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蕤(文學家)

李蕤(文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蕤(1911.9.20—1998),原名趙悔深,筆名趙初、華雲。河南滎陽人。中共黨員。1929年考入公費師範,1936年考入河南大學文史系。從1939年肄業於河南國立大學中文系。 30年代初涉足文藝,1935年開始在《中流》、《大公報》、《國文周報》等報刊上發表作品,反映農村破產和小人物的悲慘命運,有《柿園》、《》、《樓上》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悔深
  • 別名:李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滎陽
  • 出生日期:1911.9.20
  • 逝世日期:1998
  • 畢業院校:河南國立大學
  • 代表作品:《柿園》、《眼》、《樓上》等
生平,個人生活,著作書目,

生平

1935年,困難日益深重,他積極支持在北平的《泡沫》、《浪花》,加入北方“左聯”。抗戰爆發後,先後在《大剛報》、《前鋒報》、《中國時報》任編輯、戰地記者、副刊主編。曾在中原地區主編《燧火》等文藝報刊。
1938年8月29日,與宋映雪在河南南陽結婚。
1942年 ,河南發生空前大旱災,餓死300萬人。國民黨不準報導災情,作者冒險犯難,深入災區,寫了十幾篇報告,反映了大災的慘景,集為《豫災剪影》(重版時更名為《無盡頭的死亡線》)。
1940年,因參加胡愈之、范長江組織的國際新聞社,擔任洛陽站長,被國民黨“勞動營”逮捕。
1942年,由於支持學生“反飢餓反內戰”運動,再次被捕入獄。
1948年,攜全家進入豫西解放區,途中寫《水終必到海》,號召中原地區文藝青年和舊社會決裂投奔革命。
1949年解放後,先在《開封日報》、《河南日報》編副刊。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後,籌備河南省文聯,任副主席,主編《河南文藝》和《翻身文藝》。曾兩次參加土改,寫有短篇小說《九九歸一》等。
1952年參加赴朝寫作訪問團,在開城前線生活將近一年,連續寫了10多篇反映志願軍英雄事跡的報告文學,在《人民日報》發表,集為《在朝鮮戰場上》(重版時,更名為《難忘的會見》)。
1953年,奉調到武漢,任中南文聯、中南作協第一副主席,《長江文藝》副主編。
1956年與作家西虹二次訪朝,參加朝鮮作家代表大會。同年訪問莫斯科。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80年改正。
1978年任武漢文聯副主席,198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同年任武漢作家協會主席。

個人生活

妻子宋映雪,本名宋秀玉,1913年生,河南鄧縣人。她的父親宋子英是一名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所以宋映雪和她的兩個妹妹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環境中都不纏足、不扎耳,而且都進了學堂念書。宋映雪很小的時候就隨父親來到省城,就讀於省立開封女子師範附屬國小,接受新式教育。
1932年考入河南省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1933年改為河南省省立開封女子師範學校),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擔任學生會主席。
1933年5月15日在書店街,宋映雪和本校的幾個同學以及開封十幾個大中專學校的20多個代表組建了“青年抗日救國委員會”。大會討論了章程並做了分工,宋映雪參與《青年之友》刊物的編輯工作。畢業後,宋映雪到河南省省立開封女子師範附屬國小工作。在《河南民國日報》該報開闢了一個陣地,開辦《婦女周刊》,宋映雪擔任主編,在省級報紙上宣傳婦女解放的思想。宋映雪請來河南省省立開封女子師範的美術老師、著名畫家謝瑞階畫了刊頭,她寫了《發刊詞》,主張婦女解放,參加全民族、全人類的解放鬥爭。
1938年8月29日,在山河破碎中,他們在南陽簡單舉辦了婚禮。他們在結婚紀念冊上寫下:“在祖國遭受著空前的苦難,全民族和敵人作殊死決鬥的現在,我們把相愛5年的心,結上了牢牢的結子。現在,迎在我們面前的不是滿地的鮮花,而是殘破的河山;交織在我們心中的不是鳥語蟲聲,而是拍天怒浪。光明與醜惡、恥辱與自由,我們正置身在分水的激流中。”新中國成立後,她在河南省婦聯工作,主編《河南婦女》月刊,還在省廣播電台主持《婦女兒童》節目。
1953年,她隨李蕤調到武漢,先後在中南出版社和《長江文藝》小說組任編輯,直至離休。
其子趙致真,曾為武漢電視台台長,是第一個真正把科普節目導入中國電視螢屏的人。他主持製作的《科技之光》曾是中國電視螢屏上惟一的科普節目。

著作書目

豫災剪影(通訊,再版時更名為《無盡頭的死亡線》)1942,河南前鋒報社
掃雷英雄姚顯儒(特寫)1954,中南人民
九九歸一(短篇小說集)1955,長江文藝
在朝鮮戰場上(報告文學)1955,中南人民;重版更名《難忘的會見》,1956,中青
文藝問題短論集(評論)1955,長江
土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84,四川人民
水終必到海(散文、雜文集)1986,長江
四進虎穴(報告文學)獲解放軍總政治部榮譽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