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聯標

李聯標

李聯標,茶學家、茶樹栽培專家,茶葉科學研究先驅之一。在國內他首先發現野生喬木型大茶樹,對研究茶樹起源與原產地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研究舊茶園改造、新茶園養成技術、探索茶樹高產優質規律和茶樹品種資源收集、保存、鑑定、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成就。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聯標
  • 別名:李子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六合縣
  • 出生日期:1911年7月14日
  • 逝世日期:1985年1月29日
  • 職業:農學家
  • 畢業院校:金陵大學農學院農學系
  • 主要成就: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對研究茶樹起源與原產地作出貢獻
  • 代表作品:十年來的茶葉科學,改造舊茶園的技術經驗,論建設大面積高產茶園
生平概況,起步,建國初期,治學思想,取得成績,貢獻,早期的貢獻,理論貢獻,野生茶樹,獨到見解,卓越成果,作出貢獻,培養人才,籌建茶葉研究所,輔導留學生,人物簡歷,主要論著,

生平概況

李聯標,原名李子豐,1911年7月14日出生於江蘇省六合縣。1917~1923年就讀於私塾,6年的學習使他
熟練地掌握了古漢語。1923年考入南京金陵中學,1930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農學系,1935年畢業,獲學士學位。

起步

大學畢業後,在福建省福安茶葉改良場從事茶葉研究工作。1936年間到中央農業實驗所河南開封工作站,從事小麥推廣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所遷往四川成都。1939年轉赴貴州湄潭,籌辦中央農業實驗所湄潭實驗茶場,任技士並負責技術工作。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茶葉科研生涯。
他一向勤奮好學,在湄潭期間,白天工作繁重,晚上還經常學習到深夜。194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學部進修,從事茶葉中性質的研究,與勃納博士聯名在美國《生物化學》雜誌(1947年)發表了茶葉中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論文。他是中國早期從事茶葉酶化學研究的少數學者之一,研究成果受到茶學界的關注。

建國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正值帝國主義對我實行海上封鎖,影響了茶葉的出口。那時,李聯標在南京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從事茶葉技術研究工作,為適應茶葉出口前蘇聯的需要,他率隊赴浙江平水茶區,領導
綠茶改制紅茶成功,推動了各地改制工作的順利進行,擴大了茶葉的出口貿易。
孟德爾遺傳學孟德爾遺傳學

治學思想

李聯標治學嚴謹,敢于堅持理,經常教育學生在學術上不要隨風倒,他自己也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的。1952年,中國遺傳學界出現了背離“雙百”方針的一些做法,在孟德爾遺傳學說遭到批判的情況下,他毅然參加了由華東農林水利局主辦的米丘林農業植物選種及良種繁育研討會,他身為學習小組長,承受著壓力,堅持自己的觀點。對學派之爭,他不輕率下斷語,也不附和任何權威,而是力主分析判斷。

取得成績

1951~1958年,他在浙江茶葉改進所和浙江省農業廳任工程師與茶葉科科長期間,當時浙江省重點產茶縣的荒蕪茶園達60%~70%,個別的竟達80%~90%,生產基礎薄弱,技術推廣任務繁重。他學有專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待生產技術問題從不孤立側重某一方面,而是正確貫徹方針政策,從資金物資技術上扶持茶農恢復與發展茶葉生產,因而在墾復荒蕪茶園、改造老茶園和發展新茶園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1957年全省產茶46萬擔,比1949年增長2.3倍,對浙江省茶葉的迅速恢復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李聯標一向注重實踐,每年由他編寫茶葉技術指導綱要和主編茶葉訓練班教材,主講生產技術,深受茶葉生產第一線同志的歡迎。

