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嶪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嶪
  • 字號:字山瞻
    號定軒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時間: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 去世時間:乾隆三十年(1765)
李嶪(音yè),字山瞻,定軒為其別號,嘉應州程鄉縣人(今梅州市梅江區),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進士、翰林院檢討李象元的二子。李象元的長子李端,為雍正元年翰林,任江南荊溪(今江蘇宜興)知縣,年四十以勤勞卒;孫李逢亨,是乾隆十六欽點翰林,李氏一門三翰院,極為時人所稱道。李端的女兒,嫁與黃遵憲的曾祖父黃詞海,黃遵憲曾寫有《曾祖母李太夫人述略》以為紀念,謂“太夫人李氏,城內翰林院檢討李公象元之裔孫也。……,遵憲生周歲,引與同寢,甫學語,即教以歌詩……”。
李定軒生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卒於乾隆三十年(1765),於道光四年(1824)由裔孫遷葬於城東五里藍塘之原,即今梅江區周溪村藍六排子岌山頂。墓地所在坡地建築有墳包、後世仿刻的道光三年所立墓碑、望柱等。今墓地所在區域為梅江區政府徵用作為文化教育用地,墳墓失去原地保留的條件,因墓主人身份、世系及墳墓本體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文物價值,經拆遷單位與墓主後人協商,墓主後人同意將墓葬遷移,進行異地保存。為更好地對墓志銘進行保存及研究,墓主後人旅泰華僑李漢華先生、梅州陳勛華先生將墓志銘捐贈予中國客家博物館收藏,我們對於李先生及陳先生熱心文化事業、捐贈歷史文物的義舉致以崇高的敬意。
李定軒先後任職之地,對他有相應的記載,但具體狀況不甚詳細。《民國大田縣誌·卷四·職官志》載,“李嶪,程鄉人,舉人,雍正五年任”。《乾隆仙遊縣誌·卷二十七·職官》載,“李嶪,廣東程鄉人。雍正九年由舉人任。設順村便民滾單,民免差累”,這是縣誌上對李定軒政績作為的直接記載。《民國興城縣誌·卷二·職官·附州判》(寧遠州於民國三年改稱興城縣,今興城市)載,“李嶪,廣東嘉應州人,舉人,乾隆四年任”。墓志銘對李定軒的生平有相對詳細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他精勤涖事,留心民瘼,事親至孝,堪為儀則的一生。
墓誌撰者葉承立,為李定軒外甥,是嘉應州中又一人文世家傳奇。葉承立,字奕華,號謙實,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舉人,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進士,官粵西富川縣知縣。祖父葉鳳翔為舉人,父葉文齡,母為翰林院檢討李象元之長女。有謂“太夫人李氏善詩文,眼見子孫曾玄數十輩,壽九十五”者,可以說是福壽雙全。葉承立生平好學,為官則造福一方。主持修撰《乾隆富川縣誌》,參與編纂《乾隆嘉應州志》,著有《水南集》《水南又集》《麟經撮要》《左轉左腋彙編》等,書藏於家,後因兩遭兵燹無所存。郭真義、劉奕宏、曾令存主編《梅水詩叢》上卷,僅錄得葉承立詩十一首。這方李定軒墓志銘寫得洋洋灑灑,情真意切,為我們了解葉承立的非詩之文提供了直接的證據。粵東地區所見出土墓志銘數量並不多,譚棣華等編《廣東碑刻集》收錄有今梅州地區所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贈太子少保揭陽東涯翁公壙志》《黃公墓志銘》《皇清敕授文林郎琢齊孔璋朱公之神道碑》等幾方墓志銘,可資參證。
李定軒墓志銘分兩方,一方縱63厘米,橫59厘米,厚7厘米;一方縱63厘米,橫59厘米,厚8厘米,麻石質地,楷字,每字二公分見方。鐫刻字型稜角分明,頗見功力。厚7厘米的碑刻四周邊沿有寬度1.5厘米的凹陷,高度約0.5厘米,厚8厘米的碑刻四周邊沿有寬度1.5厘米的凸出,兩塊碑刻扣合在一起,嚴絲合縫,放置於骨罈的上方。“道光四年”及以下內容,字型稍小,痕跡也比前面的字為新,應該是遷葬時所刻。
