生日期:1936年10月12日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主要成就:研究了高速網路環境下數據的發掘
    提取與多媒體數據的壓縮和組織
  • 代表作品:《信息與生命》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主要作品,獲獎記錄,社會任職,外界評價,

人物經歷

李衍達1936年生於東莞,並在東莞就讀國小。中學畢業時,正逢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實業興國的浪潮中,李衍達立志要去工業發達的北方上大學。
1954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大三時進入新組建的自動控制系學習。
1958年,李衍達成為電子學教研組助教,輔導同年級學生課程。並且參加了當時全國第一台數控工具機的研發工作。
195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留校任助教。
李衍達
1978年,李衍達被選為中國首批赴美訪問學者,從1978年到198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師從奧本海默教授學習數位訊號處理,兼修微型計算機。
1981年,李衍達回清華大學任教,先在電子學組工作,後進入模式識別教研組。回國後,李衍達在IEEE Trans發表的論文成為清華1978年後評出的第一篇優秀學術論文。此後,一直致力於信號處理理論方法及這些方法在油氣勘探與開發中的套用研究。
1991年,李衍達與常迵教授合著《信號重構理論及套用》,同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2年~1994年,擔任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主任。1994年,李衍達率先在清華大學建立網路信息研究組,並將智慧型信息處理與智慧型控制方法套用於網路控制和網路信息檢索。
1996年,李衍達創建清華生物信息學研究所,任首任所長。2002年,研究所發展成為中國首家生物信息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4年部分併入清華信息科學技術國家實驗室生物信息學研究部。
2012年1月7日,李衍達向東莞檔案館捐獻個人檔案,副市長吳道聞出席捐贈儀式。
2013年6月9日,出席王守覺院士創新創業之路座談研討會暨六十四周年成就回顧活動。
2013年11月30日,出席中國科學院學部“大型數據發展戰略研究”主題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
2015年9月10日,出席清華大學2015年教師節慶祝大會,並榮獲2015年度“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李衍達發言表示:學校在教育與教學改革,體制與機制的革新,隊伍建設以及學科發展戰略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規劃,在這種形勢下,對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將課堂學習與研究相結合。

主要貢獻

科學研究

李衍達主要從事信號處理理論和地震勘探數據處理方法的研究。在信號重構理論方面,提出了套用幅度譜和部分採樣點重構信號的新定理,使所需的採樣點由N/2減至N/6;提出了利用相位重構技術估計時延的新方法;提出了僅用幅度譜重構最小相位信號的新算法。與合作者在用不完全投影重建圖像問題上,提出了新的投影關係定理;在將信號處理、模式識別技術套用於地震勘探數據處理方面,提出了利用測井資料提高地震剖面解析度的新方法,以及高解析度速度譜估計方法;與合作者提出了採用POCS圖像復原技術恢復波阻抗剖面的方法;提出了基於零、極點估計的子波估計與反褶積方法;提出了用新的τ-S變換剔除多次波的方法,以及綜合地質、測井、地震資料預測儲層分布等。
李衍達李衍達
李衍達研究的僅用相位譜、幅度譜或附加部分時域採樣點恢復有限長離散信號等問題,在信號重構理論及算法的研究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他將新的信號處理與模式識別方法用於地震勘探數據處理,取得了開拓性成果。
李衍達在信號處理理論方法及套用的研究領域也有成就,如利用部分數據重構信號、小波分析、分形信號處理以及這些方法在油氣勘探與開發中的套用。此外,也從事智慧型信號處理的方法及系統的研究,如人工神經元網路、模糊系統、進化算法的理論模型及其在信息網路智慧型控制中的套用,研究了高速網路環境下數據的發掘、提取與多媒體數據的壓縮和組織,以及工業生產過程及設備的智慧型控制。1997年以來,主要致力於生物信息學的研究,將複雜系統的信息處理和模式識別方法套用在分子生物學中;在基因組序列的信息結構研究,基因調控網路的建模和仿真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創新性成果。
李衍達曾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四次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三次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國家優秀科技圖書獎、電子部優秀教材獎及國家教委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

人才培養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1991年至2003年期間,李衍達共培養16名學生獲得博士學位,基本情況如下:
姓名
學位類別
授予學位日期
授予學位單位
學位論文
聞芳
博士
2003年04月01日
清華大學
選擇性剪接相關問題研究
鄒紅星
博士
2002年04月01日
清華大學
參數化時頻信號表示研究
許建華
博士
2002年04月01日
清華大學
基於正定核的非線性監督學習算法研究
盧欣
博士
2001年06月01日
清華大學
生物系統的複雜性,自組織特性和控制模型研究
路海明
博士
2001年05月01日
清華大學
網路信息推薦的研究
劉宇新
博士
2000年06月01日
清華大學
關於圖像編碼與數據隱藏的算法研究
盧增祥
博士
1999年05月01日
清華大學
網路信息查詢中的若干問題研究
林盛
博士
1998年05月01日
清華大學
基於模糊判別的方向濾波技術及其在地震信號處理中的套用
湯躍忠
博士
1997年10月01日
清華大學
非線性系統的模糊控制的穩定性研究和系統化設計方法
蔡弘
博士
1997年10月01日
清華大學
自相似業務模型以其智慧型控制
張良傑
博士
1995年12月01日
清華大學
模糊神經網路技術及其在ATM網路控制中的套用研究
張海雲
博士
1993年12月01日
清華大學
信號重構理論在地震勘探中套用的研究
張學工
博士
1993年12月01日
清華大學
神經網路模式識別方法及在油氣勘探中的套用
王普
博士
1992年09月01日
清華大學
關於地震勘探子波相位問題的研究
李楠
博士
1992年05月01日
清華大學
測井信號自動對比的研究
葉龍
博士
1991年05月01日
清華大學
利用相位譜信息重構信號及半盲反褶積的研究

