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星(民族學家)

李星星(民族學家)

李星星,漢族。民族學家。祖籍河北省磁縣。1950年2月2日出生於山西臨汾。生長於四川成都。“文革”中“上山下鄉”插隊落戶鹽源彝族自治縣。後回城當工人。1980-1986年,在四川省委黨校任政治經濟學教員。1985年於西南師範大學專科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星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臨汾
  • 出生日期:1950年2月2日
  • 職業:民族學家
簡介,學術成果,

簡介

漢族。民族學家。祖籍河北省磁縣。1950年2月2日出生於山西臨汾。生長於四川成都。“文革”中“上山下鄉”插隊落戶鹽源彝族自治縣。後回城當工人。1980-1986年,在四川省委黨校任政治經濟學教員。1985年於西南師範大學專科畢業。1986年調入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從事民族學研究工作至今。現任研究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首批“省委直接掌握聯繫的高層次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民族學家李星星民族學家李星星
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主持和參加省級及跨區域合作研究項目6項,參加國際合作科研項目6項。出版獨著與合作專著11部。發表、提交學術會議及學術講座等各類學術文章50多篇。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社科獎1項,及其他學術獎項8項。
代表著作及論文:《李星星論藏彝走廊》,《蟹螺藏族——民族學田野調查及研究》,《擴張與交往——區域歷史文化簡論》,《曲折的回歸——四川酉水土家文化考察札記》,《攀西裂谷上的生長點——攀枝花經濟輻射及民族關係》,《圖騰演化的邏輯》,《土家火鋪與乾欄》,《閏鹽古道》,《藏彝走廊的歷史文化特徵》,《論“民族走廊”及“二縱三橫”的格局》,《粟(小米農業)經長江上游南傳的途徑與方式》,《藏彝走廊的爾蘇文化圈》等。
在社會、大專院校、學術組織及學會兼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系列學術評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博物館兼職研究員,四川大學藏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專門史碩士研究生特聘教師,西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特聘教師,四川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都市人類學會理事,中國西南民族學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理事,四川省民族學會理事,四川省民俗學會理事等。
自我寫照:“職業常跟山交道,生活好與水糾纏。”生性開朗、率直、好強且富於同情心;生活自由散漫,不拘小節且明大義;求知求實,勤于思考,敢於標新立異;喜愛遊山玩水,愛好圍棋、游泳、足球、詩詞曲賦,民族民俗物品收藏。
李星星在瀘沽湖調查李星星在瀘沽湖調查