貢獻

早期的貢獻

1939年,李聯標擔任湄潭實驗茶場技術室主任,建場當年就擬訂了“全國茶樹品種徵集與鑑定”研究項目,先後在全國13個省徵集了270個地方品種。50年代末和70年代中,他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又在杭州領導建立了大規模的茶樹種質標本圃,收集保存了一批茶樹種質資源,為茶樹新品種選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1941年,整理出黔北四縣(湄潭、風岡、務川、德江)地方茶樹品種10個,有的在農家推廣後受到好評。
1979年,年近古稀的李聯標依然主持農業部重點科研項目——茶樹品種資源保存利用研究,他一直認為我國茶樹品種的種質資源是世界基因庫的一部分,應盡力保存,提供利用。在他指導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於1981年共同組成茶樹資源調查組,對我國茶屬植物分布最集中的西雙版納等16個地區(州)60個縣進行了普查,徵集茶樹資源材料410份,豐富了我國茶樹種質資源寶庫。該項目獲1987年農業部技術進步二等獎。並受到國家科委、農牧漁業部關於“農作物品種資源徵集工作成績優異”的表彰。
他發表的《不同生態型茶樹引種研究》(1983年)論文,以引種15年以上的13個省87個品種的研究結果為依據,得出了茶樹在跨多緯度引種後,只要有自然馴化其生物學特性和經濟性狀都能保持相對穩定,以及一些外部形態雖易變化,但具有恢復性的論點,這就為異地換種提供了依據。此外,還對我國茶樹品種資源種質特性以及形成品種的各種因素,他還作了探索性研究,旨在著力開闢我國茶樹生態學研究。

理論貢獻

李聯標的茶學理論基礎深厚,對茶葉科技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能掌握國內外茶樹栽培和茶樹選種發展動態,從而提出過不少帶有方向性的研究課題,如“舊茶園改造技術研究”、“茶樹播種方式與密度試驗”、“茶樹高產規律與技術指標的研究”、“茶樹品種資源的收集、保存與利用”等。20多年的實踐證明,他提出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既促進了全國茶葉產銷的發展,又促進了茶葉科學研究逐步向縱深發展。
根據茶葉生產發展的需要,1981年由他牽頭編寫出版了《茶樹栽培技術》一書,以深入淺出的理論和介紹先進的實用技術,受到讀者的歡迎。1984年,農牧漁業部委託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主編《中國茶樹栽培學》。他深知這是一部反映中國茶樹栽培科學技術水平的論著。他獨具匠心地起草了編寫提綱,知人善任地組織全國科研、教學、生產等方面學者30餘人共同完成。在他古稀之年,雖經常病魔纏身,但仍以頑強的毅力和獨到的見解完成了他所分擔的寫作任務。李聯標終因積勞成疾,於1985年1月29日於杭州逝世。

野生茶樹

1941年,李聯標在中央農業實驗所湄潭茶場工作期間,雖然當時貴州的交通十分不便、生活極端困難,但
他卻自帶行李步行,對湄潭、風岡、務川德江四縣的茶樹地方品種作調查時,在務川縣老鷹山岩上首次發現中國野生喬木型大茶樹,把駐印英軍勃魯士少校宣布的在印度阿薩姆皮珊新福區發現的野生茶樹所引起的原產地爭論,又掀起辯論高潮。
湄潭茶湄潭茶
李聯標列舉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和繼他之後中國茶葉工作者與茶農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原始森林中發現許多喬木型野生大茶樹,根據植物演化歷史與古地理、古氣候的研究成果以及茶樹原始型形態、生化細胞學特徵,進一步指出勃魯士(英)、司徒博士(荷蘭)、威廉烏克斯(美)等所謂“茶葉非中國原產”的根本性錯誤;並以印度阿薩姆的地理位置和物種在地理上的分布規律,論證茶樹應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強調茶樹野生資源不可能由印度阿薩姆逆流而上分布到中國境內,從而否認了原產印度和其他的二元論多元論的論點,進一步確證了茶樹原產地為中國。
西雙版納西雙版納

獨到見解

李聯標是一位面向實際的茶樹栽培專家,他認為茶葉科學屬於套用科學,目的是為發展茶葉生產服務。長
期以來,他的研究選題都和茶葉生產緊密關聯。
富陽茶葉富陽茶葉
50年代初,中國舊茶園面積很大,牽制了茶葉生產的迅速提高,1962年在他的親自主持下,派科技人員到全國重點產茶地之一的浙江嵊縣富陽建立基點。經過調查研究,了解到舊茶園改造技術之所以推不開,一是低產原因不清,技術沒有因地制宜地得到推廣、套用;二是長遠利益與眼前收入有矛盾,民眾不敢輕易接受新技術。他提出“根據茶樹生物學特性,全面規劃,分期分批改造”的建議,使長短期的利益得到統一,從而推動了舊茶園的改造。
茶樹密植一直是學術討論的熱點,李聯標在蒐集研究國外主要產茶國種植密度和調查國內不同種植密度生產效應的基礎上,於1963年親自主持各種密植試驗,探明了密植增產的科學規律,提出了株數、覆蓋度、芽密度的種植密度概念及茶樹豐產的動態概念。這對密植增產原理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實踐證明,他的這些論點和技術措施基本上是正確的。
對於70年代後期提出的“密植免耕”栽培法,他認為實際上是在條栽密植的基礎上採用多條植的方式來增加茶園密度,與條栽密植比較,該法既能縮短投產年限,又能速成高產。但是,他在研究後認為,不同密度茶園隨著樹齡的增長,高密度的產量變異呈漸近曲線變化,生育狀況亦趨下降。他以實驗資料為依據,實事求是,從不違心說話。這一富有成效的見解,對提高科學種茶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卓越成果

