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新(中共中央組織部前副部長)

李步新(中共中央組織部前副部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步新,曾用名李忠良、李忠華,1907年8月出生於江西省上饒縣碧霞村一個貧農家庭。讀過4年私塾。1927年春參加上饒石嘴頭農民協會,任理事。1928年至1929年參與領導上饒地區農民暴動。192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鉛山縣區委書記、上饒縣委副書記兼軍事部長。1933年底隨紅軍挺進縱隊幹部團,赴皖浙贛開闢工作。1934年任中共上(饒)橫(峰)戰地委員會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步新
  • 別名:李忠良
  • 出生地:江西省上饒縣碧霞村
  • 出生日期:1907年8月
人物簡介,生平,

人物簡介

李步新,曾用名李忠良、李忠華,1907年8月出生於江西省上饒縣碧霞村一個貧農家庭。

生平

1934年  1934年6月下旬,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紅七軍團及所轄第十九師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對內仍稱紅七軍團)。11月初,奉中央軍區電令,紅七軍團與閩浙贛軍區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組成更強有力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其主要任務是爭取以運動戰消滅敵人,創建皖浙邊新蘇區,一方面策應中央主力紅軍戰略大轉移,一方面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推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李步新參加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成為幹部團成員之一。
1934年11月底,方誌敏率先遣隊轉戰皖南。12月14日,先遣隊在太平縣譚家橋(今黃山區譚家橋鎮)戰鬥失利後,兵分三路進軍柯村蘇區(位於太平、黟縣、石埭等縣交界處),作短期休整。12月16日,途徑太平縣新豐時,方誌敏決定李步新等留在地方,組織開展游擊鬥爭。李步新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上級的工作安排。分別時,方誌敏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在這裡開展工作,要依靠這裡的黨組織,領導人民民眾,同敵人作長期的鬥爭”。
1935年  1935年1、2月間,中共涇(縣)旌(德)寧(國)宣(城)中心縣委在涇縣成立,洪維恭任書記,李步新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和中心縣委游擊隊政委。縣委制定了“積極向外出擊,擴大宣傳”的鬥爭方針,確定了游擊隊和地方黨的任務。游擊隊的任務是:打擊地主保全隊和敵人便衣隊,宣傳組織民眾,打土豪籌款;地方黨的任務是:發動民眾抗租、抗稅、抗抽丁,組織農會、婦女會、少共團、自衛隊。涇旌寧宣邊區的革命烽火由此越燒越旺。 1935年3、4月間,李步新等率游擊隊向宣城寧國、旌德等地出擊,連戰連捷。其後,游擊隊在旌寧交界處的大王山休整時,遭敵襲擊,游擊隊迅速轉移;李步新左腳負傷,被送到與旌德縣三溪相鄰的太平縣裡浮溪劉永壽家養傷。
1935年10月間,李步新歸隊時,涇旌寧宣中心縣委正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其原因,主要是原涇縣少共縣委負責人等叛變後,帶敵人“清剿”根據地,涇太邊區一部分黨組織遭破壞,洪維恭等中心縣委領導相繼犧牲,中心縣委臨時負責人腐化動搖,幹部思想陷於混亂。摸清情況後,李步新立即著手整頓游擊隊和地方黨的組織,加強游擊隊和地方幹部的團結教育,並調整了中心縣委,由李步新任書記。經過整頓,黨的組織逐步壯大,武裝力量和民眾運動得到迅速發展。至1936年春,中心縣委先後設立了3個區,即特區(寧國板橋)、一區(宣涇邊區)、二區(旌德),其中寧國板橋一帶還建立了少共團支部以及成年團、兒童團、婦女會、赤衛隊、互濟會等民眾組織,當地保甲制度為農會組織所代替;游擊隊擴大到200餘人,游擊根據地發展到縱橫100餘華里。
1936年
1936年1月,國民黨糾集七十八師和四十五旅等正規軍及當地保全隊,共3000餘人,對涇旌寧宣根據地發動了“圍剿”。地方黨組織再次遭到破壞,中心縣委同上級黨組織也失去了聯繫。為保存革命力量,中心縣委決定突圍,尋找中共贛東北省委。2月,李步新率游擊隊180餘人,跳出敵人的包圍圈,經旌德、太平、石埭、黟縣,在休寧西鄉彰公山腳下里莊,找到了贛東北省委。
1936年4月,贛東北省委在彰公山召開省委擴大會議,分析研究當時的政治形勢,討論決定皖浙贛邊區工作的方針任務。會議決定,中共贛東北省委更名為中共皖浙贛省委,下轄贛東北、皖贛、上浙皖、下浙皖和開婺休5個特委。其中皖贛特委,王豐慶任書記,李步新任副書記兼紅軍獨立營政委。皖贛特委開闢的游擊根據地,以祁門為中心,逐步發展到休寧、婺源、浮梁、都昌、鄱陽、湖口、彭澤等縣。下轄祁婺休、祁浮婺、浮樂(平)婺和都湖鄱4箇中心縣委,李步新兼祁婺休中心縣委書記。皖贛特委領導的紅軍獨立營有100餘人,各中心縣委和縣委也建立了數十人不等的游擊隊。
1937年
1937年上半年,國民黨對皖浙贛邊區紅軍游擊隊進行了大規模的“清剿”。皖浙贛省委紅軍獨立團和皖贛特委紅軍獨立營先後陷入敵軍重圍,損失嚴重。更為嚴重的是,皖浙贛省委和贛東北、上浙皖、下浙皖、開婺休4個特委均遭破壞。面對這種險惡環境,皖贛特委及其游擊隊仍堅持戰鬥在皖浙贛邊。他們一面留下少數人在內線堅持鬥爭,與民眾共赴患難,一面將游擊隊轉移到外線,在敵人力量較薄弱的地帶,加強武裝活動,與敵人繼續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兩黨以民族利益為重,實現第二次合作,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37年12月初,陳毅從南昌到祁門舍會山,向皖贛特委傳達中共中央關於國共合作抗日的指示,並代表中共中央東南局將中共皖贛特委更名為中共皖浙贛特委,王豐慶、李步新分別任正、副書記。隨後,根據陳毅關於迅速將紅軍游擊隊集中進行整編的指示,皖浙贛特委將李步新、王豐慶熊剛倪南山等率領的各地游擊隊,共300餘人,改編為江西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