學術成果

專著:
《擴張與交往—區域歷史文化簡論》(合,排名1),巴蜀書社,1989年6月出版。
《川東酉水土家》(合,副主編,排名3),成都出版社,1993年9月。
《曲折的回歸—四川酉水土家文化考察札記》(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4年10月。
《攀西裂谷上的生長點—攀枝花經濟輻射及民族關係》(合,排名1),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2月。
《涼山─大西南開發的制高點》(合,排名1),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7月。
《新世紀的挑戰—四川民族地區文化變遷的田野考察和研究》(合,排名1),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03。
《長江上遊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研究》(合,排名4),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川藏民族地區城鎮化進程及社會文化變遷》(合,排名1),2002年底結項,待出版。
《蟹螺藏族——民族學田野調查及研究》(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長江上游四川橫斷山區生態移民研究》(合,排名1),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李星星論藏彝走廊》(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蟹螺藏族圖錄輯》(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論文:
《攀枝花市鹽邊縣少數民族經濟問題研究》,《民族論叢》第七輯,1989年。
《圖騰演化的邏輯》,《民族論叢》第八輯,1990年。
《土家火鋪與乾欄》,《民族論叢》第十輯,1992年。
《論都市的攀枝花模式》,《民族論叢》第十一輯,1993年。
《民族地區建立大工業城市的反思》(合),《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三期。
《“兩線一片”的開放新態勢—兼論出海通道對攀西開發的意義》,《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第一期。
《閏鹽古道》,載《巴蜀文化論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土家與客家》,《四川客家研究通訊》第2輯,1999年。
《酉陽龍潭鎮:一個小城鎮的文化遺產》,提交2000年世界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北京中期會議論文。
《急速變遷中的涼山彝族》,提交2000年第三屆國際彝學研討會論文。
《西部開發在民族地區面臨的挑戰》,載《走進西部》,貴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
《么些閏鹽古道今昔》(合),載《玉振金聲探東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06。
《氂牛文化及“邛籠”新釋》,《中華文化論壇》,2002增刊。
《黔江地區的河川交通及商品經濟的歷史》,載入渡部伍、霍威編《四川的傳統文化及生活技術》,日本東京慶友社,2003.03月。
《藏彝走廊的歷史文化特徵》,《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一期。
《藏彝走廊的歷史文化特徵》(續),《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二期。
《四川民族地區城鎮化進程與少數民族》,提交2003年中國西南民族學會第十二次年會論文。
《藏彝走廊的地理範圍及藏緬語民族先民歷史活動假說》,提交2003年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談發展民俗旅遊的理念》,載平武縣人民政府等編印《白馬藏族文化與旅遊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03.09。
《論“二縱三橫”的“民族走廊”格局》,《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第3期。
《論藏彝走廊》,載入石碩編《藏彝走廊:歷史與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粟(小米農業)經長江上游南傳的途徑與方式》,《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第4期。
《土家與客家》(修改本),載《四川移民與客家文化學術研討論文集》,四川天地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藏彝走廊東部的地理態勢與人文特點》,載袁曉文編《藏彝走廊東部邊緣族群互動與發展——平武縣各民族歷史、文化、民族關係及民族政策研討會論文集》,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
《藏彝走廊本波文化帶概論》,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6
《南方絲路與爾蘇藏族先民》,《中華文化論壇》,2008.12增刊。
《媽媽給的石頭:對於藏彝走廊小族群“什巴-覺”崇拜的觀察與思考》(講演記錄整理稿),載入王銘銘編《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0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6月。
《藏彝走廊研究的啟示》,提交2009昆明世界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論文,載入袁曉文主編《藏彝走廊:文化多樣性、族際互動與發展》(上),民族出版社,2010年9月版,
《從“都廣之野”到“邛都之野”——略論蠶叢及古蜀族群歷史變遷》,中華文化論壇,2009.11,增刊。
《藏彝走廊分區概說與分區討論》,2009.10,(未發表)。
《彝族歷史運動述略》,2009.10.提交2010西昌“彝族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以則爾山為中心的爾蘇藏族地方社會》,提交2010“中國地方社會史研究新途徑”廈門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鯀禹啟行為辯》,提交2010汶川“大禹及華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
《文本沙漠 情感綠洲》(合),待發表於王銘銘編《中國人類學評論》,2010年12月號。
《建構中國民族走廊學說的意義》,提交2010年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第十五次年會論文,待發表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末期。
講演稿:
《為什麼研究藏彝走廊》,在2009西昌“藏彝羌走廊及西部石棺葬學術研討會”主題發言稿。
《文化的毀滅性——我的另類文化自覺》,在中央民大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學術講座講演稿,2010.3。
《什麼是人類學田野調查》,在四川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學術講座講演稿,2010.3。
調研報告:
《康定縣瓦澤村經濟調查》,《民族論叢》第六輯,1988年。
《四川藏區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民族論叢》第九輯,1991年。
《四川藏區的林業問題及政策要求》,同上。
《調整四川藏區政策的意見》,同上。
《關於調整四川藏區政策的研究報告》(合),內部發表,1991年。
《西南山地民族遷移問題—關於高山彝族下遷的建議》,《理論文稿》,1992年第3、4期。
《川滇邊“納日”人族稱問題的由來與現狀》,《民族研究動態》,1994年第一期。
《西昌黃聯客家社區調查》,載入《四川客家歷史與現狀調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3。
《鹽邊大村納恆人考察》,載入楊尚孔、白郎主編《四川納西族與納文化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12月。
《木洛瓦的命運——一個失落在即的歷史空間》,2010.12.待發表。
民族志:
《木里、鹽源、巴塘等地納西族的歷史與現狀》,《四川民族史志》,1993年第三期。
省志民族志《四川土家族》,2010.6.
省志民族志《四川傈僳族》,2010.6.
紀念文章:
《紀念吾師李紹明先生》,西部廣播電視讀城雜誌,2009.09,總第224期。
《為中國民族學貢獻一生的李紹明老師》,當代史資料,2009.10.
《紀念李紹明先生》(合作),China Quarterly,2009.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