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源

李景源

李景源,1945年7月生,天津寶坻縣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 位。1982年定為助理研究員,1988年評為副研究員,1993年7月晉升研究員職稱,從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 院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哲學研究》雜誌主編,《中國哲學年鑑》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職稱評定委員會評審,中國 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景源
  • 出生地:天津寶坻縣
  • 出生日期:1945年7月
  • 職業: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 代表作品:《史前認識研究》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人物經歷

出身農村的李景源1965年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在那個“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特殊年代裡,即使身處大學校園也無法得到正規、系統的高等教育。在京郊昌平縣的農村“半農半學”了3年之後,1968年冬天,李景源從人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吉林省軍區農場勞動鍛鍊,一年半之後又被調到位於長春的第二工具機廠工作。8年下來,人民大學哲學系畢業的李景源成為了一名車、鉗、銑、刨、磨樣樣精通的熟練工人。
李景源
1978年,得知剛成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恢復招考研究生的訊息,已經脫離專業10年之久的李景源馬上做出了考研的決定。短短半年的複習時間,他就從900多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順利考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歷史賜予的這樣一個轉折性機會,他抓住了,並且從此沒有放手。
“文化大革命”之後的中國,百廢待興。社科院研究生院當時甚至都沒有自己的校舍,只能借北京師範大學的校舍進行教學。哲學系因為招收的學生相對較多,就與其他各系分離開來,單獨辦學。當時33歲的李景源和同學們一起,先後從北京市總工會幹校搬到通縣的一個汽車旅館,後來又搬到位於玉泉路的北京市十一學校,幾經周折才最終完成了學業。回顧當時的求學歲月,李景源說:“當時的條件確實比較艱苦,但是我們這批人大都也並不覺得這個有多苦。可能是苦慣了吧!能夠有這么一個安靜的地方看書學習就覺得已經很不錯了。”無論是在通縣打地鋪睡通炕,還是後來搬到望京的新校園,在李景源的記憶里,當時最重要的事情始終是怎樣創造和珍惜學習的機會。例如,研讀經典作家們的重要著作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可能是一件極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是在當時的研究生院學子們那裡卻是一件極力求之而不能得的美事。他至今還記得,當時為了蒐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班上的同學想盡了各種辦法,其中的第三卷因為在市面上很難買到,大家只能相互傳看。而一本《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則被他翻到書頁發黃髮爛。
1985年,已經40歲的李景源再次回到了研究生院,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我們問他,當時社科院並沒有對研究人員的學歷、學位有特別高的要求,作為已經獲得了碩士學位的他來說,為什麼還要繼續讀這個博士呢?他的回答很出乎我們的意料,但對於李景源而言卻又在情理之中:“其實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只是覺得自己既然有某些方面知識的不足,就一定要想辦法補課。而在所里工作既然有這樣的條件可以繼續深造一下,那就不能錯過了。”
1998年,李景源被調往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工作。臨走之際,他把哲學所分配給他的青年公寓連同房產證退還給了所里。他說,那個公寓位於海淀區中關村附近,他並不是不知道那樣一處房產的價值,但是他更了解所里同志們住房條件的緊張,既然自己已經離開了哲學所,就應該把房子讓出來,留給更需要的同志。
2002年,57歲的李景源被調回社科院哲學所主持工作。上任以後,李景源憑著自己的科研和工作能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6年來,他在哲學所所長的任上堅持著“學術立所”的傳統,保證了哲學所在社科院每兩年一次的“優秀科研成果獎”評獎中每屆都能獲得一等獎;哲學所每年的學術成果占到社科院全院的1/8~1/7左右。這些成績是對作為所長的他6年來工作最大的肯定。2004年黨中央啟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李景源以哲學組首席專家的身份參加了這一重大理論工程,並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於2005年11月進行的第26次集體學習中就“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為中央領導同志進行了講解。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主要論著
《史前認識研究》(專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年3月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專著,主編兼撰稿人) 重慶出版社 1991年6月 (此書先後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學術成果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1977年-1991年優秀科研成果獎)
《永恆的魅力》(專著,主編兼撰稿人) 光明日報出版社 1992年10月
《認識發生論》(專著,與人合著) 人民出版社 1991年9月
《毛澤東方法論導論》(專著,主編兼撰稿人)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3年12月 1996年7月重印。