李聯標一貫強調,要發展茶葉生產,必須堅持科研導向。60年代起由他主持“茶樹豐產綜合栽培技術研
究”直到80年代他仍擔任重點科研項目,即“茶樹高產栽培技術及其規律的研究”,幾乎是組織全研究室的力量,分幾個子課題協作攻關。他從中提出了茶葉產量的形成特點;茶園最適種植密度範圍;最佳定型高度;高產茶園的主要土壤理化指標;最適田間持水量和灌溉技術參數以及如何提高技術經濟效益等問題。可見,這個大項目雖是集體完成的,而李聯標作為組織者和主持人,以他淵博而紮實的專業功底作了原則性、方向性的指導,才能使這項研究得以順利進行。
茶樹高產栽培茶樹高產栽培
晚年,他對豐產研究更加重視向縱深發展,指導研究生用15N同位素示蹤法研究茶樹在秋冬季對的吸收、運轉和分配規律,得出了秋肥的作用和適宜的供氮期。在不同茶園水分的條件下,研究了茶樹活性、碳氮代謝及吸收功能,得出適宜的供水條件可以提高體內氧化還原酶促反應及碳氮合成代謝的結論,並引出今後應加強灌溉的自動監測控制研究。

作出貢獻

1964、1965和1976年,他先後參加了甘肅西藏和山東發展新茶區的考察工作,以他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經驗,為祖國新茶區的擴展與延伸做了許多工作。西北地區和山東省原是中國茶葉的主要集散地,那裡荒地多,但氣候高寒、雨量稀少,土壤偏鹼。為了科學地論證上述地區是否可以發展茶葉生產,農業部、對外貿易部和國家民族委員會組織多專業科學家作實地考察。李聯標作為首席茶葉專家,根據收集到的氣象土壤和社會經濟資料,取得了在若干地區發展茶葉生產的依據,並提出了初步規劃。甘、藏部分地區的茶葉生產已發展了起來,且產量亦逐年有所增加,不僅彌補了上述地區茶葉需要量的不足,而且還降低了運輸成本,減輕了消費者的負擔。李聯標為開創新區所付出的勞動,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1976年山東新區遇到一次特大凍害,災情之重、範圍之廣是試種以來未曾有過的。他聞訊後,立即組織力量去那裡調查茶樹凍害情況,提出了許多加強茶樹越冬管理的技術措施,並親自調查了日照莒南蒙陰膠南榮成乳山太安、新太等縣的茶樹凍害,總結了茶園地形、方位的選擇、有效抗寒防護措施,以及引種抗寒品種,採用增強茶樹抗寒力等栽培技術措施。這些對該區茶樹受害後的救護與培育都起了重要作用。

培養人才

李聯標在湄潭實驗茶場工作期間,正值日本侵略軍侵華之際,半壁山河淪陷。他深知,為挽救國家的命運,必須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因此,他決心為振興中華培養人才。教育學生“應當立大志做大事,不要當大官,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提倡機關學文化,倡導職業教育,他擔任了湄潭職業學校第一期茶科班主任,深受學生敬愛,師生感情甚篤。後來,這些學生成了貴州茶葉事業的骨幹力量。