1938年
1938年1月,陳毅又從南昌來到浮梁瑤里,改組了皖浙贛特委,宣布由李步新接任書記。2月,江西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在瑤里召開抗日誓師大會。會後,根據陳毅命令,除留下一部分短槍隊和留守處工作人員外,李步新率領江西抗日義勇軍第一支隊先行開往歙縣岩寺。4月,編入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三營。同月,中共皖南特委潛口成立,李步新任書記。此後,李步新開始將工作重心轉入恢復皖南黨的組織。
皖南特委的領導下,皖南先後成立了中共徽州中心縣委、歙績休中心縣委,以及黟縣縣委、休寧縣委、歙縣縣委、太平縣委、旌德縣工委、旌涇邊區縣委、旌德縣委、黟縣工委等。同時,在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和民運工作隊的配合下,還發動、組織皖南民眾,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一批進步青年紛紛參加新四軍等抗日武裝,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
1941年
1941年1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事變中,李步新率部分幹部突圍時負傷,但終於衝出敵人的重圍,轉移到江北無為縣。4月,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在無為白茆洲重建皖南特委,李步新任書記,兼長江縱隊政委。 1942年2月,李步新任皖中區黨委副書記,參與新四軍七師的組建和領導工作。5月,新四軍七師在白茆洲正式成立,李步新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歷經8年的抗日戰爭,新四軍七師主力和地方部隊發展到2萬人,地方武裝發展到7000餘人。
1946年
1946年後,李步新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國統區工作部副部長、長江支隊(南下幹部隊)政委、華東野戰軍南下先遣隊副政委。皖南解放後,歷任蕪湖市軍管會副主任、主任,中共蕪湖市委書記、市長,中共皖南區黨委副書記等職。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他率領部隊轉戰大江南北,多次負傷,但他不屈不撓,同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初,李步新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部長。1952年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組織部副部長。1955年6月任中共中央組織部政法幹部管理處處長、部務委員。1960年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文化大革命”期間,李步新被隔離關押,下放勞動達7年之久。雖身處逆境,但他始終相信黨,堅信共產主義,與林彪、“四人幫”一夥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保持了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
1978年
1978年7月,李步新復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1980年後任顧問。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他工作很忙,但從未忘記戰爭年代與皖南人民結下的魚水深情。早在建國初和三年困難時期,就兩次邀請當年冒著生命危險為他治傷的劉永壽去上海、北京作客。當他得知劉永壽在赴京途中病故,妻子改嫁,兒子劉春華年僅7歲時,即寫信與地方政府聯繫,安排劉春華的生活、讀書,直至其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1982年初夏,他還親赴皖南,為戰爭時期被錯殺的幹部平反昭雪,並專程到太平縣新明鄉,看望里浮溪民眾。他深情地說:“在戰爭年代裡,皖南的民眾、地下黨的同志在革命鬥爭中都是很堅強的,為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皖南人民真是比爹娘還親。如果沒有皖南人民的掩護,我也早犧牲了。現在,當年的民眾大都去世了,我永遠懷念他們。”
李步新曾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第三、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和第五、第六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1992年
1992年1月30日,李步新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病重期間,他曾囑咐家屬,後事從簡,不搞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不留骨灰,捐獻角膜,將遺體獻給醫學科研事業。他為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作出了最後的奉獻,充分表現了一位老共產黨員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