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樺天橋人物耍猴圖

李樺天橋人物耍猴圖

《李樺天橋人物耍猴圖》是1948年李樺創作一幅中國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樺天橋人物耍猴圖
  • 作者:李樺
  • 創作年代:1948年
  • 畫作類型:水墨中國畫
  • 規格:縱46.5厘米,橫27.8厘米
  • 材質:紙本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中國人物畫講究“傳神”。在傳統中國畫論中,早在東晉時期的顧愷之就提出“以形寫神”的命題,其後對人物畫“形神觀”的要求幾乎沒有太大的改變。宋代文人畫的倡導者蘇軾,雖然提倡繪畫要有詩意和風神,反對過分拘泥於“形似”,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但他仍然強調“形”的準確和畫中應當具有的“常理”。元代文人畫大興,強調繪畫的寫意性,人物畫漸趨式微,對繪畫寫實性的要求更是日微。清末、民國時,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樣式和主張衝擊著中國畫壇,不少有識之士都致力於中西融合,借鑑西方繪畫樣式和方法改良中國畫。引入並借鑑西方的素描方法和樣式就是其中的一種。而李樺的《天橋人物-耍猴》卻獨闢蹊徑,將西畫造型的寫實性、黑白版畫的明暗對比與中國畫的寫意性結合在—起。

作品賞析

作者以極其簡練的藝術語言,形象地勾畫出天橋藝人真實的生活狀態。解放前的北平,天橋可以稱得上是最繁鬧喧囂的地界之一。說書的、唱曲的、打把勢賣藝的、耍猴的……五行八作,各色藝人,憑藉自己的能耐,在那裡展技獻藝。你看,畫面上這個耍猴老漢,頭帶一頂砌日的寬沿冒子,頸系一方圍巾,上身著皂色衣衫,腰系一條麻繩,下身穿一條單薄的褲子,黑色綁腿扎住褲腿,腳蹬一雙灑鞋。左手握一細棍,還牽著一隻小猴子,右手拿著銅鑼。不知什麼原因,耍猴老漢正向場外喝斥什麼。也許畫面外還有另外一隻猴子,正向圍觀的看客索要食物;又或許它不聽主人的吆喝,與圍觀者逗弄;抑或是向對它無禮的圍觀者施以報復,才招惹得耍猴老漢如此怒顏厲色地呵斥。而畫中的猴子,正在討好主人,也可能因理解遭喝斥的同伴而向主人求情。
藝人們雖然地位卑微,生活困窘,卻有著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畫家以版畫用刀般肯定的線條勾畫出老漢的面部輪廓和五官,略施皴染,表現解剖結構和人物性格。左顴骨的一筆勾勒及右顴骨的墨色皴擦,凸現出老漢的消瘦面龐。唇上短髭、頜下和兩腮的短須、臉上的皺紋及眼角的魚尾紋,體現出他的年齡和生活的滄桑。頭上的帽子用單線勾勒,以淡墨略染。脖子上系的圍巾,以寥寥數筆勾畫出來,極為簡練。上身皂色衣衫,以濃淡、深淺不同的墨色闊筆寫出,時見飛白,以重墨勾畫衣褶,再以不同深淺的墨線補充不足,可謂“大膽下筆,細心收拾”。褲子僅以單線白描的形式勾畫,線條鬆動圓潤,很好地體現了布料的質感和量感。所勾線條並不拘泥於傳統線描中“十八描”的用執行緒式,而是率意勾畫,既有傳統用線的筆意,又不拘泥於傳統,令人感覺輕鬆裕如,足見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白描功夫。所勾線條與面部如版畫般奏刀似的用筆和上衣的闊筆揮寫形成鮮明對比。
畫家以線條勾勒出布鞋大的輪廓,並施以濃淡不同的墨色,綁腿僅以重墨一抹而就,用筆果斷利落,“寫”的意味極濃。整個人物,從頭到腳,以黑、白、灰三個簡單但變化自然的色相來表現,充分借鑑了黑白版畫中的長處,給人一種既簡單又豐富的視覺感受,真可謂“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畫面用筆、用墨極為洗鍊,毫無贅筆、廢墨。猴子描畫得精靈古怪,身穿短褂,左臂前伸,左爪攀拉著牽繩,動態自然生動,解剖結構準確,神態富有擬人化色彩,仿佛與人對語。作品對形象的把握不禁令人想起元代王繹在其《寫像秘訣》中所講的“彼方叫嘯談話間,本真性情發見,我則靜而求之。點識於心,閉目如在眼前,放筆如在筆底”的人物畫創作要求。此作構圖也極具匠心:主體人物頂天立地,形象突出;背景不著—物,令人產生畫外有畫、弦外有音的感覺。

作者簡介

李樺(1907—1994年),曾用名浪沙、小泉,廣東番禹人,畫家。1926年畢業於廣州市立美術學校,1930年留學日本。1934年在廣州組織現代版畫會,從事新興木刻運動,主編《現代版畫》。1940年代受聘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50年以來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版畫系主任,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出版有《李樺木刻選集》、《李樺畫集》、《美術創作規律二十講》和美術評論集《西屋閒話》、《美苑漫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