《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分析》(專著,副主編及撰稿人)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新世紀文化走向》(專著,主編之一及撰稿人)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統戰學基礎理論研究》(專著,主編兼撰搞人) 華文出版社 2002年6月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習讀本》(合著) 學習出版社 2001年10月
《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合著) 北京出版社 2002年10月
  • 主要論文
實踐的結果和目的 《哲學研究》 1980年第6期
關於實踐的科學概念和真理的標準(與李崇富合著) 《學術月刊》1982年第3期
論目的 《學習與探索》1982年第5期(該文被《新華文摘》1982年第12期轉載)
李景源李景源
論主體對客體關係的層次性 《福建論壇》1982年第6期(此文1986年收入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哲學教學參考資料》一書)
人與外部世界的價值關係 《關於人的學說的哲學探討》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馬克思的實踐觀的形成 《馬克思哲學思想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
實踐結構分析及其意義 《辯證唯物主義論叢 第2輯》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論價值範疇 《青海社會科學》 1983年第1期
馬克思的主體-客體理論 《哲學研究》 1983年第3期
科學認識、價值意識和實踐目的 《光明日報》 1983年5月2日:
主客體關係三題 《青海社會科學》 1985年第1期
論皮亞傑發生認識論的幾個問題 《人文雜誌》 1985年第2期
有益的哲學思考 《人民日報》 1983年10月24日
評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原理”(與夏甄陶、劉奔合著) 《哲學研究》1985年第3期
評皮亞傑的反映觀 《光明日報》 1984年7月23日
論實踐結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10月
知識結構要有一個變化 《光明日報》 1985年2月25日(該文被《新華文摘》1985年第4期轉載)
簡論重複實踐的邏輯意義 《光明日報》 1985年5月27日(該文收入《社會變革中的哲學思考》 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12月)
主客體問題研究的新進展 《哲學研究》 1985年第6期(該文被《新華文摘》1985年第9期摘登)
淺談思維結構及其功能 《光明日報》 1985年9月18日和9月30日連載
實踐和思維主體的形成 《人文雜誌》 1985年第5期
評皮亞傑的活動認識論 《社會科學輯刊》 1985年第6期
把握科學研究的藝術 《讀書》 1985年第9期
對認識奧秘的新探索 《光明日報》 1988年10月17日
論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 《哲學研究》 1988年第11期(1990年被日本學者譯成日文發表)
對價值問題的新探索 《人民日報》 1989年9月4日
論認識論中的“相似”範疇 《人文雜誌》 1990年第1期
談談認識的張力 《光明日報》 1990年5月28日
認識·圖式·客觀性 《哲學研究》 1990年第1期
簡論主體和客體概念 《哲學研究》 1990年第5期
現代中國哲學(與趙鳳岐合著) 《現代世界哲學》 重慶出版社 1990年10月
正確把握哲學基本問題,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社會意識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主義發展》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1年5月
發生認識論述評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輔導》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 《哲學研究》 1991年第6期(此文收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12月)
論主體和客體的關係 《人文雜誌》 1991年第5期
時代的發展和認識論的課題 《天津社會科學》 1991年第5期
基於實踐的“古今中外法” 《哲學研究》 1993年第2期
毛澤東提出領導和民眾相結合命題的方法論意義 《理論探索》 1993年第6期(此文已由中央黨校出版社等數家出版社共同推出的《領導科學文庫》錄入出版)
毛澤東思想方法論的形成道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1993年第6期(此文收入《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貢獻》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4年12月)
真理觀與價值觀相統一的光輝典範――試論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的內在結構 《哲學研究》 1993年第12期
具體分析――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人文雜誌》 1993年第6期
近代以來中國改革思潮中的價值觀 《唯物史觀與價值觀》 北京出版社1994年10月
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基礎 《哲學研究》 1996年第11期
市場經濟與文化建設的關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1996年第6期
構建與政治經濟相協調的新文化 《光明日報》 1997年5月31日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通訊》 1997年10月14日
堅持馬克思主義要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 《光明日報》 1997年8月2日
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精神文明建設成就座談會”發言摘登 《光明日報》 1997年9月3日
李景源李景源
紅雨隨心翻作浪――十四大以來的精神文明建設成果 《民主與科學》 1997年第5期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 《哲學研究》 1997年第10期
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與廖申白、余涌、孫春晨合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通訊》 1997年8月15日
