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尉古劍

李教尉古劍

古劍寒黯黯,鑄來幾千秋。

白光納日月,紫氣排鬥牛。

有客借一觀,愛之不敢求。

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

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

願快直士心,將斬佞臣頭。

不願報小怨,夜半刺私仇。

勸君慎所用,無作神兵羞。 白居易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李教尉古劍
  • 創作年代:唐
  • 文學體裁:律詩
  • 作者:白居易
作品特點,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特點

白居易的諷喻詩,善於運用變化萬端的比興手法,塑造各種真實的受迫害者的藝術形象,揭露和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暴政和不合理現象,因而這些詩不少成為反映現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名篇,《李都尉古劍》就是其中一首十分出色的詠物詩。這首詩所運用的比興手法是很高明的,通篇只借用一把李都尉古劍作為描寫對象,但每一個字都是作者自身的寫照,意思極為明確,雖然著墨不多,而出語卻紆徐委婉,具有無窮轉折之妙,耐人尋思
比喻新穎,精用典故,妥帖自然,不著痕跡,也是這首詩的鮮明特點。諸如白光納日月,紫氣排鬥牛、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願快直士心,將斬佞臣頭都有化用前人詩語之處。這些典故,加強了詩的形象性,使詩句內涵更深刻、豐富。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托物寄興的詩,詩人以古劍象徵剛正不阿諫官和朝政大臣,希望那些執掌國家大權的人,包括他自己,都能盡職盡責,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本詩約作於元和初任左拾遺期間。
從結構上看,這首詩可分三個層次。從開始至秋水澄不流八句主要是表現古劍外表的不同凡俗。首句寫古劍寒黯黯,鑄來幾千秋,是用寒黯黯三字描繪古劍寒光閃閃,灼爍不定的形態,刻畫劍的不凡,不從劍的鋒利入手,而僅表現其劍光閃《唐詩歌鑑賞,唐詩鑑賞,中國古代詩歌鑑賞大典》
爍不定,正是本詩的高明之處,未睹劍先見其寒光凜凜,足以說明這是一柄鋒利無比的寶劍。幾千秋上承古劍的古字,古而且利,則此劍為至寶就毫無疑問了。為了進一步渲染這柄寶劍,詩人進一步寫道:白光納日月,紫氣排鬥牛。據王嘉《拾遺記》載,越王勾踐曾以白牛白馬祀昆吾山神,採金鑄之,以成八劍。其一名為掩日,用其指日,日光盡暗。其三曰轉魄,指月則蟾兔為之倒轉。詩人借用這個典故,極力誇張表現寶劍的非同凡俗之處。這四句是從詩人的角度描繪寶劍的不凡,為了印證自己的看法,下面四句又用旁觀者的評價加以證實。客人看到寶劍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東漢袁康《越絕書》:太阿劍,視之如秋水。用秋水形容劍光,由來已久。詩歌繼描繪古劍寒黯黯,可以納日月、排鬥牛之後,又以湛然秋水形容,更進一步表現古劍的威光四射,非同一般。因此客人有觀之者,即使很喜歡它,也不得不自嘆是凡夫俗子,不敢奢望得到它,還是讓這把古劍去完成其應有的使命吧。
接下來則是描寫古劍的卓越品質。它不僅劍光閃爍,鋒利無比,具有華美的外表,而且品質端正,也非平常刀劍可比。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說明它的純度和硬度都是無與倫比的。這並非誇張,因為它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猶如士之可殺而不可辱,極力表現其質地堅硬。西晉詩人劉琨《重贈盧諶詩》:何意百鍊鋼,化為繞指柔。這裡是反用其意,表現出古劍剛硬,不能化柔,不屈從外力的品質。但是,一旦有用武之地,它也會毫不猶豫地上前拼殺。正所謂願快直士心,將斬佞臣頭,它願意充當殺伐諂佞的先鋒,為國為民除掉奸邪。至於區區個人恩怨就不是寶劍所樂於效命的了,它不屑於做那些需要半夜行動,見不得人的醜事。這一段從寶劍的精純無比和願斬佞臣兩方面揭示出寶劍的內在品質,它比漂亮的外表,凜凜的寒光更重要,更能展現出古劍之所以為至寶的本質所在。
最後兩句點明此詩的主旨,也是白居易卒章顯其志方法成功的運用。意思說:這樣鋒利的兵器,應該使用在最恰當的地方,不要玷辱了我神兵(晉張協《七命》稱寶劍為希世之神兵)的光輝稱號。
這也就是告誡包括自己在內的諫官們,應該不怕得罪權貴,去彈奏國家大事;而不應該只議論一些無關重要的小事,來敷衍塞責
這首詩是通過表現一把寶劍的不同凡俗及其優秀品質,藉以塑造一個剛正不阿、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計個人恩怨的重臣和諫官的形象。此時詩人身為左拾遺,自然也有表明自己作為諫官的正直態度之意。然而,詩的主旨並沒有明白直接地說出來,而是緊緊扣住寶劍的特徵來表現,全詩沒有一句話不是圍繞著這把古劍寫的,每一句都從不同的角度刻畫古劍的超凡和剛直不阿。詠劍與贊人,自然融合為一。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稱讚屈原說:其志潔,故其稱物也芳。反之,人們也形成這樣一種心理,即因其稱物芳,故其吉潔。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著名唐代大詩人和文學家,與李白、杜甫齊名,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稱“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 《問劉十九》《買花》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