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篤仁

李篤仁,土壤耕作學家。長期從事土壤耕作和作物栽培學研究。倡導旱地農業研究,為中國旱地農業區制定了土壤水分管理的耕作技術體系。闡述了“蹲苗”對小麥高產的重要作用。長期堅持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實地考察、總結生產經驗,推廣科研新成果。深受基層幹部和廣大農民的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篤仁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省豐潤縣岳會莊(現屬寧河縣)
  • 出生日期:1920年7月25日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性別:男
個人簡歷,生平介紹,主要論著,主要貢獻,

個人簡歷

1927-1933年 唐山市六村國小學習。
李篤仁李篤仁
1933-1939年 河北省立唐山中學學習。
1939-1943年 北京大學農學院。
1943-1945年 華北農事試驗場化學科技術員。
1945-1949年 北平農事試驗場技佐。
1949-1958年 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59-1978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員。
1978-1985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土壤耕作研究室主任。
1993年4月21日 病逝於北京。

生平介紹

李篤仁,出生於一個店員家庭。1933年在唐山市六村國小畢業;1939年畢業於唐山市中學;1943年北京大學農學院農學系畢業。1943-1945年任華北農事試驗場技術員,1945-1949年任北平農事試驗場技佐,1949-1958年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59-1978 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員、土壤耕作研究室主任,1978-1985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土壤耕作研究室主任。近半個世紀以來,李篤仁一直從事耕作(輪作)科研工作,主持和領導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土壤耕作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長期深入科研、生產第一線,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先後在北京郊區、山西省長治、平順、甘肅省臨洮、河南省新鄉、河北省高碑店、山東省德州、陵縣等縣、市蹲點跑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先後主持了“北京郊區牧草飼料作物栽培利用”;“深淺耕在輪作中的安排和作用”;“小麥高產的水肥管理和土壤條件”;“北方抗旱保墒耕作技術”;“旱地深松蓄水及創造良好的耕作層”;“砂荒地種草養畜培肥地力”以及“北方旱農地區蓄水型耕作技術體系”等多項研究課題。他認為研究土壤水分運動的規律性應與土壤肥力聯繫起來,重視“抗旱保墒”和“以水調肥”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他主張農林牧結合的生產結構和用地養地相結合的輪作制度;有機、無機相結合的肥源結構和施肥制度;深、淺、免相結合的耕作制度作為華北地區因地制宜調節土壤肥力、高效節能的農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把各種耕作措施和輪作制度對土壤熟化過程和肥力演變規律的影響,用於解決當前農業生產關鍵問題。他1985年退休後,仍隻身去河北省廊坊地區的永清縣,開展“永定河古河道的砂荒地種草養畜研究”工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廊坊地區開展工作奠定了基礎。李篤仁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樂於助人。工作上實事求是,生活上簡樸無華。在1985年12月,年逾花甲的李篤仁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他以更大的熱情投身於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上。他勤奮努力,撰寫了不少既有科學價值,實用性又很強的著作和論文。主編了《實用土壤肥料手冊》,參加了《中國小麥學》、《農業土壤管理》、《中國農業土壤概論》的編寫工作。曾任中國耕作制度研究會第一屆副理長和中國土壤肥料研究會第一屆理事等職。

主要論著

1 李篤仁.《播種前鎮壓對穀子玉米增產的初步結果》.農業科學通訊.1956 (4):243~244
2 李篤仁.《土壤鎮壓在農業生產上的意義》.華北農業科學.1957,1(2)
3 高惠民,李篤仁參加編著.《農業土壤管理》.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8
4 李篤仁.《實用土壤肥料手冊》.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9
5 金善寶,李篤仁.《中國小麥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528~560

主要貢獻

1、為北方旱地農業區制定了以“蓄、保、提、用” 為中心的耕作技術體系
自50年代起,李篤仁同廣大科技人員一道,先後在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內蒙古、新疆、北京等省(區、市)對旱地農業生產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他認為,旱地農業區主要分布在我國華北、東北的西部和西北地區,大多缺乏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時肥料不足,造成這些地區土壤瘠薄、肥力低下,加上降水偏少,特別是在丘陵山區,天然降水就成了農作物生育期所需水分的唯一給源。李篤仁意識到如何通過耕作措施,達到最大限度地將天然降雨蓄納於土體之中是旱地農業區最重要的任務。1957年在分析了解蘇聯馬爾采夫耕作法的基礎上,在晉東南地區進行了試驗研究,提出了在北方旱地農業區,夏季要“深松蓄墒,納伏雨,供秋用”;秋季要“秋耕耙耱,蓄水保墒,集秋雨春用”;春季要“播種前後鎮壓提墒保全苗”;“生育期適時管理,科學用水”的“蓄、保、提、用”為中心的耕作技術體系,在抗旱保墒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主張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得到了套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各地領導的重視和民眾的歡迎。
2、深入民眾 聯繫生產 發現問題 開展科學研究: 早在五六十年代,李篤仁回響中國共產黨的號召,長期深入科研、生產第一線,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解決生產問題。1957年,北京雙橋農場種了大面積苜蓿,曬乾後打捆,落葉嚴重。當時,李篤仁在該地蹲點,也為此事急得幾天睡不著。他經過仔細觀察,發現曬乾後的苜蓿,白天用手一攥掉葉,而晚上被露水打濕後,用手再攥就不掉葉,於是向農場建議改變打捆時間,解決了生產上的一大難題。1980年,在山西長治周圍各縣考察時,李篤仁發現當地春播作物捉苗難。他不分晝夜與其他科技人員和有經驗的老農促膝長談。認為影響晉東南地區春播作物捉苗的主要原因是春天多風,雨少,當地又習慣於隨犁隨種,造成土壤過松,跑墒嚴重而缺苗。於是,他到各種類型地塊親自踏看,結合儀器測定,制定出不同作物出苗的種床適宜緊實度,認為鎮壓時每平方厘米壓力不超過500克為宜。為了便於向民眾宣傳,李篤仁把它概括為“沒鞋底不沒鞋幫”,非常通俗,又易於讓農民了解和運用的語言。同時,為解決農民這一難題,他又與當地科技人員一道,研製出了機引鐵磙鎮壓器。為了推動科學種田,1980年冬,年逾60歲的李篤仁,帶領助手,抱著幻燈機,跑遍了晉東南各縣,走鄉串村,宣傳科學種田的道理,使當地農民由相信老天,轉到相信科學。為當地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科學風氣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