公民道德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廖申白、余涌、孫春晨合著) 《領導參閱》1997年第28期
公民道德建設的三個基本課題和經驗教訓(與廖申白、余涌、孫春晨合著) 《領導參閱》 1997年第24期
公民道德建設的若干重要環節(與廖申白、余涌、孫春晨合著) 《領導參閱》 1997年第25期
公民道德是一項系統工程(與廖申白、余涌、孫春晨合著) 《領導參閱》1997年第26期
我的求學之路 《從這裡走向輝煌》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年6月
抓住關鍵,深入本質 《光明日報》 1998年3月23日
對統戰理論教學的幾點認識和看法 《社院信息》 1999增刊第2期
論學風 《光明日報》 1999年1月29日
關於搞好鄧小平統戰理論教學的幾點思考 《鄧小平理論教學實踐與探索》華文出版社 1999年2月
關於統戰理論教學的三個問題 《社院信息》 1999年增刊第3期
哲學創新要立足改革實踐 《北京日報》 1999年5月19日
尊重理性與科學 《光明日報》 1999年9月3日
剷除邪教滋生的思想土壤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1999年11月12日
論文化的綜合創新 《長春市委黨校學報》 1999年第5期
統戰學研究要堅持真理觀與價值觀相統一的原則 《統戰幹部教育》 2000年第2期(《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0年創刊號轉載)
唯物主義真理觀與價值觀的統一(與賈旭東合著) 《清華大學學報》 2001年第4期
弘揚‘五種精神’推進偉大事業(與賈旭東合著) 《光明日報》 2001年5月15日
學習鄧小平的思想方法 《學習時報》 2001年2月12日
“三個代表”是對黨的性質宗旨和根本任務的新概括(與賈旭東合著) 《光明日報》 2000年12月12日
關於統一戰線理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1年第11期
統一戰線系統的構成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02年第2期和第3期連載
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展(與賈旭東合著) 《光明日報》 2002年4月16日(該文由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轉載)
深刻理解哲學社會科學的地位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2年7月23日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光明日報》 2002年7月23日
哲學社會科學的崇高使命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2年8月22日
與時俱進與實踐方法論 《光明日報》 2002年9月10日
中國哲學家在21世紀的學術使命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2年10月17日
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3年9月25日
與時俱進是“三個代表”的靈魂,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2003年7月24日(《中國青年報》2003年8月3日轉載;修改後刊登在《光明日報》10月14日理論周刊上)
理論要回答民眾關心的問題(與李濤合著) 《人民日報》 2003年4月3日
在實踐中推動理論創新 《經濟日報》 2003年7月9日
深入研究科學與人文融通的機制 《中國哲學史》 2003年第4期
治學嚴謹的學者 誨人不倦的師長 《讓哲學引導社會進步》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論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原理 在“中國哲學大會2004”上的主題發言
  • 參與編撰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事典》8.5萬字;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條目2萬字;
《哲學小百科》條目1.5萬字;
《中國哲學年鑑》條目8.5萬字;
《中國百科全書》條目1.4萬字;
《中學百科全書》條目1.2萬字;
學術討論會綜述、書評、序言總計28篇。

人才培養

他經常給研究生們舉胡繩晚年的著作《從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作為例子:“胡繩之所以會成為一代大家,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其一生所有的論著都是和社會現實緊密相連的。因為近代中國面臨的最大現實就是‘救亡圖存’這一歷史重任,而這也正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立足點。在研究中能夠抓住這樣一個基點,就有可能做出大學問,成為大家。否則,空談與現實無關的‘純研究’,縱然可能有某種學術上的價值,但是其社會意義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且這樣的研究,其學術發展的生長點也是很可質疑的。”
李景源李景源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每個時代的哲學都應當關注和思考那個歷史時期的重大命題。因此,李景源極力主張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與時代相結合,與時代、與世界相互作用。他反覆強調,研究哲學的學者,尤其是做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學者,必須反覆研究近現代中國的歷史,緊扣時代課題,不能和時代相隔絕。脫離了與當下的聯繫,再好的人文精神也無法對社會、對現實產生很大的作用。而立足時代、立足中國,則是實現哲學與現實結合的關鍵。“立言需因事、裁斷必由己”,這句名言本出自王夫之,李景源以此作為自己治學的信條。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李景源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道路的30年。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轉向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學術視野越來越廣。他正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歷史課題,做一個時代的思考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