籌建茶葉研究所

1958年,中央農業部決定在杭州建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李聯標是籌建人之一,從所址選擇、土地徵用、基本建設、人才培訓、學科設定與課題確立等,他無不親自參與。建所初期,許多研究人員來自全國各地,科研業務不熟,他憑著多年從事試驗研究的經驗,組織討論、座談報告會、參觀交流等,想方設法提高試驗研究水平。他要求科研人員既要著重研究當前生產中存在的重要技術問題,重視總結茶農技術經驗,同時也要注意對基礎理論的研究。當年的同事都把他當做良師益友,無不樂於聆聽他的教誨與指導。

輔導留學生

1960~1966年間,李聯標先後為前蘇聯尼泊爾喀麥隆越南等國的留學生和進修生講授茶樹栽培學,並進行實習和輔導。他們中的許多人已成了這些國家茶葉生產或科研部門的主管。晚年,他仍不辭勞苦招收研究生,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繼續奉獻。
李聯標為人正派,品德高尚。他一人的工資收入要負擔夫人和5個子女的生活、教育費用,家庭經濟拮据,但他從不伸手要組織補助。身為名專家,他不搞特殊化,住的是古老破舊的木板平房。他身患胃病,吃不下硬飯,常常是一碗麵條就算是一頓午餐
文化大革命”中,李聯標身心受到摧殘。但他相信蔽日烏雲總有一天會被一掃而盡。1982年落實政策後,他精神振奮,不顧年邁有病,加倍努力工作,一心想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生病期間,領導上要他在家休養,但他仍堅持去外省考察、講學,他那忘我的工作作風,令人敬佩。
李聯標的一生,是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地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受到了黨和人民的信任與尊敬,曾被選為浙江省第三、五、六屆人民代表。人們將永遠緬懷這位為中國茶葉事業奮鬥一生的茶學專家!

人物簡歷

1911年7月14日 出生於江蘇省六合縣。
1935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農學系,獲學士學位。
1935—1936年 任福建省福安茶葉改良場副技師。
1936—1938年 任全國稻麥改進所駐開封工作站技佐。
1939—1945年 籌建中央農業實驗所貴州湄潭實驗茶場,任技士、技術室主任、代理場長。
1945—1946年 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生物部進修。
1946年 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中央大學農學院兼職副教授。
1947—1948年 在福建崇安任中央農業實驗所實驗茶場技正。
1949—1951年 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技正。
1951—1958年 任浙江省茶葉改進所工程師,浙江省農業廳特產局茶葉科農技師、第一副科長。
1958—1985年 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栽培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顧問。
1980—1985年 任中國林業科學院亞熱帶林業研究站顧問。
1982—1985年 任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副主任。
1984年任浙江農業大學兼職教授。
1956—1985年 任浙江省茶葉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顧問。
1964—1985年 任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顧問。
1978—1981年 任浙江省第三屆科學技術協會常委。
1979—1982年 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第一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79—1985年 任浙江省農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和名譽理事。
1985年1月29日 在杭州逝世。
2011年7月20日,“紀念李聯標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召開。來自浙江省農業廳、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浙江大學、貴州茶葉研究所、福建茶葉研究所等多個單位離退休專家、在職中青年科技人員近百人,和李聯標先生的兒女們一起回憶李老的生平點滴、緬懷李老的踏實、艱苦奮鬥、不遺餘力扶持後輩的精神!與會同志們表示要繼續發揚李聯標先生等老一輩留下的“和敬信廉”茶葉所精神!

主要論著

1 李聯標.《十年來的茶葉科學》.茶葉,1959(4).
2 李聯標.改造舊茶園的技術經驗.中國農業科學,1963(8).
3 李聯標,汪莘野,孟慶恩.茶樹播種方式與密度試驗.科學研究年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963:7—14.
4 李聯標.葛鐵鈞,陳綽文等.茶樹豐產綜合栽培技術研究.科學研究年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963.
5 李聯標,胡海波.論菜園深耕.浙江農業科學,1964(1).
6 李聯標.論建設大面積高產穩產茶園.江蘇省農業廳,學習論文資料彙編,1964.
7 李聯標.國外農業概況(茶葉部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5.
8 李聯標,虞富蓮.山東凍害與防凍技術的調查報告.茶葉科學年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976.
9 李聯標.國際茶葉生產與茶葉科學的進展情況.國外茶葉動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978(3).
10 李聯標等.茶樹栽培技術.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11 李聯標等.不同生態型茶樹引種研究.茶葉科學研究年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983.
12 李聯標等.中國茶樹栽培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