主要作品

中文
[1] 李衍達.信息世界漫談.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 羅發龍,李衍達. 神經網路信號處理. 電子工業出版社,1993
[3] 李衍達, 常同. 信號重構理論及套用. 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
[4] 李梢(博士後),王永炎,季梁,李衍達(導師). 複雜系統意義下的中醫藥學及其案例研究.系統仿真學報,2002, 14(11) :1429-03
[5] 鄒紅星(研究生),戴瓊海,李衍達. FMlet變換的子空間. 中國科學,2001,31:5
[6] 鄒紅星(研究生),戴瓊海,李衍達,盧旭光. 不含交叉項干擾且具有WVD聚集性的時頻分布之不存在性. 中國科學,2001,31,4,348-354
[7] 劉宇新(研究生),李衍達(導師). 基於重疊正交變換的自適應圖像水印. 電子學報,2001,10,1368-1372
[8] 李衍達. 信息與生命. 化學通報,2001,10,601-607
[9] 李衍達. 以信息系統的觀點了解基因組. 電子學報,2001)29:1731-1734
[10] 鄒紅星,王殿軍,戴瓊海,李衍達. 延拓矩陣的奇異值分解. 科學通報,45卷,14期,1560-1562
[11] 李衍達. 與信息科學的結合為生命科學的研究開闢新的前景. 中國科學基金,第13卷,第5期,1999,9,pp,307-308
外文
[1] Xiaowo Wang, Jing Zhang, Fei Li, Jin Gu, Tao He, Xuegong Zhang, and Yanda Li. MicroRNA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sequence and structure alignment. Bioinformatics,15 September 2005; Vol.21, No.18:3610-3614.
[2] Ying Huang and Yanda Li. Prediction of protein subcellular locations using fuzzy k-NN method. . Bioinformatics,Vol.20, No.1, 2004, pp.21-28, 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g366
[3] Qing Zhou and Yanda Li. Directed variation in evolution strategies. IEEE Tra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Vol.7, No.4, August 2003
[4] Ji HK, Zhou Q, Wen F, Xia HY, Lu X, Li YD. . AsMamDB: an alternative splice database of mammals . Nucleic Acid Research,2001, 29: 260-263
[5] H。Luo and Y.Li. The application of blind channel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to prestack seismic deconvolution。(Invited Paper). Proceedings of the IEEE,Vol.86,No.10,Oct.1998
[6] C-B Xiao,X-D Zhang and Y-D Li. A new method for AR order determination of an ARMA process. IEEE Trans.on SP,Vol.44,No.11,Nov.1996
[7] X-D Zhang,Y.Song and Y-D Li. Adaptive identification of nonminimum phase ARMA models using higher order cumulants alone. IEEE Trans.on SP,Vol.44,No.5,pp.1285-1288,May 1996
[8] Li Yanda. Information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a. Computer Application on Petroleum Industry, Vol.2, 1994
[9] X-D Zhang and Y-D Li. Harmonic retrieval in mixed Gaussian and non-Gaussian ARMA noises. IEEE Trans.on Signal Processing,Vol.42, No.12, Dec.1994
[10] Luo Falong, Li Yanda. Real-time computation of the eigenvector corresponding to the smallest eigenvalue of a positive define matrix. IEEE Trans.on Circuit and Systems,Vol.41,No.6,1994
[11] Yen Ta Li,A.L.Kurkjian. Arrival time determination using iterative signal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phase of the cross spectrum.. IEEE Trans. on ASSP, Vol.ASSP-31,No.2. April, 1983
[12] Yanda Li. Improvement of maximum likelihood velocity spectrum estimation. ACTA GEOPHYSICA SINICA, Vol.26, No.2, March, 1983
李衍達共發表《信號重構理論及套用》、《神經網路信號處理》等多部著作及一百餘篇論文。

獲獎記錄

科學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2015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獲獎
1999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
1999新鴻基地產信息學科獎獲獎
1997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獲獎
1993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獲獎
1991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
1989國家教委優秀教學成果獎特等獎獲獎
1986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獲獎
1984清華大學傑出論文獎清華大學傑出論文獎獲獎

社會任職

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職務
1983年1月
-
IEEE高級會員
1995年9月
2005年9月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1997年7月
-
電子學報副主編
1998年7月
-
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型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
1998年9月
2007年9月
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
1999年9月
-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
2002年7月
2007年9月
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與電氣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2年7月
-
北京大學理論生物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外界評價

李衍達指導研究生,不憚辛苦,常告弟子治學當如鷹抓走兔;承家學之淵源,高屋建瓴,常釋弟子哲學與美學、直覺與邏輯之關係;喜水好思,寧靜致遠,常誨弟子治學當戒浮戒躁;治學每有創製,但開風氣,不謀常居,常謂弟子治學當勇於開拓。李院士恭德慎行,淡泊自守,虛懷若谷,學高身正,堪為杏壇楷模。(新華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