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混

李混

李滉(1501—1570)大韓民國錢幣1000元上的人物。字景浩、季浩,號退溪、陶翁、退陶。朝鮮李朝程朱理學家,朝鮮朱子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退溪號稱“韓國朱熹”,是朝鮮在退溪建立書院,從事教育和著書事業,被公認為是朝鮮王朝最權威的老師。著有《退溪集》(68卷)、《朱子書節要》、《啟蒙傳疑》、《心經釋錄》、《聖學十圖》、《四端七情論》等。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滉
  • 別稱:李退溪
  • 字號:季浩
  • 所處時代:朝鮮李朝時期
  • 民族族群:朝鮮族
  • 出生地:慶尚道
  • 出生時間:1501
  • 去世時間:1570
  • 主要作品:《聖學十圖》
簡介,生平,紀念,哲學理念,學術主張,歷史影響,著作,

簡介

李退溪出生於(韓國李朝)燕山君七年(相當於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卒於宣祖三年(相當於明穆宗隆慶4年,公元1570年)。出生於慶尚道禮安縣溫溪里,李滉是家裡七男一女當中的么子,父親李值是一名進士,卻不幸在李滉才七個月大時英年早逝,剩下母親朴氏以農耕織布維持生計。然而在那種艱苦的環境下,李滉的母親依然嚴格的教育他,要求他“品行端正,專於學問”。雖生於士族門閥,但貧苦與喪父的事實令他成為被輕視的對象。從那時開始對學問產生興趣的他,12歲便正式學習<論語>,22歲進入成均館學習。11年後,他考中科舉,擔任過戶曹佐郎、正言、承文院校理等官職。然而在他官職日日高升並擔任了豐基郡郡守的時候,主動辭去了官職告老還鄉。到他70歲去世的那天為止,他一共擔任過140多個官職,其中有79次是他主動申請辭去的。而令他這樣做的原因,不是為了官場的高職或者是榮華富貴的生活,而是為了“可以使自己品行端正的學問”。於“知天命”之年離開官場後,隱居於現陶山書院處的李滉,根據“退而居於溪邊”之意取號為“退溪”。

生平

李滉1501年出生於今韓國慶尚北道安東市,是家中最年幼的孩子。 李滉自幼聰明,12歲時就開始學習《論語》。他喜愛陶淵明的詩句,18歲時寫有詩句《野塘》。 20歲開始學習《易經》和宋明理學。
1523年,李滉進入成均館。1527,中考當官。33歲的時候李滉重返成均館後又從官。他曾擔任過140多個官職。由於厭倦朝鮮中宗時期的宮廷紛爭,李滉曾多次辭職,但又多次被任命為地方官員。在此期間,李滉進一步發展完善了朝鮮的紹修書院。 明宗時期,在明宗多次邀請下,李滉67歲時重返朝政。明宗因病猝死後,宣祖任命他為禮曹判書。但李滉卻辭職回鄉。 在宣祖多次邀請下,李滉68歲時再次重返朝政。在此期間李滉編纂了《聖學十圖》。70歲時李滉最終退休。1570年逝世。

紀念

李混
1000元韓圓上印有李滉的頭像。韓國首爾市中心的退溪路,以及跆拳道的退溪套路都是以李滉的字號命名的。
許多研究機構和大學的系別也都以“退溪”命名,比如首爾的退溪學研究院,慶北大學的退溪研究院,檀國大學的退溪研究院和圖書館。

哲學理念

在哲學上,李滉既反對以徐敬德為代表的唯物主義,又排斥佛教和王陽明的主觀唯心主義,崇信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他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主宰,如果沒有“理”,便沒有天地和人類萬物,一切都將不存在。他承襲朱熹的未有天地之前畢竟先有一個“理”,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的觀點,將“理”看作為超自然、逾時空的精神本體,而自然界以及整個人類社會則是由“理”派生的,不過是“理”的表現而已。
李滉反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信奉朱熹的“先知後行”說。但他又認為人有兩種人性,即“本然之性”和“氣質之性”。由“氣質”的“清濁”與“粹駁”而有“上智”、“中人”、“下愚”之分,即“天理”、“知行”相兼的人屬於“上智”;“知足而行不足”的人則為“中人”;“知昧行惡”的人是“下愚”。李滉以此為李朝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合理性辯護。同時,李滉認為人們雖然具有“氣質”之差距,但經過個人的不斷讀書和修養,差距可以縮小,亦能達到聖人的境地。
李滉強調“天理”與“人慾”的對立,要求人們放棄“人慾”,服從“天理”。在他看來,“四端、七情”與“天理、人慾”有所不同。“四端”就是“天理”,“七情”卻不盡同於“人慾”。因為“七情”包括為善為惡的兩種可能,而“人慾”則一定是“惡”的。“天理”和“人慾”是完全對立而不可並存的。讀書、修養的目的就是革盡“人慾”,復盡“天理”。李滉的“理欲”觀反映了當時李朝封建當權者的思想和利益。

學術主張

李退溪希望通過認真地觀察事物和生活去尋找人生的真諦。他以此為根據,進一步發展了理學。由中國孔子創造並由孟子發揚光大的儒學,被傳承為東方正統的學問。中國宋朝的朱子融前人之所學,把它發展為研究宇宙和人根本問題的理學。而朝鮮王朝的李退溪則進一步發展此理論,提倡“儒學的根本為‘理’”的“主理論”。在16世紀的朝鮮王朝,尊重經驗知識的“主氣論”是理學的另一個分支,然而李退溪則希望通過學習去探求人生的真諦,以更好的理解人和事,並通過這些去尋找自己根本的面目。
實際上,退溪哲學的核心可以總結成為對所有人和事的一種“尊敬”,而把它轉換成現代的語言就是“和諧”。如果人與人、人與自然都可以相互尊重,那么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和諧,並且生態危機、社會矛盾和國家分爭都可以一一消除。因此,在壬辰倭亂時傳入日本的退溪思想,成為日本近代儒學的主體思想。現在,在中國、美國、歐洲以及世界其它地方都召開有“退溪學國際學術會議”,研究它成為解決21世紀各種問題的方案。
李退溪以“理氣互發說”為思想核心,建立了嶺南學派,之後又設立了“陶山書院”,培育後人並進行學問研究,他是朝鮮王朝最權威的教育哲學家。但重要的是,他從來不以學者的權位自居,反而常常與奇大升和李珥等人進行自由討論。這樣去發展學問的他,無愧被稱為“東方朱子”。

歷史影響

李滉的哲學思想在朝鮮哲學史上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日本朱子學的發展也產生一定的影響。韓國政府紀念這位思想家以及對李退溪“韓國朱子”的歷史世界和對儒學的尊崇體現在細節之中,比如,韓國第三版的1000元紙幣的正面印有號稱“韓國朱熹”的儒學家李退溪的頭像,此外,首爾特別市鐘路區北部亦有一條退溪路用以紀念他。

著作

《退溪全集》
《聖學十圖》
《朱子書節要》
《心經釋義》
《宋季元明理學通錄》
《四端七情錄》·《四七續篇》
《天命圖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