陳勛華先生所提供《李氏族譜》中載有這篇李定軒墓志銘,只是個別用字稍有不同。銘文為我們了解李定軒生平、李氏家族由福建上杭遷居嘉應州的歷程等信息提供了重要的線索,現將銘文附錄如下,以供參考。
清舉人歷任福建大田仙遊知縣改補奉天錦州府寧遠州分防州判加二級例授文林郎舅氏定軒李公墓志銘
舅氏定軒李公,諱嶪,字山瞻,別號定軒,外祖檢討公仲子也,母張孺人。公生而氣質敦厚,儀表偉然。少力學,為文沉雄博大,卓卓有光。年十八(註:拓文如此)補邑學生,二十四登康熙庚子科賢書會試,再經房薦,丁未榜後吏部揀選引見,世宗皇帝命往福建以知縣用,是秋題補延平府大田縣。公以書生初出仕,年甫逾壯,廉介自矢,精勤涖事,發伏摘奸,吏民驚以為神。縣民有縊其父以誣人者,公請驗察其非,回署會日暮即訊鞫,仿佛若有神來告之者。一詰立辨,寘之重典。大憲廉其能,委署沙縣。一以治田者治之,又為革除陋規。迄今沙縣民永免世累,實自公兼署始。維時綰符兩邑,裁決如流,大憲益器重之。謂公才優於任,不足以罄其設施。辛亥題調興化府之仙遊縣。仙遊素稱沖劇,民情刁悍。公履任,事無巨細,必躬親至。命盜重情,尤加矜慎,邑以大治。逾年,有奸民藉命案以翻異者,委員復檢,謂公失出,部議鐫級。公以檢討公年逾古稀,志圖歸養,乃不辯而受過。家居二載,檢討公視聽不衰,步履矍鑠。屢諭公年力富強,世受國恩,宜圖報稱,公不得已赴補銓曹。丁巳秋,補奉天錦州府參軍。尹憲素聞公在閩治績優異,會寧遠州中後所為邊關出入、旗、民雜處要地,新設分防州判以資整理,乃特疏請以公升授此缺。今皇上諭旨允行,公至是歷練愈深,猷為益裕。民間事隨到隨辦,無枉無縱。凡旗、民交涉之案,則與佐領悉心商榷,鹹得其平。關外流寓多輕生,一日公往鄉公幹,車中遙見叢林內有懸掛樹枝者,公心動,叱馭疾驅視之,則投繯者也。急解救獲甦,因周之還鄉。其留心民瘼,隨處保全多類此。癸亥恭逢聖駕詣盛京謁陵,公奉檄敬謹供事。一切橋道芻畜應備之物,靡不先事籌畫,辦理妥協,上憲鹹為嘉悅,於是公之才又著於邊疆矣。
次年甲子,檢討公年已八十有四。公自念職守所羈,不獲親侍寢膳,遂陳情上請奉旨歸養。抵家後高堂無恙,庭帷欣暢。奉養之道,先意承志,無幾微憾。丙寅秋,檢討公疾,日夕侍湯藥無或懈。及病故,呼天搶地,哀動旁人。殯殮葬祭皆敬慎如禮,蓋公孝友性成,得以盡志於生終者如此。
又念母張孺人不逮祿養,歲時祭奠輒嗚咽流涕。談起長兄荊溪公,則淚汪汪不能自已。素性謙約,待人以誠。族黨姻戚莫不敬仰,視為儀則。
承立長甥也,自幼公提攜入學舍,讀書作文多方教訓。辛酉與表弟逢光同鄉薦。壬戌會試後,偕往中後所省公,萬里聚首,相見極懽。居數月,所以訓之者益淳切。迨承立官粵西,垂詢之書頻頻,只以居官盡職敬事愛民為諭。壬午承立回里,須鬢俱白矣,公愛之如少子弟無少間。每過從,必昕夕談論無倦。叨愛之私,真篤之意,有非他人所能知者,唯承立知之,亦不能以言罄色也。越四載而公逝矣,葬期已屆,表弟囑志公墓,承立不敢辭。故謹約舉公生平實行書之。李氏之先,始祖火德公,居閩之上杭,七傳至應山公,遷長樂。八傳而景成公,乃遷程鄉。程鄉,嘉應古邑也,故公為嘉應州城內人。又七世朝欽公,是為公之高祖。曾祖為恂如公,樂善好義,郡邑推重。祖封君公,諱孟開,以檢討公貴,封征仕郎、翰林院檢討,加封文林郎。自封君公以上皆不仕,世有隱德。檢討公諱象元,康熙辛未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征仕郎,晉階文林郎,典山東鄉試。取拔多知名士,有入閣典方面者。林居四十餘載,德行文章,望隆朝野。壽八十有六,子九人,孫曾繼起,科第蟬聯,登內外仕籍,詩禮傳家,今李氏遂為州中望族。公生於康熙三十八年丁丑八月初一日未時,終於乾隆三十年乙酉四月二十七日巳時,享年六十有九。配溫孺人。子男二人,長即逢光,乾隆辛酉科舉人,直隸巨鹿知縣,服闕候補。次逢晨,國子監監生,後公五月卒。女二人,長適張雲濤,次許配鐘鳴賢,未嫁卒。孫男五人,茂曾,國子監監生。及曾復曾傳曾衍曾。孫女三人。乾隆三十二年三月十二日葬公於雙坑,即高祖朝欽公墳山,壬山丙向。銘曰:勤學問兼工文辭,仕雖再起未究施。歸家養志忻忻如,溫溫抑抑維德隅。雙坑之山祖墳依,厥藏永固後昆貽。銘勒貞石信弗虛,千秋百歲世請征之。
皇清乾隆三十二年歲次丁亥二月賜進士出身敕封文林郎原任廣西平樂府富川縣知縣愚甥葉承立頓首百拜撰
道光四年甲申四月十六日孫傳曾等奉公之靈遷葬於城東五里藍塘之原 內亥外乾,龜筮襲吉,福祚方長,重勒貞珉,永垂來禩
舉人現任番禺學博侄曾孫謙敬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