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烈(原華東理工大學石油加工研究所所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原華東理工大學石油加工研究所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承烈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四川省成都市
  • 出生日期:1931年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大連工學院
  • 信仰:中國共產黨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科研,成果,作品,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李承烈(1931-),男,漢族,中國共產黨員,1931年生於四川成都市,1954年畢業於大連工學院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年~2000年任華東理工大學石油加工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能源研究會華東區域委員會委員,中石化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顧問,上海市石油學會副理事長/理事會學術會委員會主任,石油學報編委,國際重油加工分會主席等。1981-1983年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Delaware大學化工系催化劑研究中心參加美國能源部(DOE)項目研究工作。1991和1993年分別赴美國和日本參加國際會議並做口頭報告。1994年11月赴香港做訪問教授,於1998年和2006年分別赴墨西哥國立大學與墨西哥理工大學進行合作研究。
李承烈
李承烈在1954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華東理工大學(原華東化工學院)燃料教研室做助教工作。李先生精通英文和俄文兩門外語,能流利閱讀英文和俄文專業資料,因此,除了助教工作之外,被燃料教研室主任劉馥英教授推薦參加了“石油的合成”(H. Storch等著)一書的翻譯和協助校核工作。該書系統地介紹了從化石能源通過CO加氫合成汽油的催化工藝。包括催化劑研製、表征和動力學研究等,通過認真細緻的翻譯工作,充分認識到催化在石化領域中的重要性。從此,對催化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6-1958年到北京石油學院進修,主聽蘇聯專家講授人造石油(包括催化合成和催化加氫)以及石油煉製等內容。之後由燃料教研室轉入石油煉製教研室,逐漸進入石油催化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主要貢獻

科研

李承烈先生所在的教研組早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5A分子篩吸附脫蠟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得到了廣泛的重視。李先生在教學科研工作中,比較注重國內外科研發展動態的調研。為了了解生產需要,年輕時代的李承烈還經常到工廠參與部分生產實踐,也通過CA和 CPI等檢索工具查閱大量文獻資料,了解專業發展的新動向。調研過程中,他特別注意到催化加工在改變煉油工藝,提高產品質量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根據石油加工中多數催化反應依賴催化劑的酸性中心來實現的特點,李承烈選定了分子篩催化做為畢生的科研方向,並著手“輕質烷烴異構化”的研究工作,較早地建立了壓力微反催化裝置,為快速而深入的進行催化劑的研試和開發工作創造了條件。為了加快異構化工藝走向工業化的步伐,李承烈帶領的研究團隊與中石化-金陵石化合作,將輕質烷烴在Pd-絲光沸石上催化異構化工藝從小試進行到中試,一直走向工業生產裝置,獲得中石化科研進步二等獎。當時的異構化反應結果和異構化反應動力學方面的成果吸引了德國Kristoffel教授的興趣, Kristoffel教授於1983-1984與李先生課題組進行了重整催化方面的合作研究。李承烈課題組在異構化領域申請專利兩項,他還主編《催化劑失活》和《烴類異構化》兩部專著,合編《Catalytic Naphtha Reforming》(G. J. Antos and A. M. Aitan主編)和《沸石催化和分離技術》兩書的部分章節。
李承烈
李承烈

成果

華東理工大學地處上海,便利的地理位置為與國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1978年美國MIT韋獻光教授於華東理工大學講授“複雜反應動力學”,李承烈先生聆聽了這次講授課程,得到很大啟發,並意識到複雜動力學研究成果會對石油加工催化過程的預測和最佳化起重要作用。經過認真調研,他查閱了到了不少關於催化裂化和催化Pt重整等方面的研究報導,並著手收集匯總相關資料,結合石油煉製工藝撰寫了“複雜反應動力”教材,這部教材被選為恢復高考首屆學生的專業教材之一。此外,石化總公司到華東理工大學開設總公司學習班,也把“複雜反應動力學”選為主修專業課之一,並由李承烈進行講授,該書的內容得到中石化總公司的重視。此後,與中石化有關部門進行煉油過程動力學模型研究方面的合作,得到了大力支持,並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由於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在石油加工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基礎,華東理工大學多次邀請該院的院士專家來講學,報導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發展動向,比如,閔恩澤院士講授“新催化劑研發和失活研究”,這些對李先生在以後的新催化方向設立拓展了思路。
李承烈
1981年,李承烈教授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Delaware大學催化研究中心參加美國能源部的“新能源研究課題”,通過一年多的合作研究,在美國有關雜誌上發表論文6篇。另外,多次參加分子篩和ACS等會議,通過口頭報告廣泛交流,加強了國際聯繫與合作,也拓寬了研究思路。他申請並完成國家科研基金項目四項,也完成了八五攻關的分項目。

作品

1) M. W. Vogelzang, C. L. Li, G. C. Schuit, B. C. Gates, L. Petrakis. Hydrodeoxygenation of 1-Naphthol: Activities and Stabilities of Molybdena Related Catalysts, J. Catal., 1983, 84(1): 170-177.
2) C. L. Li, S. S. Katti, B. C. Gates. Hydroprocessing of Organo-Oxygen Compounds in Coal Liquids Catalyzed by Sulfided Ni-Mo/γ-Al2O3, J. Catal., 1984, 85(1): 256-259.
3) C. L. Li, Z. R. Xu, B. C. Gates. Catalytic Hydroprocessing of SRC-II heavy Distillate Fraction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Proces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85, 24(1): 92-97.
4) C. L. Li, Z. R. Xu, Z. A. Cao, B. C. Gates. Hydrodeoxygenation of 1-Naphthol Catalyzed by Sulfided Ni-Mo/γ-Al2O3: Reaction Network,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Journal, 1985, 31(1): 170-174.
5) D. W. Grandy, L.Petrakis, C. L. Li, B. C. Gates, Catalytic hydroprocessing of SRC-II heavy distillate fractions. 5. conversion of the acidic fractions characteri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Proces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86, 25(1): 40-48.
6)M. C. Zhang, C. L. Li, G. X. Huang. Studies on the Activity and Surface Acidity of HM Zeolite and PD/HM Catalysts, New York City Meeting, 1991: 864-869.
7)C. L. Li, Z. L. Zhu. Network of N-Hexane Isomerization Over Pt/Al2O3 and Pd/HM Catalysts, Fu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1, 9(9): 1103-1121.
8) C. L. Li, Z. L. Zhu, L. Shi, J. G. Cao, Propeties of Alkane Isomerization Products, New York City Meeting, 1991: 825-831.
9) C. L. Li, L. Shi, G. X. Huang, R.Y. Wang, Scale-up for Alkane Isomeriz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 1993, 121:1-8.
10) C. H. Zhang, C. L. Li, Three Phase Flash Calculation under High Pressure Using Continuous Thermodynamics Method, High Pressure Chemical Engineering, 1996: 441-444

獲獎記錄

與撫順石化院科研人員共同負責完成的“緩和加氫動力學模型”項目獲石